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駿
我國高等教育已步入大眾化階段,大學生數量居世界前列,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但同時,相對于我國社會經濟發展而言,相對于人民群眾的期待而言,人才培養質量還有待提高,人才培養模式還有待創新,人才培養規律還有待探索。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要“創新高校人才培養機制,促進高校辦出特色爭創一流”。這為推動人才培養機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明確了要求。多年來,南京大學以人才培養為根本,以機制改革為重點,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積累了一些經驗和體會。
我們認識到:要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就必須能夠培育有助于各行各業領軍人才成長的土壤,僅僅依靠傳統的專業化教育,難以培養出具有創造力、領導力和全球視野的人才的。當今世界,知識更新頻繁,唯有能力和創造力的養成才是贏在未來的關鍵。著眼于學生未來的長遠發展,2009年南京大學推廣了匡亞明學院成功的人才培養經驗,在全校范圍內實施新一輪以個性化培養為特色、以“辦中國最好的本科教育”為目標的“三三制”本科教學改革,積極構建創新人才培養新體系。
一、構建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促進人人成才
南京大學“三三制”本科教學改革中的第一個“三”體現為“三個培養階段”。我們把本科四年大致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大類培養階段,本科生將不分專業按院系大類統一培養。期間,課程學習以“通識通修類”課程和一部分學科平臺課程為主,為學生今后的專業學習奠定了寬廣的學科視野和知識基礎。第二個階段是專業培養階段。學生分流至相關專業,以“學科專業類”模塊課程為主要學習內容,進一步強化專業素養和專業訓練。全校各個院系通過與國外一流大學專業教學計劃的比較分析,將國際先進經驗引入專業培養體系中,重構本院系專業課程基礎架構,并不斷審視和精煉專業課程內容。第三個階段是多元培養階段,學生在這個階段執行個性化的課程計劃,實現自主選擇的多元化發展。
在多元培養階段,學生可以在專業學術類、交叉復合類和就業創業類這三個主要方向上進行發展路徑選擇,體現了“三三制”人才培養體系中的第二個“三”。對于選擇專業學術類路徑的學生,學校和院系將提供更深層次的本專業課程,并在課程設置上與研究生課程貫通;對于希望跨專業發展的學生,學校除了建設一批學科交叉課程之外,還推出本科生第二專業培養方案,鼓勵學生跨院系選課;對于就業創業類學生,學校新建一批就業創業類課程,幫助其為今后的職業發展做好知識與能力兩方面的充分準備。
二、建設多元化新型課程,不斷優化教學資源
培養優秀和杰出人才,關鍵要深化課程和教學改革,創新教學觀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著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為此,南京大學“三三制”本科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和重要內容之一,便是建設一批能夠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激發創造力潛質的新型課程。學校重點打造了由新生研討課、通識教育課和學科前沿課構成的“三層次批判性思維訓練課程體系”。
第一層次的新生研討課程針對本科一年級新生開設,由知名教授主講,旨在幫助新生樹立學術旨趣,學會質疑、學會發現,完成學習性轉換和適應性轉換。第二層次的通識教育課程旨在開闊學生學術視野,培養文化通感和科學精神,促進形成獨立的人格和價值觀。當一個人具備多學科的視野,才能以創造性的方式解決問題。第三層次的學科前沿課程旨在幫助學生認識學術新領域、新發現、新方法,能夠自主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目前,南京大學已建設“三層次批判性思維訓練體系”課程390余門,它們普遍采用研究性教學模式,給予本科生全方位、多層次的思維訓練和能力培養。首先,新型課程促使學生改變以接受知識灌輸為主的傳統學習方式,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潛力。其次,新型課程促使教師轉變教學方式方法。課程中廣泛采用研究性教學,以問題求解、交互式學習、研討式學習等新的教學形式進行教學。此外,新型課程還引發了傳統專業教育的改革。
三、加強配套建設,為持續推進教學改革提供必要保障
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既不能簡單圖快,也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必須在堅決破除不利于人才培養和成長的體制機制障礙的基礎上,綜合改革、辨證施治。學校力圖通過建立長效機制,深入而持續地推進本科教學改革。學校在增加教學投入、加強教學隊伍建設、健全教學組織機構上用心思、下功夫、謀實效,從而全方位地服務于本科教學改革。
一方面,增加教學投入,為切實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夯實物質基礎。學校對創新人才培養經費實施“上不封頂”的政策。通過“985工程”三期“本科創新人才培養”項目建設,集中優勢資源,對人才培養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實施改革,累計啟動各類子項目800余個;還通過開展“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卓越系列人才培養計劃”等,探索人才分類培養機制,項目涉及全校近一半的院系。
另一方面,加強教學隊伍建設,為深化教學改革、保障教育質量抓好關鍵環節。“三三制”改革有效推動了全校高水平教師積極投身本科教學一線,師資水平國內一流。目前,60歲以下教授為本科生上課比例達88%,全校20%左右的在職教授主講新生研討課。政策保障方面,學校將教學工作作為職稱評聘的重要依據,對教學工作不達要求者實行一票否決制;在評價教師時,實行四個“一視同仁”,即教學工作與科研工作一視同仁,教學研究項目與科研項目一視同仁,教學成果與科研成果一視同仁,教學帶頭人與科研帶頭人一視同仁;學校還增設各項教學獎勵,打造多層次、廣覆蓋的獎教金體系。
通過改革實踐,我們愈發認識到人才培養工作既是一項需要不懈關注與靜心投入的工作,也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全局性和系統性工程。盡管我們做了一些努力,但與兄弟高校相比,還存在著諸多不足,我們將博采眾長,不懈探索,不斷突破“千人一面”的傳統人才培養模式,切實打破過于剛性的教學計劃,積極構建人性化和柔性化的教學管理新機制,爭取為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創新人才培養之路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南京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