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治云
摘 要:剛入園的農村幼兒,無論是心理、生理,還是生活、學習環境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方面,他們對新生活感到十分的新鮮和渴望,另一方面又舍不得離開自己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因此,對于教師來說,激發幼兒對新生活的憧憬,正確引導和評價他們的言行,無微不至地關懷他們,都是十分重要的。“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孩子一入學就對其進行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和幼兒園常規的訓練,有助于幼兒盡早地步入正軌。
關鍵詞:農村;幼兒;行為習慣;培養
隨著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越來越多農村年輕的家長都外出務工,孩子就留給了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然而,農村的老年人普遍文化水平不高,他們只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引導,盲目地嬌寵、溺愛,事事包辦,沒有原則,甚至有的孩子上幼兒園了還不知道如何自己吃飯、自己如廁,和同伴交往等。長期下來,這些幼兒就養成了自私、任性、懶惰、依賴性強、自理能力差、愛撒潑等不良習慣。我國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習慣養得好,終身受其益,習慣養不好,終身受其累。”可見,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下面我就談談自己從事幼教工作以來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點滴見解。
一、要發揮榜樣的作用
幼兒模仿能力極強,教師良好的言行對幼兒的行為習慣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因此,我們要注意從自身做起,嚴于律己;凡要求孩子們做的,自己首先做到;不讓孩子做的,自己千萬不能違反,一旦違反,要在孩子們面前勇于承認錯誤。正如古人所言:“言教不如身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所以,教師應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為幼兒起表率作用。
二、注重教育的一貫性和一致性
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存在漸進性和反復性,它需要有一個反復練習,不斷鞏固提高的過程。一貫性主要表現在要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和必要的規則。如,我們幼兒園規定孩子每天都要睡午覺,開始有的孩子可能不習慣,教師應堅持要求,不能退讓。有的孩子因此會哭鬧,我們就不能由著他們,告訴他們午睡的好處,不睡不行,這是幼兒園的規定,孩子感到哭也沒用,慢慢也就接受了事實。所以,只有堅持要求,才能幫助孩子形成好習慣。一致性則體現在老師或者父母對孩子的要求應一致。不能一個管一個護,一個緊一個放,孩子很會察言觀色,誰護他他就和誰好,有過分要求時就背開管他的人。我們農村有句話叫:父打母護,不得上路。如果經常這樣,最終就會導致孩子難管、兩面派等不良習慣。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又怎么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因此,老師家長應教育意見一致,即使有不一致的地方也不可以當著孩子的面暴露矛盾,而是私下進行溝通,取得一致意見。
三、善于捕捉幼兒的閃光點
每個幼兒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即使是再調皮的幼兒,只要我們能發揮他的長處,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就能把他內在的潛力發揮出來。幼兒渴望別人對自己的行為作出評價,哪怕是一個和藹可親的眼神、微笑、輕輕地撫摸、點頭、擁抱等等。我們更應該尊重幼兒,特別是發現幼兒犯了錯誤,不用打罵或一些難聽的語言來刺激他們,而應該抓住幼兒某些特長或進步和他們進行心靈上的溝通,慢慢地去糾正他們犯的錯誤,這樣幼兒就會很樂意接受,而且對自己也充滿信心。
四、從小事抓起
良好的行為習慣很多是表現在細小的事情上的,為了防止幼兒在家庭中“以自我為中心”杜絕幼兒不良性格和行為的滋長,教師應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著手,讓幼兒在行為上得到陶冶。比如,我們教育孩子樂于同小伙伴友好相處、不爭玩具、不打架罵人、關心幫助同伴,幼兒便逐漸形成“愛集體,愛他人”的道德品質。
總之,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對孩子的一生將會產生重大影響,只要我們加以合理、正確的引導和訓練,孩子很容易形成正確、良好的行為習慣。所以,教師必須抓住時機,循循善誘,使孩子們真正做到“好習慣‘早養成,益終身。”
(作者單位 陜西省旬陽縣趙灣鎮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