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桂茹
【摘 要】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習數學的信心對學生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問題,教師就應該將學生的生活與數學學習結合起來,讓學生熟知,親近,現實的生活數學走進學生視野,進入數學課堂,使數學教材變的具體,生動,直觀,使學生感悟,發現數學的作用與意義,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的客觀世界,增強數學作用意識。
【關鍵詞】探索欲望;體會數學;問題;生活數學化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發,聯系生活講數學,把生活問題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使學生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魅力。
一、創設生活情景,激發學生探索欲望。
在數學教學中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體驗,科學、有效地創造生活情景,讓學生在熟悉的數學生活情景中愉快地探究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規律。如在教學“角”的概念時,我們可借助同學們都熟悉的鐘表、墻角、張開的圓規等生活題材,啟發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自主地提出數學問題:角有幾個頂點?什么叫做角的邊?角有幾種……讓學生體驗自己生活中存在的數學,加深理解教材所學的內容,從而培養學生從實際生活中提出數學問題并加以解決的能力。
二、捕捉生活素材,體會數學。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滲透在生活的每個角落。在數學教學中,我經常聯系生活實際,引導學生體會數學,貼近他們的生活素材。如:在教學"千克和克"時,讓學生到生活中觀察幾件物品的包裝,記下他們的重量,在交流時,同學們提出了許多現實的問題,如:方便面袋上印著總量:70克面餅:65克,從而知道調料袋和包裝袋重5克。食用鹽包裝袋上印著凈含量:500克±10克等實際問題。在"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教學導入時,安排了這樣一段小插曲:你們知道我們人體的許多有趣的比嗎?頭與身高的比大約是1∶7,腳底長與身高的比大約也是1∶7,將拳頭翻滾一周,它的長度與腳底的長度比大約是1∶1……知道這些有趣的比有許多用處:到商店買襪子,只要將襪子在你拳頭上繞一周,就知道這雙襪子是否適合你穿;假如你是警察,只要發現罪犯的腳印,就可以估計出罪犯的身高……這樣利用"人體有趣的比"的生活現象,引出"比例"的學習,可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主動參與新知識的探究,在獲取知識的同時體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讓學生經歷了一次知識發現的過程,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現實問題。
數學教學不應該只注重求知過程,只注意引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訓練數學技能,而應該積極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認識世界,掌握分析問題的方式方法。數學總能找到與人和現實生活的聯系,抓住了聯系,就能把活學到的知識進行活用。但這種思維習慣也需要我們一步一步地培訓。如學習比例應用后,我們設計了一個將配液加水或加鹽的實驗操作活動:“要把10%的鹽水50千克配制成20%的鹽水,該怎么辦?”學生通過精確計算、動手測量得出了使鹽變多(加鹽)或使水變少(蒸發)的規律。這樣讓學生用學到的數學知識去思考、解決身邊的問題,自覺地把所學到的知識與現實生活中的事物聯系起來,培養了學生把所學到的知識運用于實際的意識。
四、探究生活問題,讓生活數學化。
在數學教學中,把數學知識與生活、學習、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收集資料、動手操作、合作討論等活動,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獲得探索數學的體驗,提高利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生活數學化。如,我們可指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為形式制作長方體形狀的包裝紙盒,利用已學過的長方體的表面展開圖的知識,美術知識、語言知識、生產常識對長方體和它的表面進行探究。以此激發了學生探索的欲望,并通過小組合作自我解決問題,提高了自己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切實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從而激發學生熱愛數學,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五、用數學的知識,去創造現實生活。
數學學習是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學生從現實中學習數學,再把學到的數學應用于現實中去,這樣就可以通過自己的認知活動,實現數學觀念的構建,促進知識結構的優化。如在高年級學生學習了面積和體積的知識后,可以安排如下一道作業:設計你的臥室。在這個練習中,學生的設計受到尺寸和價格的限制。他們必須先做好地面的設計,包括家具擺放的位置,還要選擇適合室內空間的地板覆蓋物、粉刷墻壁和天花板的涂料、空調和供熱設備等。學生興趣盎然,他們設計好圖紙后,有的去建材市場咨詢地板和油漆價格,有的在網站上查找空調的型號、功率、價格……活動的結果令人驚喜,他們已經開始評價布局的合理性、物品的性能價格比、美觀與實用的關系等。在這一活動中,學生既能將已學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去,又要考慮實際生活中的各種問題,這就大大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造力,同時又從中了解了社會。
總之,開展生活化數學教學能使我們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立足于學生的現實生活,創設與實際相結合的教學情景,培養學生學會從生活中提出數學問題,通過對現行教材資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利用,不斷向學生滲透應用數學的意識,并能夠從數學的角度出發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問題,用數學的思想和方法去分析和解決問題,用數學的語言去解釋得出的答案或結論,從而達到了提高和完善學生的數學素養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劉兼,孫曉天.《數學課程標準解讀》[J].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
[2]李志勇.《小學數學教育》[J].遼寧教育雜志社2002年第6期
(作者單位:福建省永春縣桃城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