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淑娟
一、新課程教學的觀念及特征
新課程到底“新”在哪里?這是我們這些教學一線的教師都在思考的一個問題。我以為,新課程主要“新”在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理念的認識上:(1)在授課中應轉變以教師為主體的觀念;(2)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3)把學生素質的培養放到教學首位;(4)多種教學方式在教學中的應用。
總之,新課程的基本觀念要把培養合格的人作為重心,與時俱進,遵循“人”生存的自然規律。
二、語文學科的重要性
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綜合性。語文的基本技能是聽、說、讀、寫,這也是人與人交際的基本方式,所以語文涉及政治、歷史、風俗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文教育本質上是人的教育,是精神教育,是一種心靈的教育。所以教師教好語文學科、學生學好語文學科,對教好、學好其他學科至關重要。
三、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
語文教學應注重文學知識、語言感知、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學會在生活中觀察、思考的能力,鼓勵學生大量閱讀,進行交流表達,學會分析鑒賞美文,進行情感體驗,接受良好的文化熏陶,引導學生多讀、多寫、多思考,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歐陽修曾總結了他的學習經驗“作文無他術,讀書多而為之自工”。
四、語文教師的專業素質要求
作為語文教師首先要對語文感興趣,在教學中不斷地汲取新的知識,應有教到老學到老的精神,要積極適應生活,適應社會。做到“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需要一桶水。”語文教師貯存的知識要廣博,這樣在教學中才會游刃有余,不會發生捉襟見肘的尷尬。比如,在教授《木蘭辭》時,有學生提出疑問“古代女性不是都裹腳嗎?花木蘭在外征戰那么多年,難道就沒人發現嗎?”這就需要教師對“裹腳”這種古代陋習有所了解才能解決這一問題。所以語文教師自己必須多讀書、多學習,要有開闊的知識視野和較豐厚的文化積淀,這樣才有助于提高我們獨立解讀教材的水平和能力。
在教學中要注意知識技能與語文素養相結合,在加強基礎知識積累的同時要培養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注重引領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實現知識與能力的自主建構。不把學生作為盛知識的容器,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教師能靈活應用教材,把教材作為教學的重要資源和憑借。結合學情制訂合理的教學目標,課堂容量要適度,在課堂上準確明了,深入淺出,生動幽默。積極在課堂上展開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活動,對學生進行合理的評價。課后訓練要有的放矢,做到適量有效。
五、新課標中學生的地位要求
新課標中強調要重視探究的學習方式。所以在教學中要重視學生在學習中的自主性、實踐性和個性化,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創造能力。這就要求教師要改變學生接受學習的現狀,要積極培養學生發現學習的習慣。但教學無法,只有根據教學對象的不同情況使用才可揚長避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在授課前教師可以布置一些課前預習,整理合理的預案,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時有方向性和目的性。
都在說:“三尺講臺無限景,自成丹青妙手人。”作為語文教師要積極了解教學改革的動態,實事求是,在自己的教學道路上做到勤看、勤思、勤寫,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作者單位 青海省大通三中)
編輯 馬燕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