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德軍
摘 要:在中學開展陽光體育運動,不僅能從生理角度鍛煉學生的體質,同時也能較好地緩解、釋放學生的心理壓力,幫助其解決心理困惑,糾正心理缺陷,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健全其人格。教師應該不斷完善體育教學,營造校園體育鍛煉氛圍,推進陽光體育運動蓬勃開展。
關鍵詞:心理健康;體育活動;健康成長
現代醫學研究證明,體育鍛煉以其娛樂性、競爭性、集體性等特點可以有效緩解不良情緒、心理焦慮、人際關系不協調等心理問題。下面,我結合自己的體育教學實踐來談談,如何在體育活動中,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解決心理成長中的困惑,預防一些不良心理問題的產生,使學生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一、結合體育鍛煉內容,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和心理承受能力
學生在進行體育鍛煉的過程中,要克服許多由體育活動所產生的特有的身體困難,體驗到很多在從事其他活動中很難獲得的身體感受。它對一個人的內在意志品質具有特殊的培養和陶冶作用。如,進行長跑練習時,學生要克服內心的緊張、身體的極限、信心不足等因素,還要克服氣候環境、外界因素干擾的影響等。在教師的嚴格訓練和積極鼓勵下,學生通過反復實踐,體會克服困難的樂趣,能逐步形成在困難面前奮發向上、堅韌不拔、勇敢頑強的心理品質。
二、利用體育活動特有的社會環境,協調人際關系
體育活動總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進行,總是與人群發生著交往和聯系。它打破了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隔閡與孤立,不分學習成績、不分年齡地相聚在運動場上,進行平等、友好、和諧的練習和比賽。這樣一來,積極參加各類體育活動能夠較好地克服孤僻,忘卻煩惱和痛苦,協調人際關系,擴大社會交往,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1.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在體育活動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講,而且還要練。若教師能身體力行,主動參與學生的練習、活動、游戲,無形中就縮短了教師和學生間的距離,使師生的感情得以交流。師生情感相容,友好互諒,親近依戀,共同營造寬松和諧的心理環境。在這種心理環境中,師生雙方就能敞開心扉,無拘無束地進行交流,相互啟發,相互接納。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和主體性就可以得到充分的發揮。
2.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
由于體育教學活動的特殊性,每一個動作技術,不是在教師的講解示范和參與者的模仿練習中,就是在學生間互相討論自學的實踐中進行的。因此,在活動中時時存在著對動作技術正確與否的溝通。這種溝通不僅具有直觀性、及時性和標準性,而且也是主動性溝通、注意力集中性溝通和信息交流性溝通的典型體現。所以,經常參與體育活動,有利于學生間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對其交際能力產生積極的影響。
3.改善學生的自我意識水平
在體育活動中,尤其是集體項目里,每個隊員在其擔當的角色中,能否很好地各盡其責,是評價其與同伴團結協作、配合默契度的一個重要指標。通過體育運動所形成的自我意識行為,在不斷的運動實踐中就變成一個人的自覺行動。將這種行為能力運用到社會交往中,就可以了解到自我和別人對自己言行真實情況的反映,提高自身的社交技能。
三、利用多元主體評價,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
在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學生學習評價的內容和方式是體育教師需要進行認真學習和仔細思考的。正確適宜的評價不僅能夠促進學生的學習,同時也能促進和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
1.自我評價
在教師的點撥指導和自我心理的暗示下,學生能及時調控自己的參與情況和學習心態,使情緒的穩定性得到加強,減輕、消除因害羞練習失誤或害怕而產生的神經和肌肉的緊張程度。這種評價重在過程,而不注重結果,能較好地克服學生的膽怯、自卑的心理,使其保持良好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從而克服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不良心理因素。
2.相互評價
教師組織學生進行互評是發動學生從各方面互相幫助的一種方法。這種互評,可以增進學生之間的了解,增強學生間互相督促、相互幫助的合作意識,讓學生在互評中學會欣賞,學會鼓勵,學會接納,促使學生心靈思想的碰撞與情感交流,形成民主、自由、開放的學習氛圍。
3.教師評價
當學生練習某個動作感到困難時,教師應及時給予指導和鼓勵,當學生取得某一微小的進步,教師應給予贊許的目光、手勢(豎大拇指)或點頭示意。這些帶有激勵性的身體語言式的評價,能較好地幫助學生提高自信心,對教師產生信賴,對知識、技能產生興趣。要增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就要鼓勵學生在體育活動中努力展示自我,給學生(特別是給體育學困生)多創造成功的機會。
要促進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的形成和發展,就要有效地在體育課上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然而,這項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個常抓不懈的系統工程。讓我們共同努力,不斷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編輯 董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