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麗慧
摘 要:語文是諸學科的基礎,而文學亦是人學。所以,做為教師,從引導學生對作者人格進行感悟談起,接著告訴學生教師的切身體會,最后以激發學生寫作文的興趣結尾。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工作;人格;教學體會;寫作興趣
一、引導學生對作者人格進行感悟
言為心聲,任何一篇作品都產生于一定的社會背景之下,都寄托著作者一定境遇之下的思想感情。因此,我們可以把作家同一時期的不同作品放在一起進行比較閱讀,來感悟作者的人格及作品主題。陶淵明的作品有詩有文,如《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園田居》,這些都是教材中的文本,通過比較閱讀便可以發現,《桃花源記》中的社會思想,《五柳先生傳》中的“頗示己志”的“志”,通過分析這些內容,便可以發現一個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攀附權貴的隱士形象,也從中體會到了那種“心遠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的矛盾和借助創作來抒寫情懷的無奈。有了這種認識,再閱讀陶淵明的其他作品,便很容易把握其主題思想了。
二、告訴學生教師的切身體會
引導是教師的法寶,也是藝術行為。比如,在教給學生寫讀書筆記的時候,我是這樣進行的:我說,在我很小的時候,依稀記得我父親教給我背誦一句話:“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每個人只有一次……”當時我尚且不能夠正確理解這句話的含義,但是很清晰地記下了這句話。現在你們也讀了這本書,為什么我父親叫我背誦這句話?為什么他對這句話情有獨鐘?這句話為什么有穿越時空的能力?我上了初中,終于看到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知道了這句話的出處,加深了理解。這本書中心思想是什么?給了你們什么啟示?你們的爸爸媽媽是否讀過此書?你們交流過讀書感想嗎?一連串的引導,打開了學生的思路。
三、激發學生寫作文的興趣
古人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道破了學習的真諦,它強調一個“樂”字能夠解決很多問題,讓寫作處在濃濃情趣中,否則寫的文章不堪卒讀。練習寫作必須緊貼學生的性格特點,貼近學生的年齡特點,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描述他們的真實感受,亦可淺顯一點,慢慢培養和提高學生的作文興趣。
綜上所述,教學生學習語文要破臼除窠,不能循常習故,寫作要寫出內心感受,寫出體會,要引導學生在興趣上著力,讓學生你追我趕,群情踴躍,多閱讀,多借鑒,視野開闊;多練習,多取長補短,天長日久,必然熟能生巧,寫出令人贊嘆的好文章,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
(作者單位 平山縣小覺中學)
編輯 喬建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