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明香
摘 要:班主任作為班級的領導者,要想深入學生之中,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從而帶好班級的話,關鍵是要放下架子,克服不良因素,處理好師生關系。只有這種關系處理好了,彼此之間成了良師益友,師生才能和諧相處,引領班級健康成長。那么新時期下,我們該如何處理師生關系呢?本文結合多年管理經驗就此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處理;師生關系;益友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6-149-01
在班級管理過程中,班主任不僅僅要有出色的教學能力,更要有高超的教育藝術去創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做到與學生風雨同舟、互榮共進,合理的協調、引導和督促,才能有效的促進班級良性發那么,應該如何處理好師生關系,使自己既做學生的良師,又做學生的益友?我認為應從如下幾個方面下點工夫:
一、放下師道尊嚴, 微笑面對學生
教師首先是一個有感情的人,而不是一架教書的機器。如果學生畏懼老師,則必然會妨礙教育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因此,老師在課內課外如果放下師道尊嚴,多一些微笑,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愛心,那么,學生就會主動與老師打交道,對老師說真話,出現其樂融融的場面。
例如,為了使學生沒有隔閡,課堂上我堅持面帶微笑地上每一堂課,不在課堂上批評學生,不用過多的時間去處理不良問題,表揚激勵的語言從不吝嗇。另外,無論是在校內還是校外,見了學生,我會熱情主動地與他們打招呼,這些做法使我的師生關系大大的融洽了。每當在學期末,絕大多數學生都給了我這樣的評語:老師!您總是微笑著走進教室,微笑著面對學生,使我們在您的面前沒有壓力,說實在的,您的溫柔、善良都讓我們想進一步與您接觸,成為知心朋友……這使我非常感動,確實,我希望學生從我身上得到的不只是知識,還應該有更重要的東西,比如:善良、寬容、真誠等等。
二、尊重和理解學生,積極引導
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中學生也無處不透露著時代的氣息。他們活潑、好奇、易沖動,難免會沾上一些不良的習氣,而他們的這些習氣需要有人去理解、引導。因此一旦發現問題,就先深入了解,不先入為主,避免主觀臆斷,做到心胸豁達,用真愛去點燃學生內心的火花,師生之間才會真言相待,傾心相交。
例如:07屆的李明、鄭大勇、羅漢華等幾位同學無心向學,經常結伙打架、抽煙,好些同學避他們如“瘟神”,了解到這種情況后,我沒有疏遠、挖苦、歧視他們。而是經常找他們談心,使他們認識到錯誤的嚴重性,然后,主動改掉了不良的習慣和行為,重新得到了同學的理解和關愛,感受學校的溫暖。同時我發現其中的李明同學對數學特別感興趣,于是我因勢利導,在班里成立一個數學興趣小組,并任命李明為組長,從而大大的激發了他的學習積極性,促其轉變了學習觀念。其他幾位同學在李明的影響下,也加入了數學興趣小組。經過半年的努力,他們都由班里的倒數后幾名,進入了中上游,在中招考試中還考入比較好的高中。
三、創設愉悅環境,創建良好師生關系
一位資深的老師說過:如果學生生活在敵視里,他會學會好斗;如果學生生活在批評中,他會學會譴責;如果學生生活在恐懼中,他便學會憂心忡忡;如果學生生活在期盼、鼓勵中,他便學會努力、自信;如果學生生活在受歡迎的環境中,他便學會鐘愛他人。由此可見,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讓師生彼此和諧信任,積極向上,那是多么的重要??!
要創設情緒愉悅的環境,除了上面所說的“放下師道尊嚴,微笑面對學生”,和“尊重理解學生,積極引導”外,還應該從下面兩方面努力:
1、用真情激勵,開啟學生的心靈
有一位教育工作者曾在他的教育手記中這樣寫道:“當我們自然而然地走進學生的心靈,而他們也樂于主動和我們敞開心扉時,我們的教育之舟便駛入了成功的港灣?!蔽以?0多年的教育工作中,我總是用愛和真情去激勵每一個學生,我發現這樣做的效果事半功倍。例如:2006至2007學年度我擔任初三級的班主任,有一位名叫張鵬的學生,成績優異,但父母離異,家庭經濟相當困難,衣著比較隨便,同學們都排斥他,說他是“老土”,致使他產生很大的心理壓力,成績也迅速下降,想退學外出打工。我了解情況后,找他談心,多次進行家訪;并在班里說:“窮,并不可笑,可悲的是我們現在沒有掌握好知識,將來沒有真本領”。鵬的情況我一方面向學校領導反映,一方面召集班團干部發動同學們捐款。我帶頭捐了300元,共捐得1380元幫他解決了面臨的經濟困難,并鼓勵他安心讀書。后來張鵬考上市重點中學。
2、體貼學生,與他們打成一片
專家指出,老師給學生最好的禮物之一,就是和學生在一起的時間。平時,我總喜歡與同學一起爬山、打球、散步。與他們盡情侃,忘情“瘋”,重發少年狂,不怕出“洋相”。這樣,學生會覺得老師更親近,可愛,于是拉近了彼此間的距離。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網絡更是五花八門,因此誘惑力也非常大,而初中生活潑、好奇,但自制力不強。因此很容易被這日新月異的虛幻的網絡世界所吸引。例如:08屆的李光、王小東、張大偉等學生,他們都是留守孩子,一個暑假過去,很快就迷上了網絡,成了“網蟲”,甚至半夜趁家人入睡偷偷溜到網吧。那段時間,他們精神恍惚,上課扒在桌上呼呼大睡,作業也不完成。經過一段時間的跟蹤教育。我把他們叫到辦公室“聊天”,像朋友一樣嘮家常,通過幾次推心置腹的談心,他們終于向我坦露心扉,并說:“老師,事情都被你發現了,我們甚至非常討厭自己,現在開始我們知道該怎樣做了,謝謝你!”我終于把他們從虛幻的網絡世界拉回現實世界中來。
總之,教育工作是一項長期、復雜、艱巨的教育系統工程。學生的成長需要教育工作者抱著滿腔熱情,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進行反復,耐心地教育;還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的密切配合,共同形成一體化的教育網絡,才能獲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其中的經驗千條萬條,核心是處理好師生關系,使自己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