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滿賢
摘 要:在中等職業教育中,德育對學生健康成長成才尤為重要。如何進行有效的德育是教育工作者苦苦思索的問題。在德育工作中,必須以恰當的方式體現出對學生的尊重,尊重學生不僅意味對學生的愛、期待,還意味著尊重學生的主體性,這樣才能實現德育的有效性。
關鍵詞:中等職業教育;德育;人才;德才兼備;尊重
一、中等職業教育中德育的重要性
英國學者洛克認為:“唯有德行才是真實的善。”這深刻地揭示了育人先育德的道理,這一點在中等職業教育中顯得更為突出。中等職業教育是培養一流技工的陣地,是為企業輸送合格的職業人才的陣地。何為“合格”?是不是僅僅專業水平一流呢?顯然不是的。“三分學做事,七分學做人”,品德比起專業知識更為重要,從與我校合作的企業對人才的要求可以看到,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選擇也側重于對人的品德的選擇。
在學校德育這層面來說,所謂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會或階級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對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響,并通過受教育者積極的認識、體驗與踐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會與階級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動,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養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動。因此,教育者如何進行德育,以及如何讓學生積極轉化成內在品德,也就是如何讓德育更有效,這是本文所要探討的問題。
二、教師實行德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明確德育在中等職業教育中的重要性,目前各職業教育也形成了多課程、多渠道,全員育人的局面,但是學生中行為失范、抗挫折力差、沒有養成良好習慣等現象較為普遍,德育的功能沒有得到很好地實現,說明德育實效不高。這當然有多方面的因素:學生自身的原因、教師方面的原因、家庭方面的原因、社會環境的影響等,多重因素作用下,給德育工作增加了難度。
作為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從自身去找原因。不難看出,在德育工作中,教師還存在著很多需要改進的狀況。①“恨鐵不成鋼”,以“愛”和“期待”的名義而多采用批評的方式進行簡單的“大道理”灌輸及說服,簡化德育過程。②“師道尊嚴”,進行德育時顯得“高高在上”或“自上而下”盛氣凌人,沒有對話的渠道。③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常遇到這樣的情況:當學生出現一些“越軌行為”時,沒有很好地聆聽學生,沒等學生解釋,往往就以“先入為主”的主觀思想和行為來評價學生。④簡單地把學生看成是“產品”,希望學生成為毫無個性的“統一”的制成品,把德育方法當作“管制的手段”,追求“整齊劃一”的德育效果。⑤德育工作中,教師期望學生能夠達到“速成班”的效果,這違背了人才成長規律,是不可行的。
以上種種,教師忽視甚至忽略學生的主體性,主要在于教師沒有把尊重作為德育工作的出發點。其實,每個學生都是一個個體,這個從強調共性走向個性的時代,尊重成為有效德育的前提。
三、尊重,德育工作的出發點
(1)了解學生,尊重學生,是愛與期待的最好詮釋。愛學生,希望學生成才,這是每一個教師對學生的期待。何為愛?何為期待?首先要了解學生,尊重學生。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特點、愛好和才能,不可能每個學生都是“名列前茅”。只有了解他們各自不同的精神世界,這樣才能因材施教,才不會出現“恨鐵不成鋼”的心理和行為。尊重學生,是教師從內心深處對學生的發展懷著積極、善良的期待,是為師者靈魂深處對學生關愛與負責的態度。另外,雖然具體入微的說服教育客觀存在,但是從整體上看,教師在德育中自覺不自覺地堅持了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強化原則,無形中把德育簡單化了。事實上,我們追求的理想教育就是能得到個性生命的發展,使人們追求和擁有更幸福的生活。要達到這個目的,首先必須強調尊重學生,把尊重作為教育的重要原則。
(2)德育應成為一個對話過程。德育不是一個單向過程,而是一個溝通對話的過程,對話促進學生道德人格的生成。所謂對話可以表現為以道德認識為目的的師生觀點性討論,也可以表現為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還可以表現為學生對教育環境的反應。教育雙方間的平等討論,要以彼此尊重為前提。對于教師來說,除了尊重學生的觀點、經驗外,還應尊重他們的內在需要。道德教育應充滿人性與人文色彩,尊重學生的個體是不容忽視的內容。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與學生是互動的。教師自身無言的行為也是道德教育的資源,所謂“不教以教,不正以正”。
(3)以“聆聽”作為尊重學生的“突破口”。如何了解學生,尊重學生?聆聽是首要工作。聆聽他人是一種主動的生活姿態,一種親切的對待,一種由衷的信賴,一種美妙的心境,更是教育的智慧和手段。學生為什么會違規?是什么力量使學生難以控制違規?教師如果沒有耐心聆聽,就不可能有慧心去發現一顆顆獨特、鮮明、美麗的心靈。德育過程是聆聽與被聆聽之間的交流、溝通與融入,是教師與學生心與心的碰撞、磨合和互慰。只有聆聽了,才會了解學生“越軌行為”時所產生的心理,才會更進一步去深化德育過程,而這一個過程恰恰體現了教師對學生的尊重,才不至于使德育簡單和機械化,才不會錯過了提高德育實效的機會。
(4)德育不是追求“整齊劃一”。當教師把德育方法當作“管制的手段”,追求“整齊劃一”的德育效果時,實際上把德育變成了一個“改造”過程。正如一個城市一樣,“整齊劃一”并不等于美,有內涵的城市需要具有其個性和特點,這在德育對象的品德養成中同樣適用。德育必須通過人與人的交往、人格精神的相遇、意義關系的建立來實現,必須經由主體的自我覺解才得以內化,凝聚成個體的德性,并外化為個體的德行。教師要改變對學生的德育評價方法,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和自主性,對學生的差異進行有效、合理的管理,使學生達成對一定道德規范在理解基礎上的遵從,培養他們的道德選擇能力和道德主動精神,而非強調學生對道德規范的順從。
(5)遵循德育的漸進性。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須靠潛移默化,日積月累,積小成大。德育在形式上是外在的規范性和約束性,但實質上的約束卻來自于個人主體,只有把道德規范內化為個人意識,德育的有效性才體現出來。教師在做德育工作過程中,要有耐性,要遵循德育的漸進性。“急于求成”的結果往往造成了教師對學生的“失望”,教師不能原諒學生的反復“犯錯”,從而在德育工作中出現不尊重學生的現象,這樣必然造成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緊張局面,更無從談起德育的有效性了。因此,教師要自覺提高德育意識和自身素質,理解德育規律,提升人格魅力。
總結:德育可使每個個體實現其中需要、愿望,從中體驗滿足與幸福,獲得一種精神上的享受。只有道德的自我享受功能得到提升與發揮,才能使學生把各種道德規范的遵從逐漸從他律轉變為自律;使他們不是把各種道德規范視為約束與限制,而是自我肯定、自我發展的需要;使他們不把德育視為一種異己的力量,而成為自身的主動追求,是一種與自我不斷完善化、理想化相一致的力量。任何精神力量方面的享受,都必然牽動人的本質的力量。正視并尊重學生,才能有效地進行德育工作,才能達到德育的有效性,更好地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左軍章.尊重:德育對話的前提[J].吉林教育,2011(6).
[2]席林.小議“尊重學生”[J].現代教育科學,2008(3).
[3]魯潔.試論德育之個體享用功能[J].教育研究,1994(2).
(廣東省廣州港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