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永紅
近年來,中學語文教學改革不斷深入,許多教師的觀念得到更新,語文教學的質量得到了提高。但是,毋庸諱言,我們也看到不少農村中學的語文教師對教改仍然裹足不前,總認為老方法最實惠,新課改的教學方法是花拳繡腿。這些教師實際上不是不想參與教改,而是自身的許多因素阻礙了他們的思想。我身為農村中學一線語文教師,根據多年的實踐經驗,結合參加課程培訓的感悟,談點自己的體會。
我有幸參加了全國著名教育專家課改研討會,聽了全國教育專家吳琳、巢宗祺、趙謙翔、賈志敏、于永正以及韓軍老師的公開課和報告。我的心靈受到了一次次強烈的震撼和撞擊,他們的課猶如清風吹過,令人耳目一新,其無不閃現著個性的、思想的、人性的光輝,展現了中華民族語言的魅力,展示了師生共同發展的歷程。
活動中,于永正老師送給我們這樣一句話:思索和實踐是成功的雙翼。我想,我們的語文教師如果能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對照自己,找到自己的不足,那么踐行新課改就不會是一句空話。
一、豐富的積累——語文教師要苦練“內功”
豐富的積累即深厚的藝術底蘊、扎實的知識功底、寬廣的學科視野。在閱讀教學方面,賈志敏老師認為,課堂教學與舞臺表演都是藝術,但這兩種藝術是不同的:后者追求的是“美”,而前者追求的是“真”,因為語言是一種技能,所以,規范訓練是必要的。同時,賈老師認為寫字也很重要,他認為教學生做人應從教學生寫好一點一劃做起,從寫好每個字做起,扎扎實實。
賈老師雖已年近七旬,但仍富有激情,說起每篇課文來都如數家珍,成大段大段地背誦,非常難得。在他的兩節公開課中,他對學生進行了大量規范的朗讀指導,他本人的朗讀讓人聽來就是一種享受。他說:“我們是語文教師,卻不應只是教語文的,我們應該是演員,我們應該是一個表演藝術家,要像海綿一樣吸收,像沙漠一樣貪婪。”他指出,語文朗讀教學的現狀是:不讓學生讀,沒有時間讀,沒有要求的讀,放任自流的讀。
所以,我認為語文教師應苦練“內功”,從朗讀、寫字、一點一滴地做起。
二、正直的人品——鼓勵學生不厭其煩
正直的人品即寬容的品德、開朗的性格、豁達的胸懷,對學生的愛、對事業的愛。幾位老師的課上,鼓勵性的語言隨處皆是。吳琳老師的課上,鼓勵性的語言點燃了學生的激情。此刻,我又想起殷雪梅老師倡導的“五指論”——“在課堂內外,多用大拇指給孩子們以夸獎,用食指給以指點,用中指給以等待,用無名指給以警告,用小拇指給以懲罰;攤開這只手,給學生以包容,握緊這只手,給學生以力量。”還有,“可以有‘近視眼、遠視眼,我們做老師的,絕對不應該有‘歧視眼!哪個孩子都想表現,哪個學生都希望老師賞識;給他舞臺他就精彩,給他陽光他就燦爛?!边@樣的絕妙的話語。
因此,教師就應該用“愛”包容一切。學會寬容,會讓我們的心境寬廣起來,學會理解,會使我們的處世方式理智起來,學會欣賞,會讓我們的世界美麗起來!因此,“教師”不僅是“職業”,更是一項崇高的事業。
三、深刻的思索——讓學生感受高峰體驗
于老師的成功經驗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琢磨”,琢磨出智慧,琢磨出思想,琢磨產生靈性。人的聰明才智很大程度上來源于后天的習得。他的作文課上,教學容量特別大,但學生看上去一直保持著濃厚的興趣,原因就在于學生心中充滿了激情。而激情的激發,又是與教師語言、動作、表情的極度渲染以及表演等設計有著密切的關系。
于老師認為,生活是寫作的唯一源泉,教師應把生活像切“紅燒肉”那樣切割開來,教給學生攝取生活素材的方法,還要設法激起學生寫作的激情,讓學生有“如鯁在喉,不吐不快”的感覺。教學生提取生活素材,就要教學生學會用“眼耳鼻舌手”去觀察,用“心”去感受,可以大量運用游戲,激起學生創作的激情。
四、不懈的實踐——寫作教學要重視寫作前的準備
教學如同登山,要不斷向上、不斷攀登、不斷實踐。課堂便是學生實踐的主戰場,我們要走進課堂,研究課堂、激活課堂。趙謙翔老師提出的“綠色作文”教學的概念,應該對我們有所啟發,我們的學生為什么作文水平提高不快?為什么怕作文?一是因為生活本身有點枯燥,二是因為學生不會觀察,三是因為學生沒有創作的沖動。要進行綠色作文,就要有綠色生活,讓學生的生活中多一些情趣,學生寫作文就不缺源頭活水,當然更重要的收獲是學生能夠學會熱愛生活。學生的觀察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要進行科學的指導和訓練,學生寫作的沖動最為重要,要讓學生欲罷不能、不吐不快。
最后,我用從大師們身上感受到的思想之光來結束本文。我認為,新理念指導下的新的語文教學應是: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自主互動的教學對話,情思飛揚的教學生態,言語鮮活的教學狀態。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只要具備了深厚的教學素養與獨特的藝術魅力,也就找到了踐行新課改的內驅力。那時,何愁新課改不會遍地開花呢!
注:本文系甘肅白銀教育科學“十二五”2013年規劃課題,批號:BY[2013]G206。
(作者單位 甘肅省白銀市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