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霞
摘 要:關注學生個體,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關鍵詞:語文課堂;展示場;對話場
教師要注重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
關注學生個體,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這是我們在今后需要著重解決的問題。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常常用管理者、監督者的目光看待學生,不善于發現學生思維的獨特和創新之處,以統一的標準要求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感到壓抑,心情緊張,顧慮重重,思維遲鈍。要消除這種緊張、畏難的心理,就要求教師思想觀念要轉變,運用親切的語氣、和悅面容、鼓勵的話語、激勵性的評價。明確教師是學習的主導,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求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教師不再是科學知識的唯一傳授者,學生可以在實踐的過程中體驗到多種學習方法,學到書本上沒有的東西,體驗到成功的歡樂。因此,教師的角色更多的是充當學生學習的“合作者”“指導者”,而不是知識的“擁有者”“傳授者”。如學習電腦和使用網絡這個領域,相當一部分學生對因特網的熟悉程度已不是一個“菜鳥”,而是一個老網民了。
教學中,要把課堂營造成生命活動的展示場、對話場。把課堂教學看作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是生命中有意義的組成部分,是師生生命價值體現和發展的一段。把教學過程看作師生生命活力展現的過程,是一種真正的生活。例如,小學語文第七冊《和時間賽跑》,教師這樣設計教學:在教學“所有時間里的事物,都永遠不會回來了”時,先請學生觀察教師十年前后的照片,然后請學生觀察自己童年和現在的照片,來說說感受。對老師來說,觀察照片是一種生活的經歷或者說是一種回味、一種美好的回憶,或者說是一種對生活的感悟、經驗的總結,必然飽含激情,由衷地產生時光如梭、歲月如流的感慨;對學生來講,是一種全新的體驗、知識的總結。通過兩張不同照片的對比,使得學生感悟到了昨日之我和今日之我的截然不同,這就引起了他們的興趣,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欲望,初步懂得了生命的短暫、時間的寶貴。由此,師生共同感受到時不我待,于是,在充滿激情的朗讀后,他們擊掌相約,今后在工作和學習中與時間賽跑。這樣的學習,是具有生命力的對話,是兩種經歷的交融,是情感的共鳴,最終必然會實現語文學習的目的性價值——探求人生生活的意義,提高生命質量,提升生命價值,感悟自由精神。
教師在授課中,要注意調動學生的思維,使其成為渴求新知識的興趣者、傳授者,把學生引向“心,通而未達,口、言而未能”的程度,也就是使學生處于“憤悱狀態”,使學生自覺學習的關鍵在于學習方式的變革。設置情境,引導質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才能有效地激發學習的內驅力。
綜上所述,我認為:(1)應營造輕松融洽的氣氛,為師生平等對話提供平臺。有時學生會提出較高質量的問題,甚至與教師意見相左,教師應由衷地高興,可予以鼓勵:“我雖然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保留意見的權利”,滿足學生的自信心。學生性情各不相同,在學習上成績較差、挫折較多的學生中,其成功需要更多的包含“希望獲得成功的機會”;而學習成績較好、成功較多的學生中,其成功則需要更多的包含“希望勝過周圍”讓學生學習交流,以寬容的態度對待他們,讓他們大膽暢所欲言,在課堂中充分活動,催化內驅力,嘗試成功。(2)發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尋找師生情感交流的素材。教師的教學藝術,在于把教材內容的情感通過自己的發展提煉而展示出來,對于不含情感因素的內容要善于從外部賦予情感色彩,使學生在認識的同時,接受相應情感因素的感染,達到知情共育的效果。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自由討論,有什么感受說什么感受,并給予鼓勵,激發學生的整體感悟,變教師的“一言堂”為師生共同交流的“群言堂”。
總之,教師確立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思想,以“課堂教學”為載體,滲透情感教育,吸引著學生,從而孕育出學生的人文性和科學性。
參考文獻:
魏雅玲.以“課標”為先導 還課堂以實效:追尋名師語文“真”課堂.青年教師,2013(02).
(作者單位 甘肅省玉門市第三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