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華
生態文明包括優良的生態環境、較高的環境意識、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生產及消費模式、可持續的經濟(產業)發展模式、人與自然和人與社會的和諧。它不僅關注人與人的關系,更關注人與自然的關系,致力于實現人類社會與生態系統的和諧發展。生態文明的物質生產要求做到生態產業的建設。生態產業的形式就是循環經濟,以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為特征,使物質和能量在不斷循環中得到合理和持續利用,盡可能降低經濟活動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
1.農業生態化發展現狀
現有南昌五星綜合產業園安義果蔬產業園、廬山茶果花卉示范園、樟樹雙金園藝場果蔬藥材示范園、新余“三新農業示范園、萬年水產養殖示范園、貴溪白鶴湖生態農業園、景德鎮昌江茶蔬產業園等。鄱陽湖流域內有25個基地已被農業部授予了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24個縣被認定為“綠色農業示范區建設單位”或“綠色農業示范基地建設單位”。
2.農業生態化存在的問題分析
農民生態意識淡薄。農民一味采取“短、平、快”的傳統行為,很少使用保護生態自然資源、培肥地力、減少環境污染的技術。生態水產品遭受污染。污染不斷加劇使得漁業養殖水域的生態環境受到了嚴重危害。生態農業技術落后。現有的技術主要偏重于化肥、農藥、機械為代表的現代工業技術,無土栽培、農業廢棄物處理技術、農藥高效利用、節水技術、能源節約技術、空間綜合利用等高端生態農業技術較少。
1.工業生態化發展現狀
目前形成了八大產業基地,分別是以南昌為中心的光伏產業基地、以新余為中心的新能源產業基地、以樟樹為中心的生物產業基地、以鷹潭為中心的銅冶煉及深加工產業基地、以萍鄉和新余為中心的優質鋼材深加工基地、以九江為中心的煉油及化工產業基地、以景德鎮為中心的航空城產業及汽車產業基地。
2.工業生態化發展存在的問題分析
傳統工業比重高。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內主導行業以高耗能行業為主且集中度高產業結構趨同嚴重(見表1)。生態工業園區建設存在問題。工業園區產業關聯度不夠高,大部分僅僅是企業在空間上的聚集或簡單“扎堆”,并沒有形成一體化的產業鏈條和專業化分工體系。
圖6可見,單克隆抗體3G3可用于M2蛋白的定位,病毒感染MDCK細胞8 h后,細胞核周圍出現少量M2蛋白的復制,隨著時間推移,核周圍M2蛋白逐漸增多,并從核周向細胞膜轉移,20 h后細胞膜出現大量M2蛋白,此時開始了病毒的出芽,與此同時下一輪的感染過程也在進行中,32 h后細胞病變嚴重,細胞萎縮并聚集成團,剩余病毒分布于細胞膜表面。

表1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六個地級市區三次產業結構相似系數(2008年)
1.旅游業生態化發展現狀
從總體看,自然生態旅游資源中地文生態旅游資源、水體生態旅游資源、生物生態旅游資源所占比例較大,人文生態旅游資源中歷史遺跡生態旅游資源、非物質文化遺產則占絕大多數。
2.旅游業生態化發展存在的問題分析
生態旅游開發仍處于初級階段。旅游開發的專業性、技術性不高。旅游項目單調,湖泊旅游客源量少。鄱陽湖候鳥具有極強的季節性,景觀單一。保護區范圍設置偏小。鄱陽湖地區保護區僅占鄱陽湖面積的5%,不能保證為鳥類提供良好的覓食環境。旅游經濟發展區域差異明顯。湖西發展較快。湖區東部基本處于未開發狀態。鄱陽湖地區湖泊生態旅游的發展呈現“F”型產品布局和“十”字型交通格局。
產業生態化規劃以生態化產業鏈為組織基礎,從整體結構系統分析,通過對仿生循環網絡的共生狀態的研究,準確選擇合適的規劃手段。生態產業可以分為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服務業(生態旅游)。
1.生態農業發展規劃
發展綠色有機農產品。大力推廣循環經濟與生態環境共同良性發展的生態農業發展模式,重點開發有機綠茶、水產、綠色蔬菜、綠色家禽和水禽等一批各具地方特色的綠色無公害的產品。水產品產業優化升級、促進漁業的持續穩定發展、保證水產品安全供給和漁民增收。推廣肥料精準施用、有機替代等施肥技術;推廣秸稈翻埋、覆蓋、等秸稈直接或間接還田技術等。
2.改造傳統工業發展新興生態工業園
改造升級傳統工業。在原有優勢高新技術產業的基礎上,以電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先進制造、高效節能和環保技術等為重點發展領域,加速高新技術的產業化優化區域內工業總體布局。改造能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多但效益較好的工業企業,淘汰生產工藝落后、能源資源消耗高、排污大的工業企業,壯大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少的新型工業企業,配置對生態工業園區建設有關鍵補鏈作用和具有較高發展潛力的新型企業。
發展新興生態工業園區。以工業園區的生態化改造為突破口,構造循環產業鏈,在園區內實行集約化經營,產業鏈式延伸,項目集群式組合,資源循環式利用,廢棄物集中處理。重點支持一批發展生態工業比較突出、生態環境保護良好的工業園區,形成以高新產業為先導、重大基礎產業和現代制造業為支撐的現代新興生態工業園區體系。
優化生態工業園區空間布局。以南昌為核心,昌九產業帶為龍頭,九江、新余等五市為區域中心,十大重點高新技術和工業園區為主體,構建統一聯動的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工業體系布局。A.構建高新技術和生態工業園區。南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南昌經濟技術開發區、九江經濟開發區、永修星火經濟開發區、景德鎮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新余經濟開發區、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余干生態工業園區、鄱陽湖生態經濟區高安生態工業園區等。B.九江重點突出發展石化、冶金、能源、化工的工業;景德鎮加快建設國家陶瓷新技術研發基地、生產基地和文化產業基地;鷹潭建設全國一流、世界知名的銅冶煉基地、銅產品基地和銅循環經濟生產基地;新余促進光伏、鋼鐵產業,培育重點企業。C.推進南昌半導體照明工程產業化基地、南昌生物產業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南昌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南昌航空高技術產業基地、鷹潭國家級銅產業基地、新余國家級硅材料及光伏應用產業化基地、宜春鋰電新能源產業基地和景德鎮航空產業基地建設。
3.積極發展生態旅游
(1)做好生態旅游發展規劃。突出鄱陽湖文化特征和江南魚米之鄉等鄱湖風情,重點開發濕地科考和候鳥觀賞旅游、文化觀光與森林生態旅游、康體療養與溫泉度假旅游、水域觀光與湖濱休閑旅游、農漁生態與水鄉風情旅游。建立旅游目的地環境預警機制,嚴格控制旅游人數和活動強度。
(2)生態旅游優先發展項目策劃。①自然生態旅游。湖泊濕地旅游項目:鄱陽湖五彩線路精華游,都昌親水探秘體驗游,永修濕地候鳥觀賞游,余干康山、瑞洪蘆葦蕩、鄱子金色沙灘風情游。康復保健項目:廬山溫泉休閑游,宜春溫泉療養游,閤皂山樟樹養生保健游,修河流域度假旅游。②文化生態旅游。湖域核心區游線整合:都湖山水文化觀光旅游線(南昌滕王閣—新建南磯山—永修吳城—都陽白沙洲—余干康山一一都昌老爺廟—星子落星墩—湖口鞋山、石鐘山),都湖濕地生態體驗游(進賢軍山湖—余干瑞洪(三江并流)—余干康山—新建南磯山—都陽白沙洲),水上古戰場探秘旅游線(湖口石鐘山—永修吳城—都昌老爺廟—新建南磯山—余干康山一一南昌水嵐洲)。環湖生態休閑旅游線(東線:彭澤龍宮洞—景德鎮—浮梁古縣衙—婆源茶園—樂平古戲臺、蔬菜種植基地—萬年珍珠養殖基地;西線:新建象山—南昌象湖—安義千年古村群—廬山西海—武寧神霧山—修水南山)。③專項旅游線路:鄱陽湖濕地候鳥考察旅游線 (都陽縣白沙洲鳥島—余干縣康山—新建縣南礬山、象山—永修縣吳城鎮—星子縣沙山),都湖漁村生態旅游線(都陽白沙洲—余干康山—南昌水嵐洲—進賢軍山湖—新建南磯山—星子沙山—都昌老爺廟)。
1.完善和修訂相關的法律法規
制定和完善《鄱陽湖生態屏障區構建實施條例》、《鄱陽湖五河源頭生態環境保護條例》、《鄱陽湖生態屏障區農村面源污染防治條例》、《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屏障構建的對策探討態屏障區生態補償條例》、《鄱陽湖生態屏障區污染源自動監控管理條例》、《鄱陽湖生態屏障區可再生資源管理條例》,修訂相關具體管理條例,如《鄱陽湖濕地保護條例》、《鄱陽湖生態屏障區旅游開發條例》和《鄱陽湖區與五河河道采砂管理條例》。
2.構建生態系統管理及績效考核機制
一是深化問責制度,對生態污染的責任追究應在行政問責的基礎上,對重大的生態責任追加刑事問責。落實環境保護地方首長問責制,避免執法缺位、多頭執法和相互扯皮現象發生,如通過實行首長問責制可以加強對流域生態環境體系凝聚力;二是加強部門協調機制,探索綠色GDP、環境保護率等評價指標核算,改變地方政府政績考核體系,建立更加全面的經濟考核標準體系和獎懲機制。
3.建立跨行政區的生態補償機制
生態補償是一種具有經濟激勵的機制增加生態環境保護的投入,提高生態保護者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補償機制的重點在于:明確臨湖地區和鄱陽湖區域周邊為重點,建立生態農業節水補償機制,養殖企業退出的補償機制,確立鄱陽湖周邊縣域農民的生活污水處排放設施和政府的財政補貼機制;建立重大污染型企業的退出補償機制。政府主要是通過財政轉移支付和稅收方式 (根據產業和企業的生態化狀況,針對不同類型的企業制定不同的稅率,對高科技、低能耗、低污染的企業采用稅收獎勵措施,對不符合生態化的企業采用附加稅的形式對其加以懲罰)等對欠發達地區的生態補償。另外也可以先對東部一些發達地區征收生態補償稅,征收來的稅收可以用來建立生態補償基金。
[1]余達錦.基于生態文明的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新型城鎮化發展研究[D].南昌大學,2010
[2]袁樹新.鄱陽湖區生態工業園發展研究[D].南昌大學,2010
[3]呂添貴.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屏障的構建策略研究[D].江西財經大學,2011
[4]熊先承.鄱陽湖生態農業經濟發展模式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1
[5]游麗娟.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低碳經濟立法問題研究[D].江西農業大學,2012
[6]陳思思.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補償研究——以康山蓄滯洪區為例[D].江西農業大學,2012
[7]金菁.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產業發展研究[D].重慶工商大學,2012
[8]鄭軍.鄱陽湖地區生態旅游發展的模型分析與對策研究[D].南昌大學,2012
[9]王晶.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產業生態化[D].江西財經大學,2013
[10]傅曉.我國產業生態化政府規制問題研究[D].江西財經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