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俊
摘 要:多媒體教學是目前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種教學手段。因此,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起著重要作用。
關鍵詞:多媒體;小學語文;教學作用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閱讀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參與學習的主動性,就必須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把現代教育技術科學合理地運用到閱讀教學中。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多媒體文、圖、聲并茂的特點,從學生和教材的實際出發,精心設計課件,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課本提供的只是一個不動的畫面,產生的視覺效果差,再加上上課時間一長,學生很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效率下降等情形,這時如果適當地運用多媒體,一定能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
如,學習《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海島上的鳥多時,可利用多媒體再現課文的情境:海島上眾鳥紛飛、百鳥爭鳴的生動場景,栩栩如生地展現在學生眼前,使學生進入一個有聲有色的動感畫面,仿佛置身于“鳥的世界”。這樣,情隨境生,學習的興趣立刻被激發起來。此時,學生會感到有趣,從而激發了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
二、運用多媒體有利于理解課文,還能培養學生的愛國品質
在教學中,有些課文比較難理解,但在多媒體的參與下,就可以把一些難理解的詞、句子表現出來,使一些脫離學生生活實際的東西再現出來,使學生上起課來既輕松、又能活躍課堂氣氛。
如,在學習《圓明園的毀滅》這篇課文時,學生對所描繪的圓明園這一“園林瑰寶”“建筑精華”難以體會。這時就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再現圓明園的大概方位及周圍小圓的分布。結合“眾星拱月”的理解,在遠觀圖中分辨哪些是“月”,哪些是金碧輝煌的殿堂,玲瓏剔透的亭臺樓閣、買賣街、山鄉村野等景物,被稱為“一切園林藝術典范”的圓明園在學生的心中有了大概的輪廓。課后再播放被化為灰燼的萬園之園。通過對比,使學生明白“國家落后就要挨打”,從而激發學生發奮學習、振興中華的愛國熱情。
三、突破重、難點
在課堂教學中,如遇到難以理解的地方,學生難以體會。這時就可以用多媒體將抽象的語言文字轉化為直觀、形象、具體的視聽文字,使學生抓住重點或含有深刻意義的詞語,反復推敲、理解,體會語言的妙處。如,在教學《詹天佑》一課中,講到詹天佑順著山勢設計了一種“人”字形線路。由于這方面內容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學生很難理解和想象出來到底是怎樣的。為了降低教學坡度,突破教學難點,于是就運用多媒體課件設計了這樣的一個環節:計算機大屏幕顯示一列火車向東北駛去過了“人”字形線路的岔口就倒過來,原先推的火車頭拉,拉的火車頭推。接著,讓學生想象火車是怎樣爬上直陡坡的,讓他們自由發表意見。最后,學生再通過大屏幕觀看火車爬上直陡坡的全過程。這樣既能讓學生在短時間內輕而易舉地理解課文的含義,又可以增加教學容量和密度,讓學生通過具體畫面體會詹天佑超人的智慧和杰出的創造精神,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四、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計算機能儲存大量的教學信息,為語文教學提供翔實的閱讀材料,同時它又能提供文本、圖像、動畫等信息。在教學中,可以按照知識點來劃分教學內容并實現超鏈接,它所具有的生動性、形象性、直觀性非常符合小學階段學生的認知特點。如,《南極光》一課,那是一篇遠離學生生活的課文,學生要真切理解課文內容會有一定困難。教師事先搜集一些有關南極氣候、地形、南極光等知識的文字和圖片資料,建立一個資料庫。上課時讓學生根據閱讀需要提取相關的資料,這樣就能為學生深入理解課文打下基礎。
五、激發學生的情感,培養學生的品格
情感是學生學習中不可忽視的心理因素,特別是小學生,激發學生情感是提高學習效率的重要途徑。尤其在語文教學中,更應引導學生入情入境,悉心品味,與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同悲,以達到情感共鳴,培養學生的品格。《賣火柴的小女孩》是世界著名童話作家安徒生的一篇杰作,全文以火柴為線索,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表達了作者對小女孩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在社會主義優越環境下,小學生對資本主義的黑暗知之甚少,也很難體會當時作者的寫作意圖。為了讓學生了解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和罪惡,在學習課文時,就可以一邊分析課文內容,一邊通過影視回放,再現小女孩當年賣火柴的真實情景,把學生帶入到一個特定的環境中,調動起學生的情感,為學習課文做很好的鋪墊,使小學生從小養成關心他人、同情他人的高尚品格。
小學語文教學中使用多媒體,要以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為出發點,結合學生實際,著眼于學生的發展,做到既能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學習,又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能力,發展思維,使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雍殿宏.如何處理多媒體與傳統語文教學的關系[J].吉林教育,2010(01).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