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桂生等
摘要:闡述了農村文化產業的基本內涵,介紹了河北省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通過分析蔚縣、吳橋、武強、曲陽、寧晉5個縣(市)文化產業發展基本模式,總結了縣域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共同規律,為河北省縣域農村文化產業繁榮發展提出了“規劃與引導齊頭并舉、平臺與隊伍共同建設,保護與發展同步推進、傳統與現代有機融合,觀念與意識逐步轉變、龍頭與品牌共同創建,產業與事業共同繁榮、文化與文明相互促進”等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村文化產業;發展模式;縣域經濟;河北省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4)02-0488-04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Rural Culture Industry in Hebei Province and Its Revelation
RAO Gui-sheng,ZHANG Run-qing,LIU Yu-ling
(College of Economic and Trade,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Baoding 071000,Hebei,China)
Abstract: The fundamental connotation of rural culture was elaborated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culture industry development from Hebei province was introduced. Through surveying and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cultural industry from Weixian, Wuqiao, Wuqiang, Quyang and Ningjin counties, some common rules in bringing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industry were summarized.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y rural culture industry in Hebei province, measures including‘planning and guide has simultaneously, construction of platform with the team together,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simultaneously, traditional and modern organic fusion, concept and consciousness gradually change, bibcock and brand to create, industry and business prosperity, culture and civilization to promote each other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rural culture industry; development model; county economy; Hebei province
文化產業是為直接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而創作、制造、傳播、展示文化產品(包括貨物和服務)和文化用品的生產活動,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文化生產、傳播、消費的方式發生著巨大的變化, 文化價值的實現也成為人們追求的生活目標, 文化產品不僅能體現人類文明成果,也包含了巨大的物質財富,文化產業既有經濟屬性也有文化屬性,是最具低碳、環保和持續發展力的產業。發達國家成功經驗表明,經濟強國必然是文化強國,文化產品已經成為在某些發達國家對外貿易的主要產品。2004年,美國文化產業創造的增加值已經占當年GDP的21.0%,日本、韓國也分別達到18.5%和15.0%,西方發達國家人們的文化消費占總消費額的30%以上。中國“文化產業”一詞是在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中首次提出,十六大報告第一次對文化產業的地位作用、發展目標和手段進行了全面闡述,2003年文化部提出了《關于支持和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2004年國家統計局將文化產業分為文化事業單位和文化企業單位兩大部分,2010年文化部提出實施差異化的區域文化產業發展戰略,著力打造九大文化產業重點工程,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黨十七屆六中全會對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做出全面部署,文化產業的戰略地位更加突出[1]。據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數據,2010年中國文化及相關產業法人單位產值增加值達到11 052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2.75%,文化服務業增加值占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增加值的53.7%。農村文化產業是以縣域經濟為基礎、以縣域文化為資源、以建設農村現代文明為方向、以人民群眾為主體的產業,是縣域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水平不僅關系到整個縣域經濟的發展,更是國家文化事業繁榮,提高農民精神文化品位和提升農村文化軟實力的現實需要。
河北省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獨特的燕趙文化,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濃郁的民俗風情,文化旅游、文化娛樂、動漫、網絡游戲等新型文化業態蓬勃發展。作為農業大省,農業生產的歷史淵源,為河北省奠定了農村文化的雄厚基礎,農村文化產業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和市場空間。對河北省農村文化產業發展問題進行研究有利于進一步挖掘河北省農村地區潛在的特色優勢文化資源,完善農村文化產業體系和布局,滿足農村居民多樣化的文化需求,改善農村居民精神面貌;有利于用區域間不同文化資源形成特色文化產業,促進區域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培育河北省農村地區新的經濟增長點,擴大農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有利于形成以文化價值為靈魂,以科學技術和現代傳播載體為支撐,由文化創意、文化產品制造、文化傳播、文化消費、文化服務、文化交流共同構成的農村文化產業鏈條,促進河北省文化產業繁榮與發展;有利于推動河北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和諧發展。
1 河北省縣域農村文化產業發展模式
河北省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3項5處世界文化遺產、132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511項省級非遺項目,擁有5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169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930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擁有118處重要革命紀念地、12處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38處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唐山的皮影戲、蔚縣的剪紙、武強的年畫、滄州的武術、吳橋的雜技、大廠的評劇、河北梆子等等一系列國內外有影響的文化產品和品牌,充分展示了燕趙文化的豐富內涵,為河北省農村文化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河北省文化產業經過近幾年的大力促進,產業實力不斷增強,進入加速發展時期。2004至2009年,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速達31.7%,比全省GDP年均增速高出21.6個百分點,比第三產業年均增加值增速高出17.0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3%。2010年,河北省直重點文化企業收入和利潤同比均實現大幅增長,各地特色文化產業也呈蓬勃發展之勢,文化產業在推動全省經濟增長、拉動消費、增加就業等方面的作用日益顯著,文化產業正在成為河北省新的經濟增長點,農村文化產業逐漸成為縣域經濟新的增長極。
在現代信息社會能夠生存發展并發揚光大的農村文化產業,必定是根植于農村,有鄉土氣息、有生存土壤、有文化傳承、有傳統底蘊、有文化淵源,能融于時代、符合市場需求,為農村經濟發展帶來經濟效益的文化產業。按照國家十二五規劃制定的建議,一個產業的增加值占GDP的5%以上,才能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農村文化產業發展方式,是決定縣域文化產業發展興衰的一個戰略性問題;每一個模式的演變都是在特定條件下形成的,既是當地資源稟賦、歷史傳統、發展現狀、周邊市場等客觀因素決定的,也是人們理性選擇的結果,通過對河北省縣域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調查,選擇了5個農村文化產業已經形成較強的發展勢頭的縣(市),對其共性的、規律性以及發展經驗和發展模式進行分析。
1.1 蔚縣模式
剪紙在蔚縣有著上千年的歷史,是頗受當地人民喜愛的傳統民間工藝,蔚縣立足當地獨特的文化資源,確立了“文化立縣”發展戰略,把剪紙工藝作為一項文化產業進行重點扶持。蔚縣投入財政資金2.2億元,撬動社會資金10億元,打造了包括中國蔚縣剪紙博物館、中國剪紙第一街、中國剪紙第一村、蔚縣剪紙藝術學校等4個項目在內的中國蔚縣剪紙產業園區,形成了“展示-營銷-基地-培訓”一條龍的剪紙產業鏈條。
通過內容創新、技術創新、業態創新,蔚縣剪紙產品發展到8大類、6 000多個品種,形成了“集創意設計、加工剪刻、推介銷售為一體”的運作模式,成為世界剪紙集散地和交易中心。該縣已形成26個剪紙專業村,1 100個剪紙專業戶,從業人員達3萬余人,年產剪紙600多萬套,年產值達到4.0億元,產品遠銷歐美和東南亞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2011年,全縣文化產業從業人員達6.0萬人,文化產業增加值達到5.1億元,占全縣GDP的6.4%。
1.2 吳橋模式
吳橋縣把發展文化產業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重要戰略支點,把文化產業市場化作為經濟發展的新引擎,通過雜技資源再整合,專門成立了融合100余家各類雜技團體的吳橋雜技文化經營集團,在集團引領帶動下,形成了以雜技文化為內涵,雜技旅游、雜技教育、雜技演出、雜技道具開發、雜技影視動漫五大產業為主體構架的雜技文化產業發展格局。雜技大世界景區年接待游客45萬人次,實現綜合經營收入2 480萬元;有4 000多名雜技演員常年活躍在國內外演出市場,雜技演出遍及世界60多個國家和地區;吳橋雜技藝術學校不但為國家培養了一批批優秀雜技人才,還常年招收坦桑尼亞、埃塞俄比亞等國家留學生;全縣開發雜技道具、魔術道具、雜技服裝、雜技紀念品等雜技相關產品達60個大類800多個規格,出口到10多個國家和地區。2011年全縣文化產業從業人員達2.1萬人,年創產值6.6億元,占全縣GDP的比重達到11.8%;文化產業帶動的相關產業解決的就業人口達3.8萬人,帶動相關產業的產值達3.2億元,有效促進了縣域經濟的發展。
1.3 武強模式
武強縣具有年畫、樂器兩大文化產業基礎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文化經濟化,經濟文化化”的思想指導下,縣委縣政府制定了文化產業規劃,把發展樂器和年畫文化產業作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突破口。按照“核心企業-產業鏈延伸-產業聚集-產業基地”的發展模式,依托金音集團大力發展樂器文化產業,2011年全縣擁有樂器及配件生產企業19家,成為中國管弦樂器產業基地,樂器產業增加值2.3億元,占GDP比重5.49%,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年畫產業形成了政府引導扶持、博物館收藏保護、年畫社創新開發、年畫協會協調運作的良性發展格局。2011年全縣年畫行業共擁有作坊200多家,從業人員1.2萬多人,產品涵蓋掛歷、工藝品、郵品、飾品、禮品等20多個系列,100多個品種,年畫及相關產業增加值達到5 000多萬元。
在做大做強年畫、樂器兩大文化產業的基礎上,探索開發了“一農、一古、一中、一洋”四大休閑旅游板塊,積極支持自發性文化團體的發展,形成詩社、梅花拳協會、秧歌隊、鑼鼓隊等各類文體組織180多個,為34個重點文化示范村分配了價值15萬元的鑼、鼓等文體器材,全縣文化產業增加值2.6億元,占全縣GDP比重6.26%。
1.4 曲陽模式
曲陽縣把文化產業作為富民強縣的主要途徑,為促進曲陽雕塑文化產業科學發展,制定了曲陽縣雕塑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大力扶持民營企業,走龍頭企業帶動“文化強縣”之路。以榮杰雕刻石材有限公司為龍頭組建了巨型雕塑集團,發揮集團人才優勢,主攻巨型雕塑;依托宏州石業集團,打造“創新設計-加工-銷售-安裝”產業鏈條,激活雕塑產業的快速升級,形成了全國最大的雕塑產業聚集區。2010年全縣形成雕刻企業2 300多家,從業人員10萬余人,年創產值30億,產品遠銷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曲陽進一步打造了雕塑文化產業園區,以做大做強雕塑文化產業,預計到2020年,曲陽雕塑文化產業園區占地將達到20 km2,聚集重點企業達到1 000家以上,雕塑業產值達到255億元。
1.5 寧晉模式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寧晉縣認識到文化產業將會給縣域經濟帶來商機和新鮮血液,是減輕社會負擔和就業壓力,解決“三農”問題,實現農村繁榮和縣域經濟持續發展的新途徑。縣政府把具有地域特色和優勢的工筆畫作為本縣文化產業培育和發展為突破點,重點培育了30個工筆畫特色專業村,組建起5個工筆畫產業公司,形成“公司+基地的產供銷一條龍”模式,并通過進一步引導和規范提升產品內涵,2010年全縣工筆畫特色專業村發展到50多個村, 畫室增加到200個,從事工筆畫創作、臨摹及相關產業人員近4 000人, 建成小南海市場工筆畫一條街,年創造工筆畫作品近10萬余件,工筆畫產值突破1.2億元。以工筆畫為龍頭的文化產業,正呈現出規模化發展的良好態勢,已經成為帶動縣域經濟的增長極和縣域文化支柱產業,預計到2015年,工筆畫從業隊伍將發展到2萬人,產值達到2億元。
2 河北省縣域農村文化產業發展模式的啟示
從上述5個縣的經驗分析,文化產業發展已成為縣域經濟的支柱產業,都有著一些共同的發展模式和成長規律,給予了一些重要的啟示。
2.1 縣級領導高度重視
區域經濟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受到地方政府決策層的影響,上述5縣(市)縣域文化產業的長足發展和進步直接得益于縣(市)級政府領導的高度重視,在政府正確引導下,根據本縣特色的文化產業,制定適于本縣的文化產業長期發展戰略規劃,按照規劃制定的目標和思路,選準產業方向和產品方向,搶抓本縣文化產業發展的良好機遇,努力打造文化產業發展平臺,不斷拓展文化產業發展空間。
2.2 龍頭企業積極引領
傳統意義上的農村文化企業基本上都屬于作坊型,位置比較分散,數量大、規模小,經濟效益低,很難成為縣域經濟的支柱,上述各縣積極籌措資金,提供寬松的金融環境,大力扶持具有較強實力的龍頭企業,依靠龍頭企業瞄準國內外特色文化產業市場,以市場為導向,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將本縣分散的、大量的、單個的小型企業和農戶有機聯系起來,實現小戶生產與大市場的有效對接,延伸了文化產業鏈條,創造更多的文化產業增加值[3]。武強金音集團就是在政府引導下,依靠企業強大的經濟實力打造了中國管弦樂器產業基地。
2.3 產業基地強力支撐
各縣市文化產業發展基本上都依靠著文化產業基地的強力支撐,寧晉縣根據文化產業發展歷史自然形成的基礎,幫助“工筆畫”產品生產和銷售者逐步拓展文化產品市場,市場不斷擴大帶動產業發展壯大,使“工筆畫”產業村不斷增加,文化產業集聚效應逐漸顯現;曲陽雕塑文化產業園區、蔚縣剪紙產業園區就是通過建造和打造產業園區,為園區提供良好的基礎設施條件,吸引文化產業企業逐漸向園區內聚集,形成具有集聚效應的園區型產業基地,園區內不斷創造、設計、生產大量新興文化產品,滿足了國內外市場需求。
2.4 產業融合有效促進
由于河北省縣域農村文化產業還不夠發達,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還不能完全獨立成為縣域經濟的支柱,只有與相關產業有機融合,共同發展,才能在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找到壯大的機會。吳橋縣將吳橋雜技大世界景區旅游觀光與雜技表演有機結合,充分發揮了旅游與文化的共同作用,促進了文化產業的繁榮和發展,有效增加了文化產業創造的增加值,壯大了縣域經濟實力,增加了農民收入,拓展了文化消費市場,二者的有機融合為吳橋雜技文化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3 河北省縣域農村文化產業發展對策
3.1 規劃與引導齊頭并舉,平臺與隊伍共同建設
要求縣(市)級政府切實重視文化產業在經濟建設、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及時訂立本地區文化產業長期發展規劃,形成有關部門積極參與的聯動機制,確保文化產業有效發展,并將文化產業發展納入各級政府年度工作考核內容,以統一思想,提高抓文化產業的自覺性[4]。政府可以設立“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對符合政府重點支持方向的文化產品、文化產業項目和服務予以扶持,把行政推動與市場驅動有機結合起來,發揮政府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扶持和引導作用。
農村文化產業發展好的縣(市),都有著長遠的戰略眼光,曾經為本縣文化產業發展搭建了良好的發展平臺,通過創新文化產品和服務,培育消費熱點,拓展消費領域,積極通過文化創意,不斷發掘新的文化題材,打造新的文化品牌,提高文化消費意識,改善文化消費環境,建立文化產業發展平臺。良好的平臺,需要優秀的專業隊伍,建強建好專業隊伍,把物的延續與人的傳承有機結合起來,最大限度地激發群眾的智慧和參與熱情,讓蘊藏在每個人身上的文化創造活力競相迸發、充分涌流,形成全社會共同推進文化建設的強大合力。
3.2 保護與發展同步推進,傳統與現代有機融合
文化資源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因此要大力加強河北省各縣(市)農村文化資源,特別是不可再生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資源的保護力度,為河北省文化產業的良性可持續發展提供長期的強有力的支撐。文化資源是一種保護與發展辯證統一的資源,傳統文化資源越是走向市場,越是適應現代審美情趣、進入大眾消費領域,就越能得到好的保護和傳承,因此,需要用新的觀念、新的視角認識文化資源,把文化資源保護與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5]。
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必須推動文化與科技的融合,大力提高文化產業的科技含量,用科技激活文化資源,積極培育和發展內含豐富、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附加值大的文化產業項目,催生新的文化產品,延伸文化產業鏈條,發展新的文化業態。推動文化與其他產業多層面、多領域深度融合,使文化資源成為要素黏合劑、品牌催化劑、價值增長劑,加速傳統文化與動漫和網絡服務等新興文化產業的有機融合。
3.3 觀念與意識逐步轉變,龍頭與品牌共同創建
由于歷史原因,河北省農村文化消費水平和消費觀念還比較落后,在推動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過程中,需要有意識地進行文化消費引領,轉變傳統單純“物”的消費觀念,培育文化消費意識和習慣,培養農村文化受眾,通過文化生產和文化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繁榮農村文化市場,提升農村文化水平和農民的精神文化品位。
河北的文化產業要走向世界,還應擁有自己的大型文化企業集團。扶植大型文化企業集團,培育知名品牌,將會帶動整個產業的發揮和國際化水平的提升,實現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為河北省組建大型文化企業集團以及向更高層次發展提供條件,支持文化企業以資本和業務為紐帶,實施水平或縱向的兼并重組,實現跨地區、跨行業經營,提高集約化經營水平和產業集中度,創建河北省農村文化產業知名品牌,促進河北省農村文化產業全面發展。
3.4 產業與事業共同繁榮,文化與文明相互促進
政府對公益性文化事業的投入,可直接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消費需求,也可以有效的降低社會資本進入文化產業領域后的運營成本,進而降低了人民群眾進行文化消費的門檻,使人們能夠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更多地參與文化消費,不僅實現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消費需求的目標,更培養了人們主動進行文化消費的習慣[6]。文化產業發展是以文化企業發展為核心,政府部門應積極拓寬融資渠道,為文化企業在國內外資本市場融資創造條件,探討政府出資與金融企業參股組建文化產業風險投資公司和文化產業貸款擔保公司,以扶持文化產業發展,實現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共同繁榮,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參考文獻:
[1] 周云逸.中國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破局之策[J].河北學刊,2010, 30(6):180-183.
[2] 李 艷,張李娜.河北省發展農村生態文化產業現狀分析與發展對策研究[J].農村發展,2011(3):28-29.
[3] 周傳蛟.中國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條件與路徑選擇[J].學術交流,2009(5):74-77.
[4] 李新市.中國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問題[J].科學社會主義,2006(3):86-88.
[5] 潘魯生.保護農村文化生態發展農村文化產業[J].山東社會科學,2006(5):120-123.
[6] 郭玉蘭.發展農村文化產業的三維思考[J].貴州社會科學,2007(10):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