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照霞
【案例背景】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是一組寫景抒情散文,在學習第一篇課文《春》時,我先示范朗讀了課文,問學生感受到了朱自清先生對春天怎樣的感情?學生都能感受到作者對春天的喜愛、贊美之情。我接著問:“作者通過哪些景物的描寫來抒發這種情感?”學生也很容易地看出了文中所寫的草、花、風、雨、人等景物。我說:“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點呢?下面我以寫‘草這一段為例,教給大家一些欣賞散文語言的方法?!?/p>
【案例描述】
師:我們看“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這句中的“鉆”如改為“長”,行嗎?
生:不行,“鉆”是很用力,很不容易才長出來,而“長”顯得太普通,不能體現小草頑強的生命力。
師:對散文中動詞妙處的體悟,可以用“換詞法”來感受,我們再看“偷偷地”這個形容詞,如果刪去,是否影響句子意思的表達?
生:影響句子的表意。因為“偷偷地”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寫出了小草悄悄地用力鉆出地面,似乎有些像個頑皮的孩子在和人們逗著玩,趁人不注意就出現在了人們的視線中。
師:是啊,“偷偷地”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寫出了小草鉆出地面的情態,運用了修辭手法的句子,我們要關注修辭手法的作用,同時,形容詞的作用可用“刪詞法”來體會。我們再來看“嫩嫩的,綠綠的”這兩個短句的先后順序能調整嗎?
生:不能……(困惑……)
師:聯系上下句想一想……
生:(大悟)剛從土里鉆出來的小草,自然很嫩,“綠綠的”恰好引出下句“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p>
生:韓愈有一首詩說“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搖看近卻無?!弊髡呖吹絼傘@出土地的小草,情不自禁地用手一摸嫩嫩的;仔細看看,是那么嫩綠;抬頭向遠處望去,發現“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边@一順序寫出了作者真切的感受。同時,下一句還寫出了春草滿園之廣,讓人聯想到王安石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
(師生熱烈鼓掌。)
師:這位同學結合古詩發揮自己的想象來理解,通過形象的描繪讓我們對“嫩嫩的,綠綠的”這兩個短句的先后順序有了更豐富的感受。作者寫草突出了春草頑強的生命力、柔嫩的質感、嫩綠的顏色和遍布大地的范圍之廣,語序先后與上下文的語境相關。為何還要寫人們的活動呢?
生:側面烘托了草的嫩綠可愛,人的活潑與草的生機互相映襯,寫出了春回大地的蓬勃生機,表現出人們對草的喜愛。
師:是啊,正側面描寫相結合,可以從不同角度體現事物的特征,使內容更豐滿。最后兩句“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這兩句的順序可以調換順序嗎?
生:不能,輕悄悄的春風吹過來,小草隨風輕舞,才可以看出草的柔軟。
師:我們可以用“換詞法”體會動詞的妙處,用“刪除法”體會形容詞的作用,用“調序法”悟出語序先后的用意,用關注修辭手法的作用,體會修辭突出的景物特點,請大家用從這一段中學到的品味詞語的方法,任選一段,閱讀批注作者在文中體現的景物特點。
【案例分析】
通過這樣一番示范,學生在任選一段學習品味語言,感受景物特點時,能有“法”可依,學起來也就輕松順利多了。有些學生還發現了文中其他的一些寫法:描寫順序、描寫角度、描寫方式等。我覺得運用此種方法學習其他內容,在嘗試中運用,學生容易發現語文學習的規律,掌握語言學習的方法。由于我是自己整合了教材,按文體組織學習,學生還可以在學習其他同類課文中反復運用體會,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作者單位 新疆烏魯木齊十二師三坪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