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蕾
摘 要:《語文課程標準》對閱讀的個性化多有涉及:“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課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是個性化閱讀的魅力之所在。
關鍵詞:語文新課標;個性化閱讀;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6-081-01
為進一步深化高中語文課程改革,有效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本人參與了“個性化閱讀教學與文學教育” 課題。經過一年多的實驗和學習,對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有了一些粗淺認識,現略作整理,請大家指正。
一、個性化閱讀應立足文本
經常聽到一些老師抱怨新課改后的教參內容少,沒多大利用價值。也有少數人甚至離了教參就不能上課。個性化閱讀要求我們從教參的框架中走向文本自身。真正的個性化閱讀是指對所閱讀的文本及文本所涉及的人生、社會、自然學等現象有獨特的感受和真切的體驗,能形成富有創意思想認識的閱讀。
二、個性化閱讀突出多元性、開放性和創新性
西方接受主義理論認為,解讀是一個過程,是多向多元沒有固定答案的。閱讀是對文本的深化、升華、再創造。“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年齡、學識、閱歷、立場等的不同,而造成解讀的不同的是一種客觀存在。我們應當允許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理解,我認為,作為老師,掌握了“雪化了變成春天”的標準,但也不能否定學生“雪化了變成水”的答案;主流紅學家抱守自己的固有認識也就罷了,卻不必竭盡氣力地反對劉心武“揭秘紅樓夢”的“自傳說”、索隱法。我們在個性化閱讀教學中,一是應珍視把握自己的直觀感受,二是尊重容納學生閱讀體驗。不能按照個人或教參對學生的理解作出非對即錯的評價,而應在透視學生思考方式、經驗背景后作出相應的教學引導,教師要允許和提倡學生“一題多思”,要鼓勵學生批判性地多元化地閱讀,不以追求標準化答案為目的,而以提出有創見的新論為高標。
三、大量閱讀是個性化閱讀的基礎,是提高學生文學素養的途徑
閱讀塑造個性,閱讀化育氣質,閱讀改變人生。”實際上,中學生是富有獨立閱讀的天性的,國內外很多名人在青少年時期都經歷過大量的閱讀積累,為后來的成功提供了豐富的積淀。阿基米德9歲時開始閱讀有關歐幾里德定律的書籍;富蘭克林青年時期利用工作之余進行大量的閱讀;前幾天,也就是8月6日,中央電視臺“面對面”節目,王志專訪余秋雨,有這么一段問答,王:“你什么時候發現自己的寫作才能呢”?余:“少年時候。我曾經得過上海中學生作文大賽第一名,上學時每周就盼著那節作文課,因為作文課上,語文老師總要把上一節作文課我寫的作文拿來當范文讀。”王:“你的寫作才能是怎么來的?”余:“……我還要感謝我的父親,下鄉時,他帶去了兩大箱書,讓我很早地接觸了在那個時代別的孩子很難看到的東西,如《史記》、《紅樓》、《水滸》、《家》、《春》等。
要實施個性化閱讀,大量閱讀是前提。不僅要加強課外閱讀量,鼓勵學生讀整本的書和各種報刊雜志,勤做讀書筆記,更重要的是要加大課堂內的閱讀信息量。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教師應盡可能地多閱讀一些資料,及時補充新信息,從一個大的視野來把握課文,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充分地閱讀,同時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要將學生從電視和電腦上拽回書本前。一些老師和學校采用設置班級讀書角,建立學生閱讀檔案,在節假日、每周、每學期,適時、適量地布置各類閱讀作業,結合熱播電視節目進行相關書目的閱讀要求等等,都是一些很好的經驗。這樣,才能積極調動起學生閱讀熱情,使每一個孩子都熱愛讀書、參與到讀書中來。
四、“讀、談、品、感”——個性化閱讀的重要手法
山東省教育學院張在儀教授在一次教學研討會上,曾提出“讀、談、品、感”教學環節,突出了個性化閱讀,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方式方法的借鑒。
①讀,即是讓學生自由的讀,輕松的讀,安靜的沉入文本,充分接觸讀物,進行原生態的閱讀,因為只有這樣回歸本真的原汁原味的閱讀,才能使學生產生獨特的感悟成為可能。②談,即為學生創設互動交流的和諧氛圍,燃起學生的表達欲望。初讀結束后,學生往往有傾吐的需要,這時師生們不妨開放坦誠的談一談,分享彼此的感受,解決心中的疑難,催生新的觀點,激活沉默的見解,這時的閱讀便開始迸射出個性的火花。③品:即引導學生找出文章的精彩之處分析領會。魯迅先生說:“作品的一些緊要、極精彩處往往不易看出,能看出,就是能力。”個性化閱讀教學就是要教會學生于無聲處聽驚雷,在平淡時見奇妙,引領學生觸摸、解析作品的華彩章節。④感:即鼓勵學生走出文本聯系生活,形成自己獨特的人生感悟。感悟是由感而悟,每個人的經歷不同,讀文章時感受便不盡相同,從而悟出的東西也不同,要讓學生讀生個性,就必須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文章與生活相聯系,達到文學教育的目的。
從理論層面上看,讀、談、品、感四個環節和形式也是符合人們閱讀的一般規律的,這即是閱讀過程的調控規律,一是經歷感知——看到文學、讀出字音、語韻;二是理解——把單詞轉化為意義;三是反應——領會文意;四是綜合——與生活實際聯系、應用。
五、個性化閱讀是美麗的
新課標特別提倡并鼓勵學生個性化閱讀和創造性閱讀,實際上,也只有個性的閱讀才是活的閱讀、美的閱讀,因為只有它才是尊重文本、尊重作者、尊重人性、張揚個性,還原文學本質的。
個性化閱讀是多元的、開放的、寬容的,它張揚個性,提倡創新,把學生當作知識與文化的創造者,而非被動接受者,人的尊嚴、自我價值、自我意義得到張揚,文學的本質、精神得以回歸。這是個性化閱讀的魅力之所在。我們應讓個性化閱讀的旗幟指導我們的語文教學,使我們的課堂,在精心營造的優雅氛圍里,在極富語言張力的講述下,引領學生去捕捉優美的意境,領會深邃道理。讓學生置身于令人陶醉的文學氛圍里,使心靈沐浴明媚的文學之光,激發起每個人對語言文學由衷的熱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