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翠蘭
小學生的特點是好新、好動、好勝又好學。針對這一年齡上的特點,在他們接受教育,尤其是動手操作能力教育時,要適合他們自己的特點。在小學階段開展手工制作,能夠引起孩子們的興趣。但是如何能夠結合他們的年齡特點,集知識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體這是我們從教者需認真研究的,為此我總結如下。
一、激發興趣是前提
興趣是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推動力,如果一個孩子對這一領域不感興趣,那么再精彩的內容對于他來說也只能是折磨。我在教學中抓住了這一特點,充分激發了學生手工制作的興趣。學生在制作收工時是快樂的。于是我得出這樣的結論:教師要善于把學生強烈的愿望轉化為學習動機,使其帶著濃厚的興趣參與到教學中來,在愉快的情緒中去獲取新知識,能收到預想不到的效果。
二、教師引導是關鍵
要使學生既能學好知識,又能掌握技能,就必須把學生引入教學活動中去,把他們當作學習的主人,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在學生手工制作中,更應體現實踐第一的思想,大膽讓學生進行自我制作。我在教學中,注意采取多變的教法,體現從易到難的教學層次,放手讓學生實踐。只有做好相應的引導才能對孩子進行規范、正確的積極引導。
三、鼓勵評價是動力
小學生手工課的教學目的是通過勞動實踐來實現的,而勞動熱情直接影響著手工制作的程度和質量。我們常常說好孩子是夸出來的,這話不假。教師對孩子的及時鼓勵會增強他們繼續堅持下去的信心,增強榮譽感。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教師要不吝嗇語言,要善于對學生進行表揚和獎勵。在引導學生進行手工制作時,可以對學生的手工制作進行展評,評出一、二、三等獎。當學生看到自己的手工制作獲獎時,無限自信。
愛因斯坦和他的那個小板凳的故事,是非常發人深省的,也是我們為師者應該仔細研究的問題。女教師的鼓勵和寬容奠定了他成為大發明家的最終基礎。
總之,在教學中利用多種方法,可以極大地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這是提高教學質量、完成教學任務的關鍵,也是我們教育者要研究的重大課題。
(作者單位 吉林省延吉市朝陽川鎮太陽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