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娜
錯誤,無時無刻都在發生,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也是如此。我們教師應對學生錯誤的態度就決定了一堂課的成功與否、效率如何。那么我們該如何讓課堂上的錯誤成為亮點呢?
一、預見錯誤,建構完美設計
在實際教學中,錯誤隨處可見。身為一線的教育工作者,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能預見錯誤的一項技能,不是說我們應該預見學生將會發生的所有錯誤,但我們要能預見一些常見的、典型的錯誤,這樣可以為我們在研究教學、設計教學、教好學生方面起到重大作用。
片斷1:在教學一年級數學解決實際問題時,有一例題:小朋友們排隊做操,小明左面有6人,右面有8人,一共有多少人?
部分學生的算式如下:6+8=14(人)
出現這樣的情況很正常,但是我們能避之嗎?這樣的答案學生肯定會出現。只要我們教者在課前多用一份心,認真鉆研教材,就可以預見到這類錯誤的產生。如針對這樣的錯誤進行有效的教學設計(如畫圖: ),幫助學生理解題意再列式解答。
因此,學生在學習新知時可能產生哪些困惑,出現什么樣的錯誤,是教師從學生角度進行教學預設的一個重要出發點。
二、巧用錯誤,生成課堂精彩
片斷2:在教學“0×4”的口算時,有位學生把4乘0的得數算成了4。這是受前面知識的影響,認為0加任何數還得這個數,是一種認知的負遷移。面對這一錯誤,我設計了“課堂辯論”環節:
生2:請問0乘4表示什么意思?
生1:表示4個0相加。
生2:你能把4個0相加的算式寫出來嗎?
生1:0+0+0+0=0的算式。
生2:你的相加的算式得0,那為什么你的4乘0卻得4呢?
簡單的幾句話,讓孩子們明確了0與任何數相乘都得0的算理。從表面上來看,這個錯誤資源的利用,讓孩子們明確了新知;更深一步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學生互動的過程是獲得知識的方法過程。
此時,我又設計了“我要感謝”環節:
生3:我們要感謝生2同學,他幫助了××解決了錯題。
生4:我們也要感謝生2同學,他也幫助了我們。
生5:我們應感謝生1同學,她雖然剛才的題目做錯了,但是她讓我們知道了0與任何數相乘都得0,如果她沒有錯,我們還不知道呢?
錯誤資源的利用讓課堂有了活力,讓孩子們的情感得到了升華,讓三維的教學目標能更有效地落實。我們應以錯為榮,學生的出錯是對執教者和班級其他學生的光榮貢獻,對于學生本人而言也是一段很榮幸的經歷。
三、故意出錯,促進理解體驗
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也可以故意制造一些錯誤,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激發其探究的興趣與熱情。
片斷3:教學六年級《用分數解決實際問題》時,出示練習:取一根鐵絲先用去它的1/4,再接上1/4米,繩子長了還是短了,或者和原來一樣長?讀完題目,我就把語氣加重:“先截去1/4,再接上1/4米,長度應該沒變,你們說對嗎?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對。”見他們中了我的圈套,我不露痕跡地繼續引導:“那我們就找根繩子來試試,或通過舉例來算算,看看我們的想法是否準確。不到30秒的時間,學生大聲喊了起來: “老師,您誤導我們!”我說:“是的,我有誤,我也引導了你們,但是,你們醒悟了,你們發現了真理!”
教師制造的錯誤,加深了學生對問題的理解與體驗,這樣的故意出錯,值!很值!
四、有效解讀,生成有效資源
學生出錯的原因,最忌諱的便是教師的解讀太主觀。在解讀學生的錯誤時,大部分教師是根據已有的教學經驗去診斷錯題的癥結所在。事實上,每個學生都是鮮活的個體,成長的經歷不一樣,對問題的想法也會不同,教師這樣的行為,有失偏頗!
片斷4:在執教《認識11~20的數》這一課時, 出示練習:與19相鄰的數是?有學生回答:“與19相鄰的數是1和9。”我認為肯定有學生不知道與19相鄰的數就是19前面的一個數和后面的一個數。全班講解后,檢查訂正時發現該生還是以前錯誤的答案。我問他:“怎么是1和9呢?說說你的想法!”學生說:“19的前面就是十位上的1,后面就是個位上的9。” 我聽后,不得不對自己的判斷提出質疑。原來他眼中的前面一個數就是19的十位,后面一個數是19的個位。找到問題的癥結后,我拿出學生尺,讓學生數一數、找一找,19前面的數是18,19后面的數是20,與19相鄰的數是18和20。同時,我和該生又互出了類似的題目,在互問互答中,“相鄰”的意思得到了理解。由此看來,解讀學生的錯誤不要過分相信自己的主觀判斷,耐心地彎下腰來聽取他們的真實想法,不失為一種有效解讀學生錯誤的途徑。
俗話說:“人無完人,孰能無過。”每個學生都是鮮活的個體,學生的成長少不了錯誤,每一個錯誤的背后都有它獨特的視角。錯誤并不可怕,只要我們能認真對待,承認它、面對它、讀懂它,錯誤就可能轉化成課堂的亮點,課堂因錯誤而精彩!
(江蘇省泰州市泰興市曲霞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