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沁
曾經聽過一個故事:有位老人在河邊釣魚,一個小孩走過去看他釣魚,老人見小孩很可愛,想把釣到的魚送給他,小孩卻搖搖頭,老人驚異地問道:“你為何不要?”小孩回答:“我要學釣魚。這些魚一下就吃完了,要是我會釣魚,我就可以自己釣,一輩子也吃不完。”老子曰:授人以魚,三餐之需;授人以漁,終生之用。故事和話語雖然簡單,但蘊涵的道理,卻耐人尋味。假如我們把知識比作“魚”,那么教師的任務,就不能只是端出“魚”來喂了。當代教育界流行一句名話,即“教是為了不教”,國外教育界也提出“為遷移而教,為遷移而學”。可見,只有教師掌握了授之以漁的科學方法,學生才會有吃不完的“魚”。
新課標指出:教育的特點不在于知識的儲備,而在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不僅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給學生終生受益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使他們會觀察、會思考、善于學習。那么在美術課教學中,該怎樣引導學生學習呢?我認為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去關注引導學生。
一、興趣是良好學習的開端
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濃厚的學習興趣會使學生在快樂中愿學、樂學。所以我很重視發揮美術教學特有的魅力,以豐富有趣的課程內容及活潑多樣的呈現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
1.在鑒賞課中我采用詩歌朗誦、聽音樂感悟、穿插背景介紹和有趣的小故事等方法引導學生,使他們在情境、意境之中去體驗優秀的美術作品,增強對作品思想內涵的理解,學會基礎的鑒賞方法。
2.引導學生通過查詢電子資料、觀看教學錄像及課件等方法逐步學會進行美術創作,我還會季節性地帶學生出外寫生,讓他們仔細觀察,去捕捉、感受萬物瞬間的變化及季節的特點。
3.在學校的大力支持下我開展了“校園畫展”“電腦繪畫賽”“漫畫展”等活動,這些活動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創作興趣,學生無拘無束地發揮想象力,施展著他們的美術才能,盡情地用畫筆創造美、展現美。我深信在興趣的氛圍中美術課堂會成為教師生命力的所在地、學生智慧的發源地。
二、鼓勵創新,拋開依賴思想
現代教育反對填鴨教育,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曾提出:“一個平庸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優秀的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
1.在教學中,我要求自己不輕易對學生的回答做出分析判斷,而是鼓勵學生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在尊重學生意見的前提下對知識點加以啟發引導。在鑒賞畢加索的名作《格爾尼卡》時,有些學生顯露出明顯的不解,認為畫面恐怖可怕,沒什么可看。我沒有大加指責,而是和學生一起查閱作品的時代背景,觀看二戰轟炸紀錄片,查詢立體主義的特點等,共同學習后學生們體會到:這幅作品是以立體主義的形式描繪了在法西斯獸行下,人民驚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慘情景,它映襯了戰爭的殘酷和毀滅性以及對人民造成的巨大傷害。大師畢加索繪畫時的情感以及獨特的表現手法所帶給人的強烈沖擊力正是這幅作品的偉大與成功之處。
2.美術是一門感性學科,更需要豐富多彩的創新思維。我嘗試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學習《拓印》這一課時,教材作業要求用拓印的方法來做連續圖案,學生開始不知怎么辦,七嘴八舌地詢問方法,我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而是請一位學生回答他的想法——把單位紋樣放在作品下拓印,在這個方法的啟發下,學生又想出很多方法:復寫紙拓印、把單位紋樣鏤空拓印、把單位紋樣剪下放在作品上拓印等等,展示作品時看著自己多姿多彩的作業,學生既自豪又驚喜,享受著成功的喜悅。我意識到這種引導教學,不僅能夠給學生自由思維的空間,而且學生也拋開依賴思想,逐漸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課堂教學變得生動活潑、富有情趣。
三、把握評價的“尺子”,使學生領略成功的喜悅
現代美術課程并非要求學生成為藝術家,而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學會一定的學習方法,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與審美觀。因此,教師要因材施教,了解學生的學習興趣,承認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有強有弱,盡可能地給予他們成功的愉悅體驗。剛開始上國畫課時,很多學生不知如何運墨,點下去就是個大墨點,嚇得不敢動筆,我鼓勵他們在紙上試試加不同水量的效果與運筆的姿勢、技巧,明確這節課的目標重在體驗筆墨的情趣,不在于畫的好壞。一節課下來,全班學生都很興奮地交了作業,盡管作業的質量不一,但我很高興,因為他們體驗到了國畫的樂趣,同時也或多或少用自己的努力探尋到了國畫的基本方法,這種體驗是愉快而難忘的。我認為應該全面地、多層次地看待學生,他們的成長是在成功中提高,在鼓勵和期望中完成的。教師要鼓勵他們每一次的成功和與眾不同,學生心中喜悅,勢必會更加能充分主動地學習。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也就是“授之以漁”,而非“授之以魚”。作為新時代的美術教育工作者,我們要創造一個寬松、愉悅、包容的氛圍,引導每個學生都能通過親身感知體驗、思考觀察、創造創新等方式,在潛移默化中實現知識技能與情感道德的教育。
(作者單位 江西省撫州市南城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