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鵬
摘 要:閱讀教學應關注學生生命的發展,張揚其個性。引導自主探究,創設多維空間,重視誦讀訓練,拓寬閱讀視野能引領語文教學走出誤區,創造閱讀教學新境界。
關鍵詞:自主探究;課堂環境;多元解讀;誦讀訓練;課外閱讀
“閱讀是為了活著”,法國作家福樓拜道出了閱讀與生命個體的本質聯系,一個人的閱讀能力與他的整個生命的質量是息息相關的,因此,閱讀教學應立足于關注學生生命的發展,張揚其個性。
但反觀我們的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由于受知識本位教育觀的導向和現實中考“成績定乾坤”的影響,我們過分地側重于一種“技能”訓練,想方設法地訓練學生盡可能多地得到些分數,對課文進行“敲骨吸髓”式的講解,甚至吹毛求疵。這樣的教學導致學生閱讀量滯后、文字信息攝取速度減緩,進而產生學生語文水平低下、人文素養缺失等現象。如何走出誤區,引領中學語文閱讀教學走向新天地呢?筆者結合實踐談一些淺見:
一、改變傳統觀念,引導自主探究
教師要更新觀念,明確閱讀教學的目的不是為了考試而教,而是為了學生素質的自我完善與發展而教。《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閱讀實踐。”孔子亦云:“導而弗牽。”教師應根據閱讀材料的性質和閱讀主體的情趣,提供條件和環境,讓學生真正成為閱讀的主人,親歷閱讀實踐過程。如果學生體會到了探究問題根源的快樂,并開始試著自己去閱讀,在主動積極的思維活動中,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到審美樂趣,那么真正的閱讀也就開始了。
二、創設多維空間,舒展個體靈性
語文課堂不僅是知識建構的空間,更是學生生命活動之所,是展示學生靈性的天地,閱讀活動中應致力于開發學生創新的潛能,煥發生命的活力。
1.營造充滿磁性的課堂環境
教師應消除“師道尊嚴”,從神圣的講壇上走下來,融入學生當中,與學生建立一種平等的關系;用激情感染學生,與學生共同感受閱讀的快樂。我們要讓學生在擁有自尊、自信、自賞的環境中愉快地學習,形成一種自主而非強制的學習狀態,給學生一定的自由時間和空間,保證學生能夠各抒己見,暢所欲言,舒展靈性。
2.引導多元解讀,鼓勵求異創新
閱讀是高度個性化的心智活動,需要借助自身的生活經驗、情感基礎、語文積淀,喚起自身的直覺經驗,重構文本,獲取個性認識。然而,目前的閱讀教學常常把本來豐富多彩的文章內容“標準化”“唯一化”,限制了學生充溢靈性的解讀,禁錮了學生的思維。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教師應尊重學生閱讀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注重個性化的閱讀實踐活動,讓學生沉淀下自己的思考。教學中要有意識地鼓勵和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多元解讀,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如,教《孔乙己》時,在學生認識到孔乙己是封建文化教育的犧牲品后,還可引導他們想想:封建社會里,摔下來的知識分子很多,但為什么其他人沒有成為像孔乙己一樣的可憐蟲?這給我們哪些啟示?通過交流討論,學生不難理解:造成孔乙己的悲慘命運還因為他不能正確認識自我,缺乏適應社會的能力。另外,可抓住小說中人們對孔乙己這樣苦命人冷漠無情的態度,啟發學生思考:人與人之間是否應多些理解與關愛?這樣的多元解讀,不僅挖掘了文本的現實意義,豐富了作品的內涵,而且對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大有益處。
創新是學生閱讀理解和能力實踐的綜合反映,是學生進一步提高閱讀水平的“催化劑”。閱讀教學中對于學生創新意識的萌芽,哪怕是奇談怪論,教師都要獨具慧眼地“沙里淘金”,多一份保護,多一份引導。如,筆者教學《傷仲永》一課,教參認為仲永最后“泯然眾人矣”,是他的父親“不使學”所致。然而學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有的認為如此結局是仲永自己造成的,如果他自己勤奮思進,何至天才泯滅;有的指出,他成長的社會中趨炎附勢、附庸風雅的風氣沾染了仲永……對學生思維的跳躍,我特別珍視,大加鼓勵,使其保持自主探究的熱情。
三、重視誦讀訓練,培養感悟能力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是最基本的感悟手段,富有聲情的誦讀,使靜態的作品通過形象化、動態化的聲語表現出來,讓讀者與作者直接溝通,從而再現作品真情,生發獨特感悟。
作品豐富的意蘊,存在于字里行間,隱藏在文字背后。閱讀教學時,教師不應馬上讓學生分析理解,而應首先引導學生通過誦讀去感受,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去觸摸內容的整體存在,去品味語言文字的旨趣,使他們沉浸在作者所創造的藝術世界里,感受蘊含其中的情感潛流。例如,在教授美文《石縫間的生命》時,我沒有分析主題思想,而是引導學生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談感悟和體驗。有的學生說,讀著讀著我不禁對如此倔強的生命肅然起敬;有的學生感嘆:不知名的花草尚且能如此,作為人,我們生活中還有什么過不去的呢?有人高呼:石縫間的生命,如此震懾我的心靈,我仿佛有了無窮的神力……誦讀讓學生不知不覺中把握了主題,促進了學生主體的發展。
四、拓寬閱讀視野,提高鑒賞能力
1.加強課外閱讀指導,促進學生靈性飛揚
文學理論家劉勰說過:“觀千劍而后識器,操千曲而后曉聲。”沒有大量的課外閱讀,僅僅靠啃教材,學生要想真正提高閱讀能力幾乎是不可能的事。課外閱讀是學生拓寬人生視野,發展思維能力,心靈成長的有效途徑。
例如,學習《魯迅自傳》后,學生已感受到了魯迅先生的愛國情感。但那是零碎的、模糊的,為了讓他們對魯迅的的偉大人格有個完整、清晰的認識,我要求學生收集有關魯迅的資料。學生有的閱讀了《魯迅文集》,有的摘錄了魯迅年輕時的故事,有的下載了人們對魯迅先生的評價……課外閱讀讓他們對魯迅先生的崇高品質理解得更透徹了,更深刻體會到了魯迅先生“橫眉冷對千夫指,俯身甘為孺子牛”的人格魅力。
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地規定課外閱讀量,向學生推薦一些與教材內容有關聯的作品,也可提供一些有一定質量的報刊、網站、古今中外的經典作品等;也可以放手讓學生自主選擇,教師采取“監控”的辦法:集中交流閱讀信息,寫讀書報告等,通過課內外結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學生豐厚的文學素養和人文精神,創造閱讀教學新境界。
2.嫁接生活,凸顯語文閱讀本色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豐富多彩的自然世界、七彩斑斕的各種媒體、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這些都是學習語文的絕好載體。閱讀教學中應盡可能結合教材注入新知識,加大課堂的知識容量,如當前的尖端科學信息,文藝界的新動態,作家的趣聞逸事等,廣開活水源頭,催發學生的學習情趣。同時,教師可采用多向的學習交流方式,引導學生向社會生活學習。比如,組織學生搞社會調查,鼓勵學生嘗試社會實踐活動,自辦語文小報,創辦班級刊物等,給學生多留一點想象和創造的空間,讓生活成為學生閱讀上永不枯竭的源泉。
總之,閱讀教學是一個廣闊無限的創新天地,新的課程標準賦予了語文閱讀教學新的內涵,我們中學語文工作者應不斷更新觀念,摒棄功利,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己任,努力構建開放的語文閱讀教學,讓教學舞臺煥發異彩。
(作者單位 廣東省揭西縣坪上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