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秀
【關鍵詞】新手教師 專業成長 途徑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3A-
0004-02
一名教師,從初出茅廬的茫然新手,到經驗老道的骨干名師,往往要走很長的路。但是,新手教師如果得到了名家高手的指點和幫助,或者選擇了恰當的專業成長之路,也是可以迅速地成長起來,成為一方名師。那么,新手語文教師如何做到少犯錯誤、少走彎路、快速地成長呢?以下幾點經驗總結或許能夠為新手教師指點迷津。
一、從模仿名師開始
新手教師在初涉教壇之時,雖有理論指導但欠實踐,雖有知識積累但缺經驗,雖有想法但不夠成熟,常常會對一些教學上的問題感到迷茫、困惑甚至百思不得其解,以至于在教學實踐中束手無措,難以達成預設的教學目標,實現自己的教育理想。在這種情況下,新手教師應當積極借鑒、模仿名師,汲取其成功之處。
名師,指的是有著豐富教學經驗、教學藝術嫻熟、教學效果顯著、聲名遠揚的教師,比如霍懋征、于漪、錢夢龍、寧鴻彬、魏書生、李吉林、斯霞、賈志敏、于永正、竇桂梅、王崧舟、薛法根等名師,也可以是在當地聞名遐邇的特級教師、教學高手、教學骨干等。名師們往往具有一些共同的特性,如具備深厚的哲學素養和文化底蘊、敏銳的思想觸角和執著的鉆研精神,形成了高超的教學藝術等,同時他們也各具特色、各有主張。比如霍懋征、于漪強調教師對學生的“愛”,錢夢龍關注教師對學生的引導,魏書生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竇桂梅突出對教師、教材、課堂的尊重與超越,王崧舟、薛法根留心“詩意語文”和“語文味”。名師的課堂反映出他們對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重難點的把握、教學內容的取舍、教學方法的選擇,滲透其豐富的人生閱歷和教學經驗,展示其高超的教學藝術。可以說,不管是名師本人,還是他們的課堂教學藝術都有足資借鑒之處。
新手教師通過了解身邊及外界名師的課堂教學風格,欣賞名師外在表現與內涵底蘊,細心觀摩名師的課堂,從教學過程和活動安排中發現其教學特點和規律,進而在教學實踐中學習、模仿、借鑒名師們的成功之處,為自己積累教學實效、謀取快速成長。
二、教學注重實效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下稱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適應實際生活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細察新課標的要求不難發現,語文課程教學應該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去予以實施;教師要從語文的學科角度出發,注重實效,關注學生的語文生活和身心健康成長,讓學生掌握方法、養成習慣、形成能力,能夠正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新手教師要在教學中取得實效必須在教學設計階段就狠下功夫,準確定位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對教學內容進行認真地思考和取舍,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新手教師無論是備課、上課,還是進行教學反思都應該著眼于教學的實效性,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掌握字的音形義、積累好詞好句、理解課文內容、進行思維訓練,進而有效地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做到自主學習,形成了適應實際生活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新手教師還必須合理安排教學過程中的語文實踐活動,在課堂上多一些師生互動,少一些“滿堂灌”“滿堂問”,并巧妙利用教學經驗和課堂生成對學生的語文學習進行有效地引導,使語文課堂變得開放而有活力,能夠吸引學生的眼球,滿足學生的內在發展需求。
三、準確解讀文本
與其他學科教材相比,語文教材具有其獨特的魅力:視野開闊、趣味性強、靈活實用……語文課程涉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等領域,內容涵蓋政治、數學、物理、化學、歷史、地理、生物等諸多學科知識。因此,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新手教師首先要搞好閱讀教學,這是至關重要的。
閱讀教學的前提是要準確地解讀文本,把握文本的主旨和內涵。新手教師進行文本解讀時,首先要消除教學的功利性思想,克服浮躁情緒,從容、放松地慢品、慢讀文章的主旨句、關鍵語段、充滿哲理的語句等。新手教師在解讀文本時要注意不能為了追求形成自己的獨到見解而陷于誤讀。那種把“一股強大的力量”解讀為“偉大的母愛”(《麻雀》)、把學會稱贊身邊的人理解成“保護野生動物”(《稱贊》)、把欣賞翠鳥的形體美、技巧美、情感美局限于對翠鳥外形美的分析和欣賞的解讀,都是不足取的。
新手教師要充分地做好計劃,既讀與教材相關的書籍,也讀文藝理論、文學評論等書籍,以提高自己的閱讀敏感度,獲得自然的閱讀體驗和真實的審美感悟,形成多角度、個性化的文本解讀的獨到見解。
四、關注課堂動態生成
語文課堂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只有教師關注課堂動態生成,不斷捕捉、判斷、重組課堂教學中涌現出來的各種信息,隨時把握課堂教學中的亮點,把握促使課堂教學動態生成的切入點,才能真正地從學生的學習實際出發,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形成自主學習能力。
某位新手教師在教學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麋鹿》這一課時講道:“麋鹿在17世紀的時候被國外的偷獵者抓捕到了國外,這是非常悲慘的命運……”這時,一位學生忽然插話道:“老師,我覺得這些麋鹿一點也不悲傷,應該會很開心才對,它們終于可以到外國旅游了。”對此,教師訓斥道:“有什么可開心的?老師上課你應該好好聽課、做好筆記,插什么嘴!”學生們看見教師發火了,一句話也不敢說,隨后整節課都沉浸在死氣沉沉的氛圍當中。
而另一位教師對課堂動態生成的巧妙處理,則非常值得借鑒。
教師在教學S版語文第九冊課文《我的戰友邱少云》中的“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動不動”這句話時,一名學生突然發問:“我們學過的課文曾把董存瑞、黃繼光比作威武無比的巨人或鋼鐵巨人,充分顯示他的英雄氣概,可是這篇課文為什么卻把邱少云比作千斤巨石?”教師沒有責備學生的插話,而是通過提問引發全體學生思考:“想一想,烈火中的邱少云與石頭有哪些相似的地方?”結果,學生思考并發現:他(它)們“都是靜止不動的”“都沒有一點聲音”“都是頑強不屈”……教師順勢發問:“那為什么又把他比作‘千斤的巨石呢?”學生回答:“‘一動不動顯示邱少云堅強的意志和為了戰斗勝利而舍生忘死的精神。”教師再問:“隱蔽在草叢中的邱少云身體并不顯眼,為什么卻把他比作格外醒目的‘巨石?”學生恍然大悟:是為了突出邱少云的偉大、崇高。
兩位教師對課堂動態生成的不同處理,導致了教學效果大不一樣。因此,在教學中,新手教師要密切關注學生的發散思維,善于捕捉學生靈感的火花,使學生的潛能得以綻放,讓課堂成為師生共同創造奇跡的場所,從而使課堂在不可預約的精彩中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五、恰當運用多媒體設備
(一)恰當運用多媒體設備
多媒體教學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可以促進學生主動學習,還能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加大課堂教學容量。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多媒體設備可以用于對文本中自然景觀、動植物、人物形象的欣賞,可以用于故事情節的展開,可以把抽象的知識、事理具象化,使教學內容成為直觀的、形象的東西,易于為學生所接受。恰當使用多媒體設備,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和閱讀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果。比如教學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七冊《九寨溝》一文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現九寨溝美麗的自然風光、奇特的珍稀動物,讓學生直觀感受祖國的山河之美和物種的繁多,體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妙。教學教科版語文第八冊《開天辟地》一文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演繹盤古在混沌的世界里如何分開天和地,如何在死后將身軀創造成世間萬物,從而領悟盤古創世的豐功偉績和偉大的奉獻精神。
(二)運用多媒體教學要適度
運用多媒體技術確實能給課堂教學帶來質的飛躍。但是,教師也必須明確地認識到,多媒體只是輔助教師教學的工具之一,它不可以完全替代教師的教學。教師過度依賴多媒體教學會造成負面的影響。首先,過多炫目的畫面會轉移學生的注意力;其次,多媒體課件中包含的信息量較大,容易造成學生食多不化,難以遷移轉化為身心健康成長所需的素質和能力。因此,新手教師要合理利用多媒體輔助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應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多媒體手段,課件的設計宜針對重、難點采用不同的多媒體教學方式,不能只是為了展示教學效果而干擾學生對知識的感知和理解。
教師的專業成長要經歷新手期、勝任期、成熟期、專家期等幾個階段,新手教師可通過模仿名師、注重教學實效、準確解讀文本、關注課堂動態生成及恰當運用多媒體設備等盡快完成專業的適應與過渡,成長為教育教學中的行家里手。
(責編 楊 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