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峰等
摘要: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為了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我國集體林權制度正在深入的改革。通過實踐調查發現,如今很多地方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都陷入到了困境當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進行完善。本文以通化縣為例,分析了如何更好的進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
關鍵詞:集體林權制度;發展困境;配套體系
中圖分類號:[S7-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4)-06-64-1
為了跟上時代發展的潮流,我國開展了深入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以此來促使林農獲得真正的實惠。通化縣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探索出了一條適合本縣實際的改革路子,但也存在諸多問題。
1 通化縣配套改革的基本情況
2008年末,通化縣160個行政村的集體林權制度主體改革全部結束,完成改革面積344萬畝,改制率達100%;參與改革農戶達到61831戶,占全縣農戶的98%以上。目前,全縣分山到戶山林總蓄積量達到1400多萬立方米,為農民增加財產性收入75億多元,人均3.5萬元,戶均12萬元,確權發證率達98%。主體改革完成后,為適應林改后森林資源管理,依據《森林法》等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制定了相關政策,規范林木、林地流轉,激活林業投融資體系。確權發證面積310.9萬畝,6萬余本;全縣流轉宗地達0.22萬宗,流轉面積65.6萬畝,流轉金額6850萬元;林權抵押面積14.9萬畝,貸款金額12772萬元,建立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106個。
2 通化縣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面臨的發展困境
一是現行《森林法》及其相關法律法規已不能完全適應改革發展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和影響了配套政策改革的進行。
二是部分干部群眾對林地流轉的認識不足,意識淡薄,流轉行為不規范。有的對承包政策掌握不夠,對基本經營制度理解不透,片面強調或夸大流轉的作用,片面理解林地流轉的目的,將林地流轉單純視作增加集體收入,壯大村級經濟的主要途徑,將流轉的租金主要留歸集體。
三是林改后,對林分林地的資產價值、生態價值沒有專業的森林資源資產核查及評估機構進行評估,對流轉的森林資源缺乏科學的核查和評估,資源底數不實,高值低估、高值低賣的現象不同程度地存在,使流轉標的與實際價值背離太遠。
四是林地流轉的市場化中介服務體系剛剛建立,還缺少完備的管理制度和規范操作程序。目前沒有建立相應的林地流轉管理機構、林權經濟仲裁機構等,流轉后沒有及時登記備案,林地權屬變更登記滯后,嚴重制約了林地流轉市場的發育。
3 通化縣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建議
3.1 完善林業服務中心服務體系建設
進一步強化林權流轉市場和服務平臺建設工作,促進林權流轉工作正常進行。重點要建立集信息發布、市場交易、林權登記、中介服務、法律政策咨詢于一體的資源流轉市場。
3.2 進一步完善森林資產核查和評估機構
隨著林木產權交易中心的建立和林地、林木流轉的加快,亟需加強森林資源資產核查和評估管理,組建森林資源資產評估機構,為林農的林地、林木流轉提供服務。因此,需要加大對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師的培養力度;同時開展森林資源核查和資產評價服務,為森林、林木和林地流轉招標、拍賣、掛牌提供代理服務,為健全森林資產評估體系創造條件、提供依據。
3.3 落實農民林木處置權
要根據林改后的新情況,進一步完善集體林管理制度,調整完善森林資源管理政策。可實行分類經營管理體制,按照不同的經營方向和目的,采取不同的管理機制和政策措施。對主要發揮生態保障作用的公益林實行國家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嚴格采伐管理,而且補償金額要不低于經營商品林的效益,保證經營公益林可以同樣獲得應有的效益。并在財力可能的情況下,采取贖買的辦法,由國家將公益林逐步收購,實行國家統一管理。
3.4 建立支持林業發展的公共財政制度
林改后,要在充分調動廣大群眾和吸引社會資金投入林業外,國家要把林業作為重要的公益性基礎產業加大支持和保護,進一步加大對林業生態建設投入;比照農業直補政策,逐步實行對林業更新造林、低質低效林改造、森林撫育、林木良種、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和森林防火的直補政策;并對木本糧油、種子資源保護、生物質能源林、速生豐產林、珍貴樹木以及大徑材培育給予政策扶持。
4 結語
本文以通化縣為例,分析了集體林權改革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以及應對策略,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意見。其他地方需要結合具體情況,制定適合本地區情況的改革路子,讓林農真正獲得利益。
參考文獻
[1] 許俊鋒,張永升,戴芳.河北省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配套保障體系構建分析[J].網友世界,2013,15(29):192-193.
[2] 翟印禮,何丹,王洪玉.遼寧省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與配套體系建設[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1(10):188-189.
[3] 胡崇德,王曉毅,王紅艷.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面臨的困境——北溝村案例研究[J].陜西林業科技,2009,22(15):190-192.
作者簡介:張玉峰,通化縣林業局,工程師,研究方向:林業技術、營林生產;宗學輝,通化縣二密林業工作站,工程師,研究方向:營林生產管理;尹學宏,通化縣二密林業工作站,工程師,研究方向:營林生產;徐程文,通化縣林業局,工程師,研究方向:營林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