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榮
摘 要:課堂教學美,是具有審美潛能的師生與具有美的潛因教學內容與教學手段相互作用后,產生的一種能引起師生心靈的愉快的和諧狀態。它是教師創造性教學并引導學生積極活動的結果。
關鍵詞:情境;語言;課堂
語文課堂教學美是語文教師個體本身所具有的獨特的創造力和審美價值定向,是教師在長期課堂教學實踐中積累起來的教學經驗、教學技能、教學技藝發展的高級階段和理想境界。教師在日常的課堂教學實踐中,根據教學目標,針對學生的心理特征以及教材所具有的特點,創造性地選擇恰當的教學模式,精心巧妙地安排教學過程,運用新穎的教學手段等等,都屬于教學美的范疇。而追求課堂教學美離不開創新課堂。下面就談談如何“創新課堂,追求教學之美”吧!
一、轉變觀念,注重學生的創新,追求教學之美
進過中學語文課堂的人都知道,中學語文課堂特別是高年級課堂“活”不起來,原因何在?很多人也作了這方面的探索,但效果不大,且大多數人歸結為孩子們已長大了,懂事了,怕發言出丑丟面子。但我認為這一原因完全可以被現行的教育觀念、課堂的現有格局與氛圍所取代。傳統的觀念中教師是“傳道、授業、解惑”的權威,自上課鈴一響,教師一進教室,同學們忙著起立,向老師問好,教師隨便點點頭,示意坐下,接著習慣性地講:今天我們講×××課。于是,教師在講臺上進行“長篇小說”在“傳道”的路上“暢所欲言”,若有某個“跳梁小丑”出來搗亂,班日志記名侍候。這種課堂格局與氛圍,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獨特意見的哪怕是幼稚的意見么?即使是傳統意義上的優等生,他們也都認為老師講得多好,千真萬確,我們記住就行了,何必去想什么異想天開的事呢?何況考試的答案就是老師講過的。因而,沖破現行的課堂格局與氛圍,改由老師主講為以學生學習為主,積極引導學生的個性化思維,變沉悶灌輸式的課堂為師生、學生之間多向交流的舞臺,注重學生的創新,是追求教學之美的前提。
二、啟迪興趣,為創新打開大門,追求教學之美
興趣對求知對創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就是說,學習知識要有興趣,如果學生情緒不高,興味索然,心理上無準備,感知生理器官呈閉滯狀態,還談什么創新?相反,如果很好地啟發了學生的興趣,學生的創新能力才能進一步提高。為了刺激學生的興趣,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的和要求,應用靈活多樣的形式來啟迪學生的興趣,為創新打開大門,追求教學之美。
三、發散思維,給創新插上翅膀,追求教學之美
高中語文課本中古今中外名篇佳作很豐富,內容上有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科學美;形式上則有結構美、節奏美、語言美。所以教師可以用適當的問題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去欣賞、體味這些名篇,使學生獲得身心的陶冶和情趣的升華,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加強自身的美學修養,還要及時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在實踐中勇于探索、積累經驗、尋找規律,結合一些恰當的問題給學生講一些美學理論,讓學生在對作品的分析理解中認識每一種具體的美。例如,在《滕王閣序》一課中,我主要讓學生讀,然后提出問題:應該怎樣讀?你的體會是什么?最后結合教師講評,讓學生感受這篇文章所體現出來的壯麗美和笑對人生的生活美。同時,一個人的德育好壞與否在人的一生中是至關重要的。在語文教學中可根據不同的課外內容來解決這個問題,可及時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用故事中的人物的高尚品德來感染學生,用文章所體現出來的積極內容來陶冶學生,給學生的創新插上翅膀。高中語文教學肩負著極其重大的責任,是一項艱巨的工作。同時,創新教育也是一個嶄新的課題,語文教學需要創新教育為它注入活力,讓它向更加正確、健康、文明的方向發展。當然,創新教育這一課題,也離不開語文教學這一龐大的載體,只有把創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語文教學,并從某種程度上指導語文教學,才能追求教學之美,推進語文教學整體改革,提高素質教育水平。
一堂富有藝術美的語文課,能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以及濃厚的學習興趣,把知識信息輕松、愉快而有效地輸入頭腦中,從而達到課堂教學的目的。讓我們為了創新課堂,追求教學之美共同努力吧。
(作者單位 四川省成都樹德懷遠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