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建軍
摘 要:縱觀現今語文教學的狀況,教師將備課著力點放在梳理知識點。教師要抓住一切機會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興趣”就是人們的意識對一定客體的內在的傾向性和內在性的選擇。興趣是行為驅動系統中最現實最活躍最強烈的心里因素。學生好奇心強,興趣味濃,讓他們對語文產生興趣,這主要靠老師的正確誘導和教法的改進。
關鍵詞:興趣;閱讀;師生互換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4-248-01
語文課呼喚感性,語文課堂需要生命力,語言文字訓練要與對課文語言文字的感悟結合,讓學生在對語言文字的感悟中把語文的學習當作一種生命的需要。因此,教師要做好一個“媒人”,介紹學生主動與課本認識。培養學生的興趣,也許有不少人贊成利用直觀教具,當然我也不否認這一點,但是我認為直觀教具也有它的局限性,繁瑣的直觀教具會過多的分散學生的注意力,造成學生最感興趣的是教具本身而不是知識本身。所以我認為培養學生興趣的方法除此以外,教師的正確誘導和教法的改進。
一、把閱讀的權利還給學生、營造氣氛,激發興趣
在閱讀過程中,學生不是機械地將看到的語言轉向說出的語言,而是通過內部言語的加工編碼,閱讀具有全息性、體驗性、內隱性的特點,閱讀的內隱屬性,常表現為讀者與文本的“會意”,也就是指作者與讀者心靈突發性的“碰撞”,是雙方情感同頻共振過程中境界的融合。 要想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必須掌握激發學生興趣的方法。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產生疲倦,沒有歡心鼓舞的心情,學習就會成為學生的負擔".所以,我認為教師要在語文教學中努力創造使學生輕松愉快的愉悅氛圍,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來培養學習興趣。
二、改“撿骨架”為“見全身”
語文和數學的一個很大的不同點,就在于數學的知識點是相當明確的,數學學習的過程也就是知識點的掌握,各項技能的形成過程,而語文學習科的學習并非是為了掌握每篇課文的知識點,課文僅僅是案例而已,語文學習是閱讀、感悟、欣賞的過程。傳統的閱讀教學習慣于將課文中蘊含的知識點從文本中剝離出來,進行各個擊破式的繁瑣分析,或者將知識物化為一張張雪片似的試卷,進行機械重復的訓練,完全忽視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把語文課上得等同于理性居主導地位的數學課。比如,在教學《威尼斯的小艇》一文時,傳統的方法教學“船夫駕駛技術特別好”這一節時,教師一般都采用讓學生以列表形式整理出船夫駕駛技術好表現在哪幾方面。于是學生把這一自然段的內容用簡潔的語言變成了一張表格,可以說撿出了這段課文的“骨架”。但仔細想想,學生列出了表格,就等于對駕駛技術好有了深刻的感悟了嗎?答案是否定的。學生沒有細細品味每一句話,還沒有好好看一看文章的“全身”呢!
三、在文本與學生之間架起一座橋梁、走出課本
教材不是不可挑戰的金科玉律,學生也不是被動接受的知識容器,兩者之間存在著雙向互動關系,教師要教會學生帶著猜測,期待的心里和批判精神去閱讀,評價作品。遇到疑難時,要善于提出假設,產生分歧時,要敢于進行“二度創作”。發現空白時,要以自己獨特的眼光去審視、填補。把語言文字的訓練和對語言文字的感悟有機結合。常用的方法有:
1、移情體驗,走入人物內心
學生在閱讀感悟課文時,往往會因為沒有過切身的體會而無法感受人物的心情,感受,為了讓學生能與課文中人物產生共鳴。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移情體驗;喚起其生活中類似的經歷,從而達到“將心比心”的效果。比如,在教學《再見了,親人》一課時,對于送別場面的感悟,一位老師就采用了“移情體驗法”,當時,這個班剛好送走一批貧困山區來做客的孩子,教師就以導語引導學生回憶當時送別的場面,自己當時內心的感受,喚起學生親身感受后,再來感悟課文中的送別場面,學生讀著讀著,仿佛自己成了志愿軍戰士或送別的小金花,情真意切,感悟很深,朗讀得非常好。
2、表演再現,加工教材
小學課本中,許多不同體裁的課文都有很強的故事性和形象性,如寓言《東郭先生和狼》、《狼和小羊》、《濫竽充數》歷史故事《將相和》,小說《賣完柴的小女孩》、《三顧茅廬》,童話《狐貍和烏邪》、《公雞的臉紅了》……學生的表演是對教材內化后的外在表現,是學生在對作品的認知與自身原有經驗的融洽與建構的基礎上,借助動作、語言、神態等手段來表達情緒,展現自我的方式。在表演過程中,沒有對話的,補上了對話,為了更好地表現,還外加一些動作。內心的想法變成了內心獨自,這是對教材再創造的結果。
四、開展活動、拓寬空間
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說過:"學生的潛能就想空氣,可以壓縮于斗室,可以充斥于廣廈,你給他多大的空間,他就有多大的發展".所以在教學中,我們要充分相信學生的潛能,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活動空間,熱情鼓勵學生標新立異,放開學生的手腳讓他們去開拓、去創新,讓學生去做感興趣的事,從興趣中發展興趣。不要老讓學生順著教師的思維去考慮問題、解決問題。開展活動的目的是語文課活起來,不要局限于上、下課的形式,形式多變一些,寓教于樂,讓學生學會在玩中獲得知識,這也是培養學習語文興趣的最終目的。
實踐證明,我這套方案的實施,對于學生學習語文興趣的培養與發展有很大作用。不難看出,興趣其實起到了透鏡的作用,把人的精力與能力如光線一樣集中到一個焦點上,從而引起燃燒。智慧的光芒也只有在興趣的基礎上,才能產生成才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