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平++李國強
[摘要]農民專業合作社已成為發展農業農村經濟的一支重要力量。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領跑者,更成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一股新動力。在發展的同時存在相應的問題,所以研究它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農民專業合作社;問題;對策
《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頒布實施以來,在河北省委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下,各級各部門大力引導和扶持各類市場主體,圍繞發展優勢特色農業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全省農民專業合作社得到迅猛發展,已成為發展農業農村經濟的一支重要力量。截至2013年,全省依法注冊的農民合作社數量達到3.5萬家以上。
一、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特點
1、農民專業合作社首先是一個經濟組織,著重解決的是農業組織化程度不高和農民進入市場難、競爭力弱的問題;其次農民專業合作社是以成員臬我服務為目的而成立的,參加合作社的成員都希望借助聯合起來的力量,以合作互助提高規模效益,解決單個人在生產經營中不能解決的問題。這種互助性的特點決定了合作社是以其成員為主要服務對象,并以服務成員為宗旨,是致力于完成一家一戶辦不了、辦不好、辦了不合算的事。
2、農民專業合作社是以農民為主體的專業性經濟組織。從定義上我們可以看出,它是同類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或者同類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聯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經濟組織。所以它經營服務的內容具有很強的專業性。
3、農民專業合作社是自愿聯合和民主管理的經濟組織。法律第三條規定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應當遵循的“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和“成員地位平等,實行民主管理”的原則充分體現了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在成員自愿聯合、民主管理的基礎上形成的,任何單位和個人都不得違背農民意愿,強迫他們成立或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社。
二、以衡水市為例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狀況及其存在的問題分析
1、衡水市農民合作社整體發展狀況
截止到2011年7月份,衡水市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已達到3279家。從小到大,從弱到強,蓬勃發展起來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領跑者,更成為促進衡水農村經濟發展的一股新動力。
主要成效:
(1)農民組織化程度進一步提高。農民專業合作社不斷完善和發展,正成為解決農民單家獨戶分散簡單的小生產與社會化大市場對接的有效途徑和搭建農民專業合作社與龍頭企業、經紀人協會合作的平臺,從而把分散的農戶小生產組織起來,統一購進原料,統一對外銷售,減少了中間環節,實現了勞動力、土地、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農民在生產、交易過程中的“弱勢”地位,較好解決了過去分散經營的小農生產與大市場對接的問。
(2)農業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隨著養殖業、加工業和蔬菜、瓜果、苗木、花卉種植等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建立與發展,加快了農村優質、特色農業發展的進程,涌現出了一批“一鄉一業”和“一村一品”特色產業鄉村。比如深州市水果種植、冀州市辣椒種植等,素有中國蜜桃之鄉、中國辣椒之鄉等稱號。
(3)大型龍頭企業紛至沓來。農民專業合作社依托特色產業發展基地,實現了規模化生產,吸引了大型龍頭企業入駐我市。比如蒙牛、魯花、匯源、雨潤、新西蘭恒天然等國內外大企業紛紛在我市投資建廠。
(4)土地流轉規模擴大。農民專業合作社把農民的土地通過租賃、承包、入股等形式集中經營,盤活了土地,促進了土地資源利用的最大化。
(5)食品安全從源頭上有了保障。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制定、實施統一的生產技術標準,組織廣大社員進行標準化生產,有效提高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市場競爭力。從源頭上有效遏制了視頻不安全因素的產生。
2、存在的問題
(1)大多數農民專業合作社存在規模小,服務內容單一,主要限于技術、信息和市場銷售服務,合作比較松散,而真正的利益緊密型的合作組織不多,缺少穩定性,難以抗拒較大的自然和市場風險。
(2)農民自身的問題 一是農民參與積極性不高。在長期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條件下形成了封閉、守舊、安于現狀的小農意識,合作社所需要的合作意識與農民的小農意識存在沖突,造成農民參與合作經濟組織的積極性不高。二是農民文化素質與管理經驗缺乏。中國農民文化素質不高,大多未接受過高中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未接觸過現代企業管理理論,有合作經濟管理經驗的人更少。因此,缺乏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是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中存在的的重要問題之一。
(3)品牌意識有待加強。
我市申請注冊商標、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的合作社數量不是很多。合作社品牌意識不強,造成合作社產品市場競爭力受限。
(4)相關政策落實不到位
《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頒布實施這幾年的時間里,相關部門的政策支持力度有待于進一步加大。農民專業合作社在辦理用地、環評等手續方面相當繁瑣:涉農金融部門對合作社的貸款額度低。中央和省有關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稅收和用電政策得不到落實。
三、進一步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對策及建議
針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應從以下幾方面下功夫:
1.要從思想上高度重視,盡快把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列入當前農村工作的重點。絕大多數農民專業合作社正日益顯現降低生產成本和市場風險、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績效。因此,各級黨委和政府應提高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認識,要把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破解“三農”難題,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有效途徑和重要措施,作為深化農村改革、推進農業轉型升級的戰略舉措來抓,盡快把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列入當前農村工作的重點。要改進管理方式,改善服務態度,幫助解決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全力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
2.發揮政府優勢,加強指導和服務。一方面要指導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運作。開展示范社建設行動,樹立一批可學可比的樣板,讓示范社領著農民干。通過典型示范帶動,增強農民的合作經營意識。另一方面要發揮政府優勢,在技術指導、營銷服務和法律咨詢等方面加強指導和服務。組織農技指導員隊伍與農民專業合作社對接,為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所需的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及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防治等技術,緊緊依托當地的優勢產業和優勢產品,調整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生產方式和經營思路,不斷擴大生產規模和經營范圍,帶動和輻射更多的農戶增收。還可以利用互聯網上的農民信箱等,幫助農民收集市場信息,尋找交易客戶,定期發布主要農林產品、畜產品、水產品的市場行情,打造信息服務平臺,開拓產品市場。同時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參加省、市名特優農產品展示展銷會,打響農民專業合作社產品品牌。endprint
3.以優惠政策促發展
政府應制定并落實相關惠農政策,積極穩步地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一是加大財政支持。各級財政應在支農資金或農業專項資金中,為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建立及購買農機設備、技術、信息、質量認證等方面提供支持或財政補貼,并在政策上鼓勵社會資金投入農民專業合作社。二是加大信貸扶持力度。盡可能地利用政策性信貸等信貸手段解決合作經濟組織資金不足的問題,金融和信貸機構應積極為守信的合作經濟組織提供信貸支持。三是提供稅費優惠。在一定范圍內減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稅負,并對用電、用水、用地等方面的各項費用進行適當減免。
4..健全組織機制,規范內部運作。
一是規范合作社的章程和制度。要求各合作社按照農業部《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章程》,結合自身實際制定規范的合作社章程,建立健全合作社崗位職責、生產管理、收購營銷、財務會計、檔案管理等運作制度。二是規范財務管理。加強合作社財務管理,獨立建帳,規范會計核算,定期向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報送財務和會計報表,定期向社員公布財務狀況,接受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的審計和監督。三是規范專業合作社運行制度。按照章程建立并嚴格執行議事、經營管理、財務管理、資產管理、收益分配、公開、獎懲等制度。
5..抓好教育培訓工作,為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準備人才。
重點是抓好三個方面的人員的教育培訓。一是分管農業的各級領導;二是主管農民專業合作社日常事務的部門工作人員;三是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帶頭人。教育培訓的方式主要是“走出去、引進來”。走出去就是組織有關人員到外地乃至外國學習別人的成功經驗,請進來就是把有關專家請進來“授業傳道”。在“走出去,請進來”的基礎上,組織有關人員認真實踐,積累符合市情的經驗,創辦適合市情的發展模式,為加快發展準備干部,準備人才。
6.增強服務功能,實施品牌戰略
對于具有一定基礎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注重拉長產業鏈條,在延伸合作領域的基礎上拓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服務功能,使農民專業合作社更具生命力。工商部門要及時指導合作社結合本地農業資源特點和優勢,對有知名度的農產品及時申請商標注冊。相關部門要共同搭建“品牌興農”平臺, 強化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品牌意識,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注冊商標,申請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認證,從而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市場競爭力。因勢利導,加大農產品品牌創建力度。要引導、發展、拓寬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領域,引導、鼓勵多主體、多層次、多類型興辦合作社。結合當地豐富的農副產品,比如果品種植、加工、銷售,蔬菜種植、銷售等,結合當地實際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實施品牌戰略,打造知名農業品牌,促進農村經濟的產業化經營。充分利用區位資源優勢,實現規模效應,不斷提高產業組織化的程度,有效增強合作社的服務能力及對市場與自然風險的抵御能力,使農民專業合作社真正成為農民增產增收的組織機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