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樂瑛
(青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西寧 810008)
母語與第二語言詞匯通達中音、形、義的啟動效應
祁樂瑛
(青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西寧 810008)
通過對青海師范大學使用藏漢雙語的學生進行啟動詞與目標詞的啟動試驗研究發現,當啟動詞與目標詞之間語義相關時能夠產生較大的啟動效應,學生對于目標詞為漢語詞匯的判斷比目標詞為藏語詞匯的判斷快,經常使用的詞匯的語義在理解中可以達到自動化加工水平。
詞匯通達;啟動效應;語義直通
雙語表征在認知心理學領域研究中越來越重要。目前,我國國內的雙語研究大多集中于英漢雙語,研究對象以漢語為第一語言、英語為第二語言,即母語為漢語的群體,而且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的水平不同,母語能力明顯超過第二語言的能力,屬于非平衡雙語者。對于少數民族學生來說,他們的母語是本族語,但因為生活的需要,他們會學習漢族文化,用漢語交流。在民族地區,藏族不僅要用母語進行交流,還要學習漢語言。這樣,一些藏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用藏語和漢語進行交流。
針對不同語言熟練和非熟練雙語者的研究發現,雙語記憶表征模型不一致。根據修正的層級模型,雙語者在加工第二語言時,依賴于對應的母語來獲得概念,第二語言與概念的聯系相對較弱,因而啟動或重復使用第二語言啟動效應也更大。修正的層級模型也解釋了雙語通達的強度問題,正向翻譯一般需要以概念層為中介,而反向翻譯則通過詞匯水平的聯結而實現,也就是說從第二語言到第一語言的啟動效應應該大于從第一語言到第二語言的啟動效應。
我國學者以熟練中—英雙語者為被試,采用跨語言長時重復啟動范式研究了雙語記憶表征模型,結果發現熟練雙語者第二語言可以直接通達概念表征,支持概念中介模型的觀點。還有學者以非熟練中—英雙語者為被試,采用同樣的范式考察雙語記憶表征模型,結果發現,該類被試第二語言需要借助母語的詞匯表征才能通達概念表征,這支持詞匯連接模型的觀點[1]。
抑制模型則認為抑制與語言熟練程度有密切的關系,不熟練雙語者提取第二語言時要對第一語言進行較大的抑制,這樣才能保證對第二語言的提取,而當提取第一語言時則不需要對第二語言進行很大的抑制;那么熟練雙語者無論提取哪種語言時都需要對另一語言有較大的抑制。相應的,抑制大了,當克服抑制時就更難了,需要的時間也就更多了。語碼轉換時一種語言的詞匯表征會激活該語言的“語言節點層”,而它又會自上而下地抑制另一語言的詞匯層,語言切換代價主要是由于從不適合的語言節點向目標語言詞匯表征轉換中持續抑制的結果。
語義表征的存儲問題的研究主要以英漢雙語者為研究對象,而對少數民族雙語者的研究較少。藏語與漢語二者存在顯著的差異,根據激活擴散模型的觀點,詞匯間語義相關程度的差異直接影響啟動效應的大小。郭桃梅等(2002)用跨語言啟動范式考察非熟練中—英雙語者第二語言的語義通達機制。結果發現,啟動詞為英語,目標詞為漢語時,當二者為翻譯關系時,意義相同或者相近時,有顯著的啟動效應;當二者為語義聯想關系時卻沒有啟動效應;當二者為形似關系時,得到了顯著的抑制作用;當二者為同音關系時,得到了顯著的促進作用[2]。那么當實驗刺激為藏語和漢語時,是否也能獲得類似的結果呢?
(一)研究方法
1.實驗對象
青海師范大學民族師范學院藏族學生60人,年齡19.2±1.5歲,從小學開始學習漢語。
2.實驗儀器
顯示器為17英寸的清華同方計算機。
3.實驗材料及程序
實驗采用40對藏漢詞語,其中20對為語義相關的詞語,如:啟動詞為藏語中的“太陽”,目標詞為漢語中的“月亮”。20對詞語的語義沒有相關,但是,藏語啟動詞與漢語目標詞的第一個讀音相同,如:啟動詞為藏語中的“月亮”,目標詞為漢語中的“大象”。因為藏語中的“月亮”發音的第一個音為“da”,而漢語中“大象”的第一個音也為“da”。在20對語義相關的詞語中,有10對為表示動物的詞語,另外10對為非動物的詞語,每組詞語的啟動詞都為藏語,呈現兩次,對應的兩次目標詞分別為藏語和漢語各一次。隨機出現詞語,啟動詞與目標詞的時間間隔為300毫秒,讓被試盡可能又快又準地判斷計算機屏幕上出現的漢字的意思是否為“動物”。即判斷的內容是:目標詞是否為動物。具體步驟為:

圖1 實驗基本流程圖
實驗基本程序如圖1,E-Prime軟件自動記錄實驗的反應時和錯誤率,按壓判斷錯誤及被試反應在2000毫秒后均作為錯誤處理。自動循環到下一個啟動、目標字組合。實驗前給被試安排了一個練習,共8對刺激,目標詞一部分是表示動物的,一部分不表示動物。
(二)實驗結果及分析討論
采用spssl8.0進行結果分析發現:
1.語義相關的詞語能夠產生較大的啟動效應,而當啟動詞與目標詞的語義無關,兩個詞第一個發音相同時,對啟動的干擾大

表1 不同類型啟動效應反應時(ms)比較(df=19)

表2 不同類型啟動效應正確率比較(df=19)
在藏—漢和藏—藏不同啟動類型下,語義相關的啟動效應好,在反應時上有顯著差異,在反應正確率方面語義相關的略高于語義無關的,但沒有形成顯著差異。說明語義相關時,語義間有促進作用,語義激活快。這與郭桃梅等(2002)的研究結論一致,用跨語言啟動范式研究詞匯通達機制時,啟動刺激和目標刺激為翻譯關系時有顯著的啟動效應。而當啟動詞為藏語,目標詞為漢語,兩個詞的第一個讀音相同時,在郭桃梅等(2002)的研究中稱為形似關系,并不是郭桃梅等(2002)的研究中的同音關系,郭桃梅的形似關系是這樣的,例如:英語中的“bad”與漢語的“杯”,屬于同音關系,而英語中的“sky”與漢語的“杯”不是同音關系。郭桃梅的同音關系指啟動詞翻譯后的詞與目標詞同音,英語中的“book”與漢語的“輸”,屬于同音關系,而英語中的“bear”與漢語的“輸”不是同音關系。
因此,本實驗與郭桃梅等(2002)的研究結果吻合,當啟動詞與目標詞的第一個音相同時,啟動詞對目標詞產生了顯著的抑制作用,說明啟動詞在語義自動激活中,使得對應的同音詞得以激活,當學生看到與啟動詞讀音相同的詞時,要花時間進行辨別,出現了抑制作用。說明雙語者在對第二語言進行識別時,首先是理解語義,但是在進一步交流中,語音的有干擾作用。
2.對于目標詞為漢語詞匯的判斷比目標詞為藏語詞匯的判斷快
由表1和表2看出,藏漢雙語學生對于目標詞為藏語的反應卻比目標詞為漢語的反應慢,但是從正確率上看,目標詞是藏語時的正確率略高于目標詞為漢語的正確率,但是沒有形成顯著差異。
這個原因主要是當啟動詞與目標詞的語言不相同時,對語義進行初步理解后,判斷目標詞是否為動物時,直接從字形就能做判斷,所以反應快,但是從語義的判斷上,還是母語的反應好于第二語言的反應,正確率也比較高。另外,對于目標詞是漢語的反應要明顯快于藏語的反應,而且正確率也很高,說明這組被試藏語的水平與漢語的水平都很好,因為這些學生是藏漢雙語都學習,母語為藏語,但是漢語的學習從小學開始,學習時間也很長,而且這些學生在接受的學校教育中,既學習藏語課程,也學習漢語課程,雖然母語是藏語,但是大的生活環境中漢語的使用率很高,學習、生活、媒體中都有很多漢語信息。而且對于語言的學習中,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可以聽懂和讀懂的,屬于初級階段;第二階段是產出階段,可以說出和寫出的階段,屬于更高一水平的階段[3],在這個研究中,實驗屬于第一階段,僅僅讓被試通過認詞進行判斷,所以被試的成績很好,正確率很高。
另外,判斷目標詞時,要理解語義后才能進行,可以從漢語意思直接判斷,從另一個角度分析,目標詞為漢語時,比目標詞為藏語快的原因是藏—漢的聯系比藏—藏的聯系要差一些,當二者語言都是母語時,兩個詞同時會進入分析系統,正如我們在聽別人講話時,對熟悉的母語有很高的感知能力,會自動捕捉信息,對不熟悉的語言會在信息選擇時,不自覺地抑制。對目標詞是漢語時,不得不只根據漢語詞進行判斷,不用對啟動詞分析了。另一個與郭桃梅等(2002)的研究不同的地方是:本研究使用的啟動詞是母語而不是第二語言。
實驗中要求判斷目標詞是否是動物,判斷的前提是對詞義要理解,結果發現,被試的藏漢雙語的詞匯通達水平比較高,熟練雙語者第二語言可以直接通達概念表征,與概念中介模型的觀點一致[4]。因此在雙語的學習中,語義的理解很重要,當有一定的語言學習環境時,經常使用的詞匯是容易掌握的,而且語義在理解中可以達到自動化加工水平,兩種語言的轉換快。
[1]陳寶國,彭聃齡.詞義通達的三種理論模型及研究簡介[J].心理學探新,2000,20(1):42-46.
[2]郭桃梅,彭聃齡.非熟練中-英雙語者的第二語言的語義通達機制[J].心理學報,2002,35(1):23-28.
[3]孫曉明.留學生產出性詞匯的發展模式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9,20(4):121-124.
[4]陳寶國,彭聃齡.漢字識別中形音義激活時間進程的研究(I)[J].心理學報,2001,33(1):1-6.
The priming effect of the native language and the second language lexical access in pronunciation, shape and meaning
Qi Le-ying
(Education College of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 Xining Qinghai, 810008, China)
Through the research priming effect of priming words and target words on the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using Tibetan and Chinese bilingual .We find that the students can produce larger priming effect of semantic correlation between priming words and target words. When the target word is Chinese vocabulary, the judgment is quickly than the target word is Tibetan vocabulary. The vocabulary frequently used is easy to judge.
lexical access; priming effect; semantic through
H03
A
1000-9795(2014)04-0304-02
[責任編輯:劉麗杰]
2014-02-09
祁樂瑛(1971-),女,青海西寧人,教授,從事基礎心理學研究。
青海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雙語教學中藏漢雙語詞匯通達的研究”(1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