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凱

摘 要:實驗法是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一種非常重要的教學手段,本文將談談如何利用實驗法來提高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將會以三個實例來具體探討實驗法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實驗法 高中地理 課堂教學 實效性
很多地理現象、地理知識如果只是單純地口頭闡述,學生很難真正弄明白,而實驗則是一種有效的途徑,借助實驗過程能夠讓學生對知識要點有更為透徹的理解。
一、演示實驗法
演示實驗是指利用相關的實驗儀器,通過教師演示的方式讓學生對地理知識及地理事物產生感性認知的一種手法。演示實驗法是高中地理實驗教學中最普遍的教學方式,在很多知識點的講解中都能發揮良好的作用。
在給學生們講授“海陸熱力差異”時,為了讓學生能夠親身體會到這種不同,在課堂上筆者就這個課題開展了演示實驗,實驗過程如下:
實驗器材:燒杯兩個、適量水、適量細沙、溫度計兩個。
實驗步驟:1.取兩個燒杯,一杯放水,一杯放等量的細沙,在兩個燒杯中均插入一支溫度計。2.把兩個燒杯同時放在太陽底下曬一定時間后,讀出溫度計的示數。再把兩個燒杯移入室內,過一定時間后,再觀察溫度計示數的變化。3.收集整理數據:在陽光下曬 30分鐘后,細沙的溫度為 45℃,水的溫度為 37℃;移到室內 10分鐘后,細沙的溫度為 31℃,而水的溫度為 35℃。
結果:水的溫度變化是 2℃,而細沙的溫度變化是 14℃。
結論:水的溫度變化比細沙要小,說明海洋升溫慢降溫也慢。
通過實驗過程以及實驗中得出的具體數據,學生們最后明白:引起溫度變化不同的原因是水和細沙的比熱不同。水的比熱大,而細沙的比熱小,在吸收相同熱量的情況下,水溫度升高的就比較小,而細沙溫度升高的就比較多。這也是海陸熱力差異的最根本原因。通過這個演示實驗,學生們親身見證了差異的存在。透過這個實驗,讓學生們對于這個知識點有了透徹的認識,從原理上弄懂了這個知識點,在以后的學習中碰到這類問題就能很好地解決。
二、想象實驗法
想象實驗法通常用于課堂條件受到限制,但教師仍想通過實驗的方式讓學生體會某個場景或者掌握某個知識點的狀況。在無法進行演示實驗時,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情境(包括語言情境)來幫助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進行探究學習,從而獲取相關知識。
以南京和淮安市2013屆高三模擬考試(南京二模和淮安三模)地理試題為例:
材料一:2013年1、2月,全國中東部地區多次陷入嚴重的霧霾天氣,尤其是京津冀地區更為嚴重,大氣中含有大量含氮有機顆粒物。圖1和圖2分別表示在不考慮政策措施對能源需求和社會效益產生重大影響的情況下,我國的能源需求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產生量的預測情況。
材料二:十二五期間,我國將調動3.4萬億人民幣的資金投放到生態環保領域。2013年2月6日,國務院要求加快技術更新,加快油品質量升級,以減輕大氣污染。
(1)據材料一分析我國能源消費帶來的問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簡析2013年1、2月我國中東部地區形成大范圍霧霾的人為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材料二體現的環境管理手段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為緩解我國資源和環境壓力,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在能源開采和利用領域應分別采取哪些措施。 (4分)
這是一道綜合性較強的模擬試題,然而,對于生長在江蘇省這片江南水鄉的學生們而言,他們很難想象京津冀地區的那種氣候和天氣狀況,對于那種完全被霧霾籠罩的狀況在學生們的生長環境中也不多見。這時,筆者會用語言幫助學生創設教學實驗情境,具體向學生描述霧霾天氣的實際情況,當地人們的生活狀況,霧霾天氣對人們日常生活的影響以及對人體健康的損害,讓學生們能夠置身于霧霾情境中,對于題目的理解更加深刻。此外,這道題目除了考查學生的地理知識,某種程度上對于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也有所滲透,不僅問到了緩解環境壓力可采取的措施,也考查了環境治理的手段,這考查的是學生全方位的知識和綜合素養。面對這個出題意圖為學生構建想象實驗是很有必要的,只有置身于那樣的情境中才能更直觀地體驗霧霾對環境的危害,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答題。
三、類比實驗法
有經驗的教師都有這樣的共識:事例、教具并不只在教參里、網絡上,而是學校內、教室里、學生中隨處可見。因而,引用事例大可不必舍近求遠,可就地取材,即取自室內、眼前、身邊,取自活生生的實物、實例。這些實物與實例往往能夠形成很有效的類比,而借助這些形象的類比過程能夠迅速讓學生領會到相關的知識要點,讓學生馬上明白問題的關鍵所在。
例如,筆者在講解黃河是地上河時,講了半天,學生還是一直瞪大眼睛看著筆者,一點都不明白。后來筆者突發奇想,用書來做實驗,把書壘成像一條河一樣,然后一邊講解黃河泥沙量大,泥沙越積越多,所以河岸要不斷加高才能防止黃河水危害到兩岸地區。長期以來,河床不斷提高,河岸不斷加高,到現在河床早已高出了兩岸的地面。在講解這些時,筆者還一邊不斷地往兩岸加書。直到這時,學生才真正明白“黃河是地上河”的說法。有時,很多理論講起來一套一套的,但是學生卻很難想象那些現象(因為他們見得少,甚至沒有見過),但是當老師用課堂上的實物來做個簡單的演示時,問題就變得很簡單,而且學生也容易接受。
四、結語
實驗法是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一種非常有效的輔助教學手段,它能夠很好地增進學生對于相關知識點的理解與認識。課堂演示實驗能讓相關知識點得到很好的驗證;想象實驗法能通過情境創設讓學生對相關知識點有更深入的理解;類比實驗法則是就地取材,將地理現象或地理知識與學生們熟知的生活現象進行類比,從而使知識得以簡化,增進學生的認知。總之,實驗教學法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提升高中地理課堂實效性的教學途徑。
參考文獻
[1]多虹.高中地理新課程的地理實驗項目開發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0.
[2]史利杰.中學地理實驗教學內容與教學模式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7.
[3]楊林,實驗手段在高中地理有效課堂教學中的作用的探究[A].現代地理科學與貴州社會經濟[C],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