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瑩
摘 要:以《黑孩子羅伯特》一課為例,對“同課異構”進行思考與實踐。
關鍵詞:同課異構;語文教學;教學目標
為加大課堂教學研究力度,彰顯教師的教學個性,很多學校或區域之間開展了“同課異構”活動。究竟什么是“同課異構”呢?以四位老師共同執教的《黑孩子羅伯特》一課為例,對“同課異構”應該“異”在何處、如何“構”做了精彩的詮釋。
一、“異”在教學目標上的不同
四位老師的教學目標分別是:
柳老師: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抓住重點詞句感受羅伯特純真、善良、寬容的心靈。3.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體會課文的細節描寫并在小練筆中進行細節描寫。
邢老師: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運用對比的表現方法,感悟黑孩子羅伯特所表現出來的積極、豁達的人生態度和寬容、善良的美好品德。3.教育學生懂得尊重他人,懂得平等關愛他人。
張老師:1.以讀代講,體會羅伯特善良、寬容的美好品質。2.學生抓住課文的主要情節,繼續練習畫情節曲線。
李老師: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通過比較閱讀《瑞恩的井》和《黑孩子羅伯特》,發現兩文的異同點,在品讀異同中體會本文刻畫人物的方法。3.感悟羅伯特面對殘酷生活時積極、豁達的人生態度和善良、美好的心靈。
可見,四位老師除了具有相同的人文性教學目標、朗讀目標之外,柳老師教學目標的第3條是體會文中的細節描寫并嘗試進行細節描寫;邢老師教學目標的第2條是學習文中對比的寫作方法;張老師教學目標的第2條是繼續學習畫情節曲線;李老師教學目標的第2條是運用比較閱讀的方法。這幾條目標均涉及語文學習方法方面的要求,但側重點卻各不相同,因此,“同課異構”可以體現在教學目標的不同,當然教學目標的不同也突出了教學重點的不同。
二、“異”在教學理念上的不同
再來看四位老師的教學構思:
柳老師:緊扣人物,感知形象;抓住細節,品讀人物;體會心理,學寫細節;拓展閱讀,升華情感。
邢老師:直接揭題,初談感悟;對比分析,滲透學法;抓住關鍵,適時想象;聯系實際,深化主題。
張老師:抓住文題,情感鋪墊;品讀捐款情節,畫出情節曲線;總結全文,升華情感。
李老師:回顧課文,初步感知;再讀對比,細讀品悟;總結全文,深化主題。
從教學構思來看,柳老師的主要亮點是,做到了讀寫結合,課后延伸,體現了課程標準提倡的多讀多寫,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言文字的理念;邢老師的課,突出特點是能抓住教材中的對比寫法,通過引導學生將羅伯特對待麗莎、麗莎對待羅伯特的態度進行對比,進而使羅伯特的人物形象更加凸顯;張老師的教學緊扣寫作背景,抓住課題中的“黑”字做文章,再品讀課文主要情節,讓學生認識到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羅伯特表現出來的善良、寬容是多么的珍貴!在學生了解主要情節的基礎上,教師適時引導學生用情節曲線表示出捐錢過程的情節變化;李老師從單元教學的視角入手,緊緊抓住《黑孩子羅伯特》與《瑞恩的井》的異同,運用比較閱讀法展開教學,通過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分析、比較,對課文內容有了全面的了解,這種方法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深刻性、創新性。
三、“異”在對教材的處理上的不同
下面我們再來看一下四位老師的教學切入點:
柳老師從整個事件情節的結束部分入手;邢老師從回顧文章的主要人物、感受羅伯特的高尚品質入手;張老師抓住課題中“黑”字反映出來的種族歧視問題入手;李老師從回顧兩篇文章的內容入手。
柳老師的教學是從整個事件情節的結束部分入手;邢老師采取直接揭題導入新課的形式,通過學生談自己對羅伯特的印象,進而引入對羅伯特人物形象的剖析;張老師緊緊抓住課題中“黑”字反映出來的問題入手;李老師緊緊圍繞兩篇課文編排在同一單元的特點,通過回顧兩篇課文的主要內容,引出本課學習的主要方法——比較閱讀。
四、“異”在教學方式、學習方式上的不同
面對這樣一篇比較長的課文,如何做到長文短教,張老師采取了以讀代講的方式,學生在充分的朗讀中體會人物的情感,感受人物的高尚品質;李老師根據同一單元中兩篇課文題材相同的特點,出示異同點讓學生進行比較,這樣學生自主閱讀、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能得以充分體現。所以,還可以“異”在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的不同。
五、“異”在對課文的解讀上的不同
課文也是作品,只要是作品就有被重新解釋的可能。比如說,對羅伯特與麗莎爸爸擁抱時的心理描寫,如果有學生這樣描述羅伯特的心理,是不是也可以呢?(羅伯特心里想:你終于可以接受我了,可是一切都太晚了,如果您當初不干擾麗莎和我做朋友,那該多好呀,如今麗莎死了,我和麗莎做朋友的愿望也破滅了……)《落花生》一課的作者許地山喜歡花生的樸實無華,得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偉大、體面的人。”很多學生對此常有自己的看法:做既好看又有用的人不是更好嗎?所以,“異”也可以“異”在對課文的解讀不同。
需要說明的是:“異構”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手段雖然不同,但最終要實現的是我們共同的語文課程目標,打造我們高效的語文課堂。
編輯 郭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