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勇博
摘 要:高中物理新課改教材在使用過程中存在知識系統性和邏輯性不強、教材容量大、學生動手操作的實驗課少等問題,結合平時教學實際,反思了教材的處理。
關鍵詞:高中物理;新課改;教材編寫
從上世紀90年代的素質教育,到今天的新課程改革,我國基礎教育取得了喜人的成績。無論是人才的培養模式,還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方面,都能與生產生活緊密聯系,注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但是,目前的高中新課改在實施過程中也出現一些問題,筆者從一名高中物理教師的角度就教材編寫談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一、新教材淡化了知識的系統性和邏輯性,不利于學生認知
如,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選修3-1第一章第一節《電荷及其守恒定律》,在講述電荷守恒定律時,教材通過列舉帶電粒子的產生和湮沒來說明電荷守恒。僅用100余字的一段文字來交代“產生和湮沒”這一過程,且引出了光子、正電子等物理名詞。不但沒有達到舉例而說明的目的,反而讓學生學得模糊艱澀,覺得高深。教師在講授和指導學生時很難處理這部分教材,回避不講不妥,若講解又非一言半語能解釋清楚。因為光子的概念在人教版選修3-5第32頁“學習光的離子性”時才提出,同樣正電子也在人教版選修3-5第19章《原子核》中才能延伸學習到。如果先讓學生學習選修3-5而后學選修3-2,因為電磁學知識脫節,導致光的波粒二象性學習有極大困難。
二、新教材強調了探究而淡化了實驗操作,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如,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選修3-1第二章第三節《歐姆定律》,教材第46頁通過演示實驗要求學生觀察記錄實驗數據,并在坐標系中作出導體A和B的U-I圖像。但實際教學中,此實驗如果教師演示,學生觀察,(1)不直觀難以觀察,(2)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而且此實驗牽涉到電流表內外接法,滑線變阻器的分壓和限流接法,屬本章學生學習的難點,而且和生產生活聯系緊密,實用性強。同樣在本節課教學中,設計了測繪小燈泡的伏安特性曲線實驗,并要求學生從0開始記錄電流表和電壓表的多組讀數,作出伏安特性曲線,在得到的曲線中要求要有新的發現,并解釋這個發現。這些目標在課堂上學生無法獨立完成,課外在沒有實驗儀器的情況下也難以探究。對感興趣的學生,教師只能在脫離實驗操作的情況下灌輸理論,空洞的分析誤差產生的原因,讓原本很有探究意義的實驗失去探究條件。
但是,如果把上述兩個實驗均變成學生實驗,單列課時,讓學生分組在實驗室中完成,效果則大不相同。(1)突出了物理學科的特點,也就是以實驗為基礎。(2)可以更大限度地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提高他們對科研和創新的認識。(3)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小組合作學習能力、個人探究學習能力,更好地體現新課改理念,實現新課程背景下的“三維目標”。而新教材本章中獨立安排的學生實驗只有兩個,制約了學生的思維,淡化了實驗能力的培養。
三、新教材注重了學生探究而增加了教材容量,加重了學生課業負擔,不利于學生掌握基礎知識
新教材除講授基本物理知識外,還增加了很多聯系生產生活的圖片、照片和小故事等,把教材從原來的3本增加至現在的7本,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無所適從,把必須掌握的基本知識點和必須學會的操作技能被這些探究內容掩蓋了。少數簡單問題學生通過探究能得到答案,但大多數問題如果沒有教師的點撥或講解,學生很難在合作探究中找到答案。而這些內容在教材中以“說一說”“做一做”“科學漫步”“科學足跡”等形式出現,教材中雖然明確指出“本書中,說一說和做一做欄目內容是擴展性的,不是基本教學內容,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條件在教師的指導下選擇學習”,但農村偏遠地方的學生,教材成為他們獲取知識的唯一源泉,教師不講解,他們在起跑線上就產生了差距,教師如果講解,教學時間不夠用,完不成正常教學讓務。比如,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選修3-1第37頁“科學足跡”提到的密立根油滴實驗,屬于高等物理實驗,安排在高中教材中,學生在無實驗儀器的情況下只能想象實驗,失去了物理實驗的本身意義,也給教師教學帶來困難。長此以往,他們獲取的知識是“片段式”的,形不成體系,甚至出現舍本求末現象,丟了基礎知識而追逐探究知識。這些都違背了基礎教育的初衷,加重學生學習負擔,導致中學生的基礎打得并不牢固。
總之,面對新課改,面對新教材,困難和機遇并存,問題和困惑結伴,只有不斷實踐、探索和完善,才能更適合學生的發展。
(作者單位 甘肅省慶陽市鎮原縣鎮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