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明霞
摘 要:倡導學生自主性學習,強調自主發展已成為地理教學改革的主流意識。學生對地理學科的認知內驅力,是在學習過程中由于多次獲得成功,體驗到滿足需要的樂趣,逐漸鞏固了最初的求知欲,從而形成一種比較穩固的學習動機。教師要從實踐層面探討如何激活學生的認知內驅力,以促進地理自主性學習。
關鍵詞:學生;認知內驅力;自主性學習
傳統的地理教學觀念中有兩大缺失。“學生主體觀”的缺失導致的問題有:教師權威;學生被動接受;“滿堂講,滿堂問滿堂練”盛行;學生的很多權利被剝奪。正確的“人才觀” 的缺失導致: “刺激——反映”被廣泛應用;重結果,輕過程;“課堂”即教室;學生的唯一任務就是好好讀書。新課程理念要求,學生發展要實現個性化,要尊重學生的人格與個性,尊重學生的學習興趣,踐行尊重具體個體發展需要的教育。
一、關于自主性學習
自主性學習實際就是無認知監控的學習,是學習者能夠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學習任務的要求,積極主動地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和努力程度的過程。“自主性學習”的教學模式來源于四個教學理念。
(1)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發展學說。馬克思主義認為主體是人,客體是自然。學生是教育的主體,我們要引導他們自主學習知識,創新運用知識,能動認識世界,創新改造世界;同時學生又是發展的主體,唯有學生自主學習創新,才能促進自身的發展。
(2)皮亞杰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對認知發展的看法是:知識并不是簡單地由教師或他人傳授給學生,而是由學生依據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地加以建構知識的框架,并且不斷地探究新知,不斷變革和加以重組,不斷地完善和擴展認識的過程。
(3)素質教育理念。當代素質教育理論認為,素質的形成是一個持續不斷的內化過程。內化的不可替代性,決定了教育活動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職責只能是點燃火把,讓他燃燒。而學生不能成為存放燃料的瓶,而是不斷發光的燈,要讓知識成為他們自主學習、自我思考的果實。
(4)羅杰斯的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羅杰斯指出,學習不僅僅是事實累計的過程,而是一種使個體的行為、態度、個性以及在未來選擇行動方針時發生重大變化的過程。這種學習是意義學習。
二、為什么要激活認知內驅力
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D.P.Ausubel提出的內驅力是指學生學習的社會性需要。這種需要一旦引起,學生便對學習表現出一定程度的興趣、主動積極的情感態度、良好的注意和克服困難的意志努力,從而發動并維持學習行為的進行,使其積極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簡言之,內驅力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內部喚醒狀態或緊張狀態,表現為推動有機體活動以達到滿足需要的內部動力,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動機。
他認為,學生的成就動機應包括三方面的內驅力成分,即認識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和附屬內驅力。其中認知內驅力是一種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識,系統地闡述并解決問題的需要。它以求知作為目標,是學習的內部動機。學生對某門學科的認知內驅力,是在學習過程中由于多次獲得成功,體驗到滿足需要的樂趣,逐漸鞏固了最初的求知欲,從而形成一種比較穩固的學習動機。認知內驅力在課堂學習中是一種最重要和最穩定的動機,它對學習起很大的推動作用。可見,認知內驅力和學習之間的關系是互惠的。
三、如何激發學生認知內驅力
學生對地理學科的認知內驅力,是在學習過程中由于多次獲得成功,體驗到滿足需要的樂趣,逐漸鞏固了最初的求知欲,從而形成一種比較穩固的學習動機。
(1)設疑:創設情境設疑,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鼓勵學生參與,激發學生內驅力的形成。
根據前蘇聯心理學家的“最鄰近發展區”理論強調對教育過程而言,重要的不是著眼于學生現在已經完成的發展過程,而是關注那些正處于形成的狀態或正在發展的過程。可知,在學生學習活動中,對于所要解決的問題,首先要從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中尋找相關知識作為攀登的支架。教師在教學中為了鼓勵學生參與教學,就要以學生已有認知結構作為參與切入點,這樣能很好地激發學生內驅力的生成。
情境創設:大氣時刻不停地運動著,運動的形式和規模復雜多樣,既有最簡單的熱力環流,也有規模很大的全球性運動。
①展示兩幅圖(圖略)(圖1呈直線狀),甲地受冷,乙地受熱,讓學生完成熱力環流簡圖。
②(圖2呈半圓狀)如果上面半圓頂點的A地是極地,半圓直徑B地是赤道,那么,全球性的大氣運動又是怎樣運動?
(2)假設:選定突破口,進行合理的假設,引導學生探究,培養學生地理思維的敏捷性、獨創性和靈活性。
情境創設:假設在地表均勻且地球不自轉,也就沒有了地轉偏向。由于高低緯度獲得太陽輻射不同,在赤道和極地間就會產生熱量差異,那么在赤道和極地間會形成怎樣的大氣運動?
激發思維:地球是不停轉動的,而且地球的表面并不是均勻的,因此單圈環流是不存在的。那么全球大氣到底是怎么運動的呢?
(3)探究:學生自主進行探究,這是學生發揮內驅力重要的外在表現,也是最具價值的學習活動。
地理教學活動中,教師不斷創設教學情境,學生始終處于主動探索、主動思考的認知主體位置。
情境創設:我們仍假設地球表面是均勻的,只考慮高低緯間的受熱不均和地轉偏向力,以北半球為例探究大氣的運動狀況。
激發思維:教師用投影儀顯示“三圈環流圖及低緯環流立體圖”(圖略)。
學生感受科學探究過程、方法,獲取事實證據,檢驗自己的想法和科學理論,逐步形成科學的態度、情感與價值觀,同時也發展了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
(4)建構:對探究式學習進行更加深入的理論層面的上位思考,從而為學生提供一個更加深刻的思維框架。這是發揮學生學習內驅力的又一重要環節。
Piaget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師和其他學習者)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建構意義的方式而獲得。學習過程不再是簡單的信息輸入、存儲和提取,而是學習者和學習環境之間的互動過程。
激發思維:由于三圈環流的存在,在全球共形成了相間分布的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圖略)。
注意以下兩點:明確赤道和極地的冷熱,確定赤道低壓和極地高壓的位置,建構高低壓相間分布的規律;根據水平氣壓梯度力從高壓指向低壓,地轉偏向力“南左北右”的原則明確六個風帶。
(5)提升:深化課堂教學環節,調控、增強學生內驅力。
展示“沿某經線的低層大氣環流形勢剖面圖”(圖略)
① 氣壓帶或風帶的名稱?② 風帶的風向?③ 因熱力原因和動力原因形成的氣壓帶分別是哪些?④ 當太陽直射在23°26'S時,形成什么風?
提升設計問題與訓練有梯度和挑戰性,為每個學生提供參與學習活動和表現的機會,鼓勵學生從成功走向新的成功。對已掌握知識的學生而言,可以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享受成功的喜悅;對知識未掌握或掌握不夠的學生,可以促使他們自主調控思維活動,反思所學內容,重新掌握知識。
總之,在教學活動中,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體現,學生的求異發散、創新等優秀思維品質得到培養,發展性目標也得以圓滿達成。目標的達成是內在的、不知不覺的、“潤物無聲”的,能促成學生的自主性學習。
參考文獻:
[1]楊俊嶺.自主學習與學習策略教學的關系探析[J].教育科學研究,2005(11).
[2]李歌,初萍.認知內驅力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J].沈陽教育學院學報,1999(S1).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