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廉水,楊浩昌,劉 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中國制造業發展研究院,江蘇 南京 210044)
制造業是我國經濟增長和經濟轉型的基礎,也是我國生產力水平的集中體現,同時又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依托[1]。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制造業綜合發展能力大幅提高,但是東、中、西部三大區域制造業梯度格局明顯,區域制造業綜合發展能力之間的差異已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這就要求建立一套完善的評價指標體系來對我國東、中、西部三大區域制造業綜合發展能力進行綜合評價與比較研究。對我國區域制造業發展能力的綜合評價研究,一方面有利于清楚地認識我國東、中、西部各區域制造業綜合發展能力的大小,總結相關發展經驗,明確各區域制造業的發展目標,為提升我國制造業區域綜合發展能力奠定基礎;另一方面有利于綜合發展能力欠缺的區域制定相對適應的發展策略,加快發展,提高自身的制造業綜合發展能力;再者有利于統籌兼顧,促進區域制造業的長遠發展,推動我國區域制造業綜合發展能力整體提高,進而提升我國區域制造業綜合競爭力。
學者們從制造業發展態勢[2]、發展水平[3-4]、創新能力[5-6]、競爭力[7-10]、可持續發展能力[11]等角度對我國區域制造業進行研究,取得了較為豐碩的研究成果。但是,上述研究多從單一層面對我國區域制造業進行研究,對縱向和橫向雙層面的研究涉及較少。為對我國區域制造業綜合發展狀況進行科學、全面的綜合研究,本文基于制造業“新型化”視角[12],從經濟創造能力、科技創新能力、環境資源保護能力等3個方面構建區域制造業綜合發展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根據制造業“新型化”的內涵,按照評價指標的簡明性、建立評價指標體系的原則以及數據的可得性,從經濟創造能力、科技創新能力、資源環境保護能力等3個方面構建了包含18個子指標的區域制造業綜合發展能力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

表1 區域制造業綜合發展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由于單一賦權法在確定評價指標權重中可能存在的偏差和評價指標信息的灰色特性,而基于FAHP-熵權組合賦權的灰色關聯投影法綜合評價模型既發揮了灰色關聯投影法不需要大樣本統計數據,對評價指標數據沒有太苛刻要求的優勢,又利用了FAHP-熵權組合賦權兼顧主觀偏好和客觀信息的優勢,這使得我國區域制造業綜合發展能力綜合評價研究結果更加科學、準確,因此本文采用基于FAHP-熵權組合賦權的灰色關聯投影法綜合評價模型,對2003-2011年我國區域制造業綜合發展能力進行縱向和橫向雙層面的綜合評價研究。
確定某一評價指標權重時,一般需從主觀權重和客觀權重兩個方面進行考慮。主觀權重是根據經驗、知識等來考慮評價指標的相對重要性,反映的是主觀行為。客觀權重是根據評價指標所傳遞的信息量來確定指標的相對重要性,反映的是客觀行為。本文采用模糊層次分析法(FAHP)確定評價指標的主觀權重,采用熵權法確定評價指標的客觀權重。
1.主觀權重的確定
模糊層次分析法(FAHP)將模糊數學的思想和方法引入到層次分析法中,能夠有效解決比較判斷矩陣一致性與人類思維一致性有顯著差異等問題,是一種確定評價指標主觀權重的重要方法[13]。本文采用模糊層次分析法(FAHP)中的模糊互補判斷矩陣排序方法計算各評價指標的主觀權重。其運算原理詳見李柏年的研究[13],此處不贅述。
2.客觀權重的確定
熵權法是根據評價指標所提供的客觀信息量來進行賦權的,它是一種客觀的賦權方法。若一個評價指標提供的客觀信息量越大,則信息熵越小,這表明該評價指標指標值之間的差異越大,該評價指標對決策的重要性程度越大,則賦予該評價指標的權重也就越大;反之,賦予該評價指標的權重就越小。
借鑒章穗等的研究[14],設某評價系統有m個評價對象,n個評價指標,屬性值 xij(i=1,2,…,m;j=1,2,…,n)表示第i個評價對象的第j個評價指標的值。其運算步驟如下:
(1)建立評價矩陣
(2)評價矩陣標準化

(3)評價矩陣歸一化

(4)計算各評價指標的熵值

(5)確定各評價指標的權重

3.組合權重的確定
本文采用一種兼顧主觀偏好和客觀信息的綜合權重賦值法來計算各評價指標的組合權重,具體運算原理參見陶菊春和吳建民的研究[15]。

其中

灰色關聯投影法將矢量投影原理引入到傳統的灰色關聯分析中,它不僅考察了比較序列與參考序列幾何關系和曲線幾何形狀的相似程度,而且也考察了兩者之間方向的一致性,全面而準確地反映了比較序列與參考序列的接近程度,有效地避免了傳統的灰色關聯分析法存在的弊端[16]。本文采用灰色關聯投影法對各研究對象進行綜合評價研究,根據各評價對象的灰色關聯投影值大小來進行分析比較。灰色關聯投影值越大,說明該評價對象與最優的評價對象越接近,則該評價對象相對于其他的評價對象就越優;反之,說明該評價對象相對于其他的評價對象越差。其運算有以下幾個步驟:
(1)建立評價矩陣
設評價系統有m個評價對象,n個評價指標,指標值 yij(i=1,2,…,m;j=1,2,…,n)表示評價對象Ui對評價指標Vj的值,從中找出最優的評價對象U0的指標值y0j。

則可建立評價矩陣 Y=(Yij)(m+1)×n(i=0,1,2,…,m;j=1,2,…,n)
(2)初值化處理

(3)構造灰色關聯度判斷矩陣
對初值化矩陣Y',利用呂鋒提供的方法[17]計算分辨系數 ξ,同時計算 y'ij(i=1,2,…,m)與 y'0j(這里 y'0j=1,j=1,2,…,n)的灰色關聯度 rij,構造出灰色關聯度判斷矩陣R=(rij)(m+1)×n,其中

(4)計算灰色關聯投影權值
其中:

(5)綜合評價
根據灰色關聯投影值的大小,對各評價對象進行綜合評價。其中第i個評價對象的灰色關聯投影值為:

基于FAHP-熵權組合賦權的灰色關聯投影法綜合評價模型,我們對2003-2011年我國東、中、西部三大區域制造業綜合發展能力進行縱向和橫向綜合評價。東部地區包括遼寧、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海南、上海等11個省、市;中部地區包括黑龍江、吉林、山西、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安徽等8個省;西部地區包括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四川、重慶、云南、貴州、西藏、廣西、內蒙古等12個省、市、自治區。經濟創造能力指標的統計口徑為制造業全行業,科技創新能力指標的統計口徑為“大中型制造業企業”,資源環境保護能力指標的統計口徑為制造業全行業。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4-2012年),《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04-2012年),《中國環境統計年鑒》(2004-2012年),各省市的統計年鑒(2004-2012年),《中國制造業發展研究報告》(2004-2012年)。
1.主觀權重的確定
我們邀請3位專家分別對各評價指標做兩兩比較判斷,然后依據各專家給出的模糊互補判斷矩陣分別計算出權重向量,最后綜合3位專家的意見,取,計算出各評價指標最終的主觀權重W(1),結果見表2。

表2 各專家給出的權重及計算的主觀權重
2.客觀權重的確定
東、中、西部三大區域制造業綜合發展能力的各項評價指標是一致的,所以它們的主觀權重是一致的。但是東、中、西部三大區域制造業綜合發展能力的各項評價指標提供的客觀信息量是不同的,因此它們的客觀權重也就不同。下面根據熵權法的基本運算步驟分別計算出東、中、西部制造業各評價指標的客觀權重,結果見表3。

表3 東、中、西部制造業各評價指標的客觀權重
3.組合權重的確定
考慮到客觀行為的準確性,主觀行為可能具有一定的隨意性,所以我們取偏好系數α=0.4,根據式(5)計算各評價指標的組合權重,結果見表4。

表4 東、中、西部制造業各評價指標的組合權重
4.綜合評價研究
(1)東部制造業綜合發展能力縱向綜合評價
根據灰色關聯投影法的基本運算步驟,利用呂鋒提供的方法[17]計算出分辨系數ξ1=0.7,在此基礎上,計算出2003-2011年東部制造業綜合發展能力的灰色關聯投影值,結果見圖1。
(2)中部制造業綜合發展能力縱向綜合評價
根據灰色關聯投影法的基本運算步驟,利用呂鋒提供的方法[17]計算出分辨系數ξ2=0.8,在此基礎上,計算出2003-2011年中部制造業綜合發展能力的灰色關聯投影值,結果見圖2。
(3)西部制造業綜合發展能力縱向綜合評價
根據灰色關聯投影法的基本運算步驟,利用呂鋒提供的方法[17]計算出分辨系數ξ3=0.7,在此基礎上,計算出2003-2011年西部制造業綜合發展能力的灰色關聯投影值,結果見圖3。
為了清楚地認識我國東、中、西部區域制造業綜合發展能力之間的差異,我們運用基于FAHP-熵權組合賦權的灰色關聯投影法綜合評價模型,對2003-2011年我國東、中、西部三大區域制造業綜合發展能力進行橫向綜合評價,結果見圖4。

圖1 2003-2011年東部制造業綜合發展能力縱向綜合評價

圖2 2003-2011年中部制造業綜合發展能力縱向綜合評價

圖3 2003-2011年西部制造業綜合發展能力縱向綜合評價

圖4 2003-2011年東、中、西部三大區域制造業綜合發展能力橫向綜合評價
通過對縱向綜合評價結果和橫向綜合評價結果進行比較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1)由圖1、圖2、圖3可以看出,雖然2003-2011年我國東、中、西部三大區域制造業綜合發展能力的灰色關聯投影值體現了一定的波動性,但是總體呈上升的發展趨勢。這說明2003-2011年我國區域制造業綜合發展能力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自2003年以來,我國區域制造業整體競爭力逐漸增強。
(2)根據圖1、圖2、圖3的曲線變化情況,可以把樣本期間我國區域制造業發展劃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2003-2006年,東、中、西部三大區域制造業綜合發展能力上漲趨勢緩慢,甚至呈現略微下降。這可能是2002年我國加入WTO,進口關稅下調,貿易壁壘逐漸減少,使得外國企業大批涌入,給我國制造業造成了一定的沖擊。我國制造業由于技術含量低,在與國外企業競爭中處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導致了這一階段的產品銷售率和技術引進經費呈現略微的下降,從而使得這一階段東、中、西部三大區域制造業的綜合發展能力上漲趨勢變緩。
第二個階段是2006-2011年,與前一階段相比,東、中、西部三大區域制造業綜合發展能力顯著提高。這主要反映在制造業經濟創造能力、科技創新能力和資源環境保護能力等3個方面。2006-2011年,東、中、西部三大區域制造業總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企業利潤總額、新產品開發項目數、專利擁有數、新產品產值、三廢綜合利用產品產值的增長幅度明顯提高。由表4也可以看出,無論是東部地區,還是中、西部地區,制造業企業利潤總額和專利擁有數的組合權重在所有評價指標中都排列在前三位,2006-2011年東、中、西部地區制造業的經濟創造能力和科技創新能力得到明顯增強。此外,由資源環境保護能力相關數據可知,2006-2011年,我國東、中、西部地區制造業的資源環境保護能力也大幅提升。這與我國各級政府制定、實施有效的資源環境保護政策,調整制造業能源消費結構,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密切相關①200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提出,“十一五”期間,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等目標。。
(3)由圖4可以看出,我國東、中、西部三大區域制造業發展很不均衡,地區差異顯著。雖然東、中、西部三大區域制造業綜合發展能力總體呈上升的發展趨勢,但是東、中、西部三大區域制造業之間的綜合發展能力卻呈現梯度遞減態勢,中西部地區制造業綜合發展能力遠遠低于東部地區制造業綜合發展能力。制造業發展水平地區差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資本、人力資本、技術水平、產業基礎、制度政策、區位優勢等。上述原因導致我國制造業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的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等區域,而廣大中西部地區制造業發展水平較低。
本文運用基于FAHP-熵權組合賦權的灰色關聯投影法綜合評價模型,對我國區域制造業綜合發展能力進行縱向和橫向雙層面的綜合評價。結果顯示,我國區域制造業綜合發展能力總體呈上升的發展趨勢,其中2003-2006年上升趨勢較慢,2006-2011年上升幅度較快;區域制造業綜合發展能力存在明顯的區域差異,中西部地區制造業綜合發展能力明顯低于東部地區。
基于上述結論,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1)發揮地區比較優勢,實施產業錯位發展戰略。具體來說,東、中、西部各地區應根據自身的產業基礎、資源稟賦和區域特色,發揮地區比較優勢,實施合理的區域制造業發展戰略。我國東部地區具有人力資本優勢、技術優勢、資金優勢等條件,也具有較好的產業基礎和區位優勢,所以,東部地區可以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中、西部地區可以依靠資源、勞動力等優勢,發展資源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當然條件較好的中、西部地區也可以根據自身優勢,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2)制定合理的產業轉移政策,促進區域間制造業協調發展。針對我國東、中、西部制造業區域綜合發展能力相差懸殊的情況,國家產業規劃部門和政府部門應當制定各種優惠政策,引導東部地區的部分制造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同時,對中西部地區制造業實施政策傾斜,加強對中西部地區制造業的支持,提供適量的資金、技術和人才支撐,從而帶動中西部地區制造業的發展,進而縮小東、中、西部地區制造業綜合發展能力的差距,促進東、中、西部地區制造業的協調發展。
(3)統籌兼顧,全面提升制造業綜合發展能力。制造業綜合發展能力包括經濟創造能力、科技創新能力、資源環境保護能力3個方面。對于尚處于工業化發展階段的國家來說,經濟創造能力尤為重要;只有具有經濟效益才會有持續發展的動力,才能為發展科技、提高效率、增加就業、保護環境提供物質支持。科技創新能力在制造業轉型升級中的作用至關重要。只有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依賴人力資本,依靠科技創新,才能提高效率、增加效益、降低污染,才能實現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才有可能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才能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資源環境保護能力對于協調經濟活動與環境的關系,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三者之間緊密聯系,缺一不可。因此,必須統籌兼顧,依靠科技創新,提高生產效率,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環境污染,全面提升我國制造業綜合發展能力。
[1]李廉水,周彩紅,劉 軍.中國制造業發展研究報告2012[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2-3.
[2]姚 芳,周 密,孫林巖.區域制造業發展態勢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7(2):166-169.
[3]馮泰文,孫林巖,何哲.中國區域制造業發展水平的實證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07(12):93-96.
[4]王慶豐,李雄詒.中國裝備制造業區域發展水平研究[J].統計與決策,2008(9):116-118.
[5]鄒鮮紅,黃健柏.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國醫藥制造業區域技術創新能力研究[J].系統工程,2009,27(12):67-72.
[6]王章豹,郝 峰.基于因子分析和黃金分割法的我國裝備制造業區域產業創新力綜合評價研究[J].工業技術經濟,2010,29(1):2-8.
[7]李相銀,韓建安.中國裝備制造業區域競爭力比較[J].經濟縱橫,2003(8):7-12.
[8]姚 芳,孫林巖,錢彥文.區域制造業產業競爭力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7,24(2):50-54.
[9]王 玉,許俊斌,南 洋.中國各地區制造業競爭力及其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財經研究,2011,37(2):93-103.
[10]顏毓潔,吳 念.基于因子分析的西部地區裝備制造業競爭力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1):78-81.
[11]趙 麗,孫林巖,劉 杰.區域制造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評價體系構建及應用[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9,26(9):51-54.
[12]李廉水,周 勇.中國制造業“新型化”狀況的實證分析——基于我國30個地區制造業評價研究[J].管理世界,2005(6):76-81.
[13]李柏年.模糊數學及其應用[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7:130-134.
[14]章 穗,張 梅,遲國泰.基于熵權法的科學技術評價模型及其實證研究[J].管理學報,2010,7(1):34-42.
[15]陶菊春,吳建民.綜合加權評分法的綜合權重確定新探[J].系統工程理論與踐,2001(8):43-48.
[16]呂 鋒,崔曉輝.多目標決策灰色關聯投影法及其應用[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2(1):103-107.
[17]呂 鋒.灰色系統關聯度之分辨系數的研究[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1997(6):4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