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文海
【關鍵詞】語文教學 品味語言 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3A-
0094-02
語言學習是語文教學的根本,品味語言是解讀文本的前提,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抓住文本中的關鍵詞、關鍵句進行推敲、揣摩、品味,是領會作者情感、體會人物品質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和語文素養的有效路徑。下面筆者結合實際教學,談談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品味語言的一些做法。
一、推敲字詞,品味語言
一篇文章由字、詞、句、段所構成,文本中有一些特殊的形容詞、動詞,將人或事物表現得具體形象、生動逼真,蘊含了作者豐富的情感以及對事物的認知,能夠起到良好的表情達意的作用。要讓學生準確地理解這些在文本中起著關鍵性作用的詞語,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弄清楚每一個詞語的含義,以及隱藏在文本中的深層含義。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推敲這些關鍵性詞語在文本中所起的作用,從而領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在一篇文章中,不同的語境運用不同的詞語,這些詞語在含義、感情色彩和表達效果上也不相同。以形容詞的運用為例,在蘇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我的老師》一文中有這么一段話:“我用兒童狡猾的眼光察覺,她愛我們,并沒有存心要打的意思。”要理解句中“狡猾”一詞的含義,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進行推敲,“狡猾”一詞在文中是“聰明調皮”的意思,屬于貶義褒用,體現了學生愛老師、老師愛學生的情感。通過分析,學生既理解了詞語的含義,又領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在一篇文章中,運用動詞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征也較為常見,且極富表現力。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采用比較法、替換法推敲詞語的運用技巧,能夠起到如見其人、如臨其境的效果。比如,在蘇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課文《孔乙己》中,有一處是描寫孔乙己買酒時付錢的動作,文中用了一個“排”字。教學時教師可以提問學生:“能不能用‘摸代替‘排?”同時請學生做一做“排錢”的動作,再做一做“摸錢”的動作,然后結合寫作背景進行理解。通過思考和對比,學生就會明白:“排”錢的動作是強調把錢展示給別人看,是孔乙己在受到短衣幫的嘲笑后刻意做出的動作,既掩飾了自己的窘態,又故意在短衣幫面前炫耀自己有錢,傳神地寫出了孔乙己虛榮和迂腐的性格。而“摸”錢則強調在錢袋里搜索錢的動作,說明孔乙己窮困潦倒,不能在短衣幫面前冒充有錢。用比較法、替換法來推敲字詞,能夠激發學生品味語言的興趣,有利于學生提高語用能力。
二、揣摩句子,品味語言
揣摩課文中的修辭手法的運用,是品味語言和了解作者思想情感的重要途徑。修辭手法是作者借助一定的語境,通過采用修飾、調整語句、對語言進行特殊處理的一種表達方式,它能夠表達人物的情感。教師在引導學生揣摩句子所使用的修辭手法時,可以用學生比較容易接受的方式進行提問,如“這個句子運用了什么樣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誰的什么性格”,或者“這個句子運用了什么樣的修辭手法,突出了誰的什么樣的情感”。通過這樣的賞析,能夠提高學生對語言的理解和運用能力。在蘇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都市精靈》一文中,有這樣一個句子:“它們高高地在樹枝上跳來跳去,飛來飛去,叫來叫去,非常活躍。”這句話描寫得很生動,具體體現在哪里呢?學生通過揣摩句子,結合文中的語境和文章主旨進行分析之后,能夠得出“句子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寫出了喜鵲的活潑和自由,流露出了作者對喜鵲的喜愛之情,同時告訴我們要保護好這些給我們帶來無限歡樂的精靈”的結論。
除了揣摩句子采用的修辭手法,揣摩句群也能夠體會人物的情感,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作者在寫作時對句式的選用非常講究,有時候使用對稱的結構,形成一種對稱美;有時候使用長短句相結合,表現一種參差美。選擇什么樣的句式由作者的創作意圖而定,聯系作者的創作背景或語境深入揣摩這些句群,是品味語言、領會作者情感的一個重要途徑。以蘇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散步》一文為例,文中寫散步時一前一后“母與子”的組合,所寫的句子構成了一組對稱句群,如“我和母親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兒子走在后面”“前面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這些句群要告訴讀者什么呢?難道僅僅是為了突出句子結構的對稱美嗎?結合文章主旨和四個人的年齡特征來揣摩句子的含義,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中年人肩負承前啟后的重任,面對上有老下有小的情況,在不偏袒的情況下,營造一種“和諧”的氛圍是非常必要的,體現了中年人對生活有一種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而文中對稱句式產生的對稱美則處于次要地位,學生在揣摩文本中的重點句子時,不僅得到了美的熏陶,還提升了語文素養。
三、培養語感,品味語言
品味語言的過程是語感形成的過程,也是體會人物情感,形成語文能力的過程。在口味語言過程中,讀者能夠感受到文本中字里行間透露出來的深層含意和優美意境。因此,在教學中,誦讀是獲得語感的主要方式之一。漢語言文字在表形和表意方面具有較強的表現力,學生通過反復誦讀,能夠體會語言文字的韻味,發現文章的魅力,真正感悟文本的氣勢,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古詩詞的語言文字極其凝練,一個字、一個詞都包含了作者豐富的情感,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字、詞進行品味,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體會作者的情感。以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課文《沁園春·雪》為例,這首詞的韻腳字分別是飄、滔、高、嬈、腰、騷、雕、朝,押“ao”韻。教師在引導學生品味這些字時,要求學生做到口動、腦動、手動,邊誦讀邊思考邊做批注,想一想句子蘊含著怎樣的情感,學生通過誦讀,在品味語言的同時培養了語感。
教材中的課文有的表現景美,有的表現意境美,有的表現情意深厚,教師要引導學生聲情并茂地誦讀,掌握誦讀時的語速、語調,使句子蘊含的豐富情感出于口、入于耳,能夠在腦海中留下文本的“片斷”記憶,這樣才能悟出語感,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受到美的熏陶。比如,教學蘇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課文《變色龍》時,為了讓學生認識奧楚蔑洛夫的人物形象及其形象意義,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當知道狗的主人是將軍家的時候,是否要讀出奧楚蔑洛夫見風使舵的性格呢?當知道狗的主人是一般人時,怎樣才能讀出警官貌似公正、威嚴的語調呢?學生通過思考,認識到奧楚蔑洛夫是一個趨炎附勢、媚上欺下的人,從他身上可以看到沙皇政府的腐敗。有了這樣的認識,學生再次誦讀時就能夠充分地讀出作者的情感。學生只有多讀、熟讀,才能培養良好的語感,品味出文本語言的魅力,領會文章的內涵。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品味文本語言的方法有很多,教師要善于抓住文本語言的特色,引導學生從字詞、句子、誦讀等方面去品味語言,積累語言,形成良好的語用習慣,提升語用能力。
(責編 歐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