羅欣
摘 要:心理教育在職業學校素質教育體系中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可以說是素質教育的基礎、核心和中介。中職生的在校時期正是一個人的心理發展由幼稚到成熟的轉變期,作為青春期的一個階段,她們的心理發生著劇烈的波動和變化,特別是幼師中職學校大多以女生為主要群體,這就更加需要學校在學生的心理發展方面積極重視和影響。
關鍵詞:個性;情感;人際交往
中職生是指正在接受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學生,其年齡一般在15~18歲之間。從心理學觀來看,他們屬于青年初期,是學生身心發展最迅速、最旺盛、最關鍵的時期,也是各年齡發展階段的最佳時期,又稱為人生的黃金時代。但是,中職生是一個特殊的學生群體,有的是成績差沒能升入普通高中的,有的是留守兒童(少年),有的來自單親家庭或經濟困難的家庭,其內心世界是非常不穩定、不平衡的,需要學校和社會的特別關注。
1 幼師中職生的個性心理問題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人的一般的心理過程為人的共性,每個人均經過這個心理過程。人的個性心理,為人的個性,每個人各不相同。每個個體對客觀世界的事物、事件都各有自己的傾向,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興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觀;有不同的動機。在校幼師生的個性心理雖然各有不同,但是基本可以發現以下特點:
1.1 思想意識活躍但學習動機缺失
幼師的職業教育注重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所學的課程繁多,諸如美術、舞蹈、聲樂、鋼琴、手工等藝術類課程,也有語文、教師口語、數學、英語等文化類課程,還有教學心理學、衛生學等專業類課程,雖然學習內容多樣化,但是他們沒有升學的壓力,因此,思想意識活躍,有廣泛的興趣受好。
但是,一部分中職生由于學習基礎較差并且缺乏刻苦學習的精神,在學習上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也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學習沒有動力,有的學生因為不會學而學不好、因為學不好而不想學,從而產生厭學的心理和行為,并漸漸形成學習上的惡性循環形象,越不努力成績越差,成績越差越想放棄。
1.2 缺乏應有的積極理想和追求
幼師生在進入學校時會出現幾種心理的暗示,一種是認為自己被父母強迫進入學校,所學專業沒有興趣,得過且過;一種是對舞蹈或美術、鋼琴等個別藝術類課程感興趣,其他課程可有可無,沒有對幼師專業具備一定的認同感;還有一種就是認為這個專業好就業,不論學的怎么樣都可以出去找個工作,所以對待每一門課都是只求及格,既沒有興趣,也沒有積極性。在這樣幾種心理暗示下,幼師生在校表現和學業的追求就顯得不求上進,自由散漫,對未來的規劃毫無想法,既會造成對學生就業思想的影響,也會造成學校管理的難度。
2 幼師中職生的情感心理問題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這一時期的學生意識到自己已經長大,追求自己內心世界中存在的“本我”,并將注意力集中到發現自我、關心自我的存在上。開始把自己看做是“成年人”,渴望與成人一樣具有平等的社會地位與權利,反對從屬地位,更反對權威式的干涉。這就會造成她們在情感心理的表現上出現以下情況:
2.1 自我意識增強,但自控能力不足
在心理上要擺脫對父母的依賴,要以獨立人格出現。由于生理、心理迅速發展,使他們在缺乏準備的條件下,會面對許多矛盾和困惑,容易出現高強度的興奮、激動,或是極端的憤怒、悲觀。他們的情緒變化很快,常常是稍遇刺激,即刻爆發,出現偏激情緒和極端的行為方式,沖動性強,理智性差。
2.2 對待集體活動冷漠
幼師生在校期間會參加很多的實踐活動,一部分學生能夠在老師的調動下積極參與,甚至主動參與,但是還有一部分學生對待集體活動非常冷漠,置身事外,給人一種“看破紅塵”的感覺。國外心理者指出:在社會中,不少青年在心理上處于“三無”狀態,即無動于衷,謂之無情;缺乏活力,謂之無力;漠不關心,謂之無心。
2.3 感情容易受挫折,容忍力弱
幼師中職生一方面女生居多,情感比較脆弱,另一方面由于家庭的不如意或者學習成績的不出色,是的學生心理自卑感較強,在這兩個主要因素的影響下,學生的內心很容易感覺受挫,哪怕是老師無意的一句批評,或者同學的一句玩笑都有可能挫傷她的內心,從而導致心理失衡。
3 幼師中職生的人際交往心理問題
人際交往是聯系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種稱謂,是每一個社會人不可或缺的,在青春期的幼師中職生身上會發現許多因外界影響和自身因素所造成的人際交往障礙,這也正是幼師中職生在這一時期表現出的心理缺失。
3.1 同性交往的行為偏差
在幼師學生當中,男女比例失衡,女生占到學校人數的絕大多數,很多女生由于是第一次遠離父母和熟悉的家鄉到外地求學,內心會感到孤單和無所適從,曾經對父母的依賴性就開始轉移,特別是身邊有興趣相投的同學或者老鄉的時候,這種依賴性就體現了出來,但是有的學生不能夠很好的區分朋友與父母之間的不同,把自己的生活瑣事,心里煩惱都交給朋友解決,忽略了“同齡人”這一特點,會給朋友造成很大的困擾。
3.2 人際交往的缺失
一些學生在現實交往中難以獲得需要的滿足,便試圖在網絡世界中得到補償。有不少學生熱衷于網絡交友,迷戀上網尋找所謂的友誼,甚至為此荒廢了學業。在網絡世界里,更有一些學生有一種“特別自由”的感覺和“為所欲為”的沖動,自我約束力不足和道德自律意識不強,違背網絡交往道德規范,做一些平時不可能做、也明顯是不道德的行為,如粗言惡語、人身攻擊、“灌水”、網戀或多角戀等比比皆是。沉溺于網絡交往容易導致學生忽視真實可信的人際關系,使得人際關系更加冷漠,造成人際情感的逐漸萎縮,產生嚴重的人際交往心理障礙。
幼師中職生作為職業教育當中的一個群體,是具有一定特殊意義的,一方面是以女生居多,另一方面是因為即將承擔的是對于幼兒的成長教育,這就需要幼師中職生本身的心理發展式健全、健康、積極的,但是目前的幼師生當中還是存在著不良的心理發展問題,這既是青春期的特征,也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須重視的,只有學生在心理發展時期能夠意識到內心的消極和失衡,才能夠有針對性的進行調整和健全,這也必將考驗學校對于學生心理發展的引導作用。
參考文獻
[1]《給女孩的第一本人際交往書》,王娜娜 編著,中國畫報出版社2013年3月出版。
[2]《人際交往心理學》王軍 主編,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1年8月出版。
[3]《青春期問題與教育方案》劉在花 編著,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9年9月出版。
[4]《放飛心靈: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彭躍紅,王浩宇著,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年9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