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一烽
【摘 要】趣味數學就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快樂學習中來提升自己的能力,感受到數學的有趣,從而積極、主動的投入到數學學習中來。
【關鍵詞】小學數學;趣味性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課堂教學應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趣味性的例子,讓學生感覺到數學的有趣,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從而喜歡上數學,進而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習慣。小學生正處于邏輯思維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知識積累的黃金時期,在教學時我們可以通過靈活多樣的形式為學生展現豐富多彩的生活事例,讓學生認識到學習是快樂的,知識是有用的,這樣才能培養起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也才能讓學生在感受到學習快樂的同時更愿意學習,實現我們教育的價值。
一、趣味數字,在認識中感受數學的趣味性
數字教學是小學階段教學的一個主要內容,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認識數、感知數、應用數是我們教學的關鍵。但是數字教學看似簡單,教好卻很難,即理論很簡單,但是學生在做題時卻會出現這樣那樣的錯誤。這不是因為學生沒有掌握算理,而是學生對于計算興趣不高。因此在教學時要通過趣味性的問題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感受到數學知識的奇妙,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如在二年級下冊《加與減》的教學時,因為學生在運算時借位、進位時總出現一些錯誤,于是我給學生提了這樣一個問題:愛因斯坦的生日是1879年3月14日,愛因斯坦是個大科學家,你想成為大科學家嗎?那么我們現在算一算,愛因斯坦的生日可以看成數字1879314,我們將數字隨便排列得出一個新數字,如9371481,那么用大的減小的,得出的差是7492167,將差中的各數位上的數相加得出和為36,再將和的各位數相加結果為9。我跟學生說你的生日這樣算一定也為9,如果不是9,我就倒著走。一時之間學生的學習氣氛高漲,都趕緊去嘗試,但試了之后,結果真的如此。這時我說看樣大家都能成為科學家,但是科學家不是靠出生日期的,關鍵還在于多學習、多探索,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由此在練習了多位數加減法的同時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感受到了數學的神奇。
二、趣味字母,在應用中體驗數學的趣味性
數學不僅僅是算術,由數到式是一個飛躍,也是代數的精髓。數學中用的字母很多,但不是隨意的,相當于多有特指。如π指的只是圓周率,這是一個定值,無可替代。其它的可能就會不一樣了,像公式中的a、b,在符合條件的前提下可以表示任意數,可我用你也行不用你也罷,我用c、d一樣可以表示出它們之間的數量關系。但是由于習慣使然,有一些也是不可更改的,如h一般表示高,s、v、t一般表示路程、速度、時間,S表示面積,C表示周長等等。在教學時我們要充分運用好字母的特指性和通用性,實現學生由具體數到字母的跨越,這是我們教學的思考,也是為學生下一步的學習做好準備。
如在四年級下冊《認識方程》的教學時,一開始有好多學生根本不知道數與字母的聯系,這時我利用多媒體和學生一起溫習了一下幼兒園時都會唱的兒歌“數蛤蟆”:一只蛤蟆一張嘴,兩個眼睛四條腿;兩只蛤蟆兩張嘴,四個眼睛八條腿……,這時我提問當有n只蛤蟆時有幾張嘴,幾個眼睛幾條腿?這時學生由規律很簡單的就可以得出結果,由此實現了由數到用字母表示數的飛躍,為學習方程奠定了基礎。在此教學中,學生能感受到用字母表示數的強大功能,并由此回扣原來學過的運算律,更加深了對字母表示數的認識。但它最神奇也是最實用的還是在方程中,通過設未知數x或y并根據題目中的等量關系列出等式構建成方程,比我們原來用算式來解應用題要簡單的多。由此可見趣味數學重在應用,會應用并為我所用才是學習知識的最終目的。
三、趣味1+1,在應用中實現數與形的結合
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構成了我們基礎教學階段數學的基本框架。數學的趣味性不只體現在某一塊,更多的體現在它們之間的結合上。如數形結合是我們數學的一種重要思想,也是解決問題的一種重要方法,讓學生體驗由數到形或由形到數是我們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的有效方法。在教學時,我們要通過具體的事例,讓學生感受到數形結合思想及其它數學思想的重要作用,讓思想指導我們的具體學習,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啟發,受到教育,形成思想。
如在學習分配律時,我讓學生制作了兩個長方形,一個的邊長為a、b,另一個的邊長為a、c,我問,它們的面積和是什么?一部分學生的列式是ab+ac,說明的理由是兩個長方形分別的面積加在一起;還有一部分學生的列式是a(b+c),說明的理由是可以把它們合成一個大的長方形,在學生說明列式理由的前提下,我問學生這兩種列法都對嗎?學生一想是都可以呀,由此我寫出了等式a(b+c)=ac+bc,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分配律。并且再讓學生利用具體的數來驗證,通過驗證更加證實了式子的正確性。用圖形來解決數或用數來解決圖形問題是我們常見的問題,只有實現了兩者之間的互通,才能達到知識的融合,也就實現了數與形的有機結合。
趣味數學重在培養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感覺到數學的有趣才能讓學生更主動積極的投入到數學的學習中來,也才能實現我們教學的效果。趣從何來,可以是數學小故事,可以是由生活實例改編成的問題,也可以是學生自己的所感所想。趣中生理,樂在其中,只有讓學生徜徉在學習的樂趣中,才能使學生有再發現、再探索的追求。
【參考文獻】
[1]孫海東.趣味數學 樂在其中[J].發展,2011(05)
[2]石俊雅.趣味數學課堂[J].中學生導報(教學研究),2013(15)
(作者單位: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九牧中心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