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利兵
摘要:隨著基礎教育美術課程的重大改革以及當前美術教育應對擴招與就業的壓力,高專美術教育面臨許多亟須解決的問題:如培養目標不明確;畢業生不能適應社會需求;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偏重繪畫技法訓練;教學體系、評價方式等仿效美術院校,這些都束縛了高專美術教育的發展.應增設實踐性強、基礎教育和社會急需的裝飾畫、雕塑、電腦美術設計、手工制作等為必修課,重視實踐性教學環節,使之更適合基礎教育和社會對美術人才的需要。
關鍵詞:當下;高專;美術教育教學;改革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高專美術教育改革勢在必行,培養適應性強、知識面廣、綜合素質好、一專多能的中小學校美術教師和社會美術人才,已成為高專美術教育在現代社會發展中的內在需求。高專美術教育需要逐步模糊專業界限,不斷拓寬知識廣度,才能培養出合格的應基礎教育的美術人才和市場需要的技能實踐性人才,才能使其走上健康發展的軌道。作為高校美術教育工作者,我們所培養的學生能否符合人才市場的需求,能否適應社會的發展,跟上時代的步伐和世界的潮流,修正培養目標,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充實教學內容等一系列重要舉措,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能夠適應新時代發展需要的美術復合型人才。
在高專美術教育中,特別要注意學生教學實踐能力和技術技能的訓練,不僅僅要讓學生掌握理論知識,更應注重他們的應用能力,相應的手繪工夫,軟件技能等綜合應用能力。高專的美術教育應放入社會,強化實踐環節,增強動手能力,使學生進入社會后能快速適應,更具有競爭實力。
1明確培養目標、以“師范性”和“實用性”一體為特色
高專美術教育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專業美術教育,它的特殊性集中反映在其特定的培養目標上。它培養的是掌握一定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的小學校美術教師以及社會上急需的美術類實用人才,而不是畫家和藝術家,這是高專美術教育在培養目標上必須認真把握的定位。美術教育可以說它是一個古老的命題,它不僅成為傳播社會知識、表現內心情感、滿足審美需求的重要途徑,而且要為一定的社會經濟發展服務。我們知道美術學院培養的是畫家、美術家和設計家;而高專美術教育有其自身的特點,它的培養目標是由這類學校的性質決定的。高專美術教育應以培養出“師范性”和“實用性”(職業性)為一體的復合型人才為目標。簡單地說,畢業后既可以當中小美術教師,也可以當美術類的實用人才。
對于即將成為美術教師的師范專科生來說,了解目前我國基礎美術教育狀況和社會對美術人才的需求是十分必要的。然而,他們的了解程度卻是令人擔憂的。究其根本,是高專美術教育的培養目標不夠明確所致。理論上講,人人都知道高專美術教育是專門為基礎教育和小學校培養美術師資的,而事實上,高專美術教育的課程結構、教學方式、評價標準卻又無不效仿美術院校。導致學生從觀念上出現誤區,只注重美術技法的訓練,忽略從事教學實踐和美術社會實踐的能力。因此,改變以專業技能培養為主的培養模式,凸現課程體系的師范特色和實用性,明確專業定位,是高專美術教育改革的關鍵。在某種意義上說,師范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其基礎知識的寬厚與否、視野的開闊與否以及創新思維的體現與否,較大程度上是取決于學生對各類知識領域的了解程度和學科整體化的意識。教師是教學工作的具體實施者,他們的素質高低直接影響到教學成敗。因而教師不僅要有專業素質,還應具備廣博的知識面,能從理論與實踐上通曉師范美術各門課程。要實現這一社會期望,要求今天的教師首先成為廣博學識的擁有者,而不僅是一名畫家。
前幾年,由于提倡素質教育和缺乏中小學美術教師的客觀現狀,導致我國教育界出現了師范熱,美術教育也出現了“一哄而上”的局面。全國的師院、師專所增加的美術教育專業可謂雨后春筍。不可否認,這也確實培養了一大批美術教師,然而近幾年,各師專都出現了就業難的問題。難點在于:(1)本科師范畢業生的不斷增多,致使美術教師隊伍趨于飽和狀態。(2)專科師范美術畢業生又不愿意到農村學校和貧困地區去當教師,所以出現就業難的現狀。這就迫使高專的美術教育要轉變教育觀念,修正培養目標,進行教育教學的“轉軌”。
美術是人類文化和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社會文化發展的文明的象征。在當代社會,人們生活的衣、食、住、行、用等各個領域,凡是人們視覺所能觸及的人造物都是有美術痕跡。因此,社會不僅需要科技人員,也需要城市規劃、建筑、環境、園林等設計師;服裝、家具、日用品設計等美術門類在我們生活中占很大的領域,需要大量的美術專門性人才。所以,高專的美術教育應該根據社會市場需求,靈活的轉變教育觀念;要以“立足師范,面向社會,突出多能”為指導思想,以社會需求為依據,確立以培養出集“師范性”和“實用性(職業性)”為一體的復合型人才為培養目標。
2高專美術教學改革的核心是課程改革
高專傳統美術教學課程設置單一而狹窄,缺乏相應實踐課程,職業技能性課程不能很好地使學生應用于實踐。忽視學生教育教學能力的培養以及從事社會美術實踐活動的能力,課程設置使學生無法得到全面的學習教育和實踐鍛煉,他們僅對素描、油畫、中國畫學習情有獨鐘,而對兒童畫、版畫、雕塑、手工制作、工藝設計、電腦美術、美化環境、文藝宣傳等領域少有興趣,乃至成為盲區。這導致了畢業生雖具有較高的專業素質和才能,但缺乏師范教育必備的素養和社會美術實踐意識。
高專美術專業課程設置應與基礎美術教育和社會需求相適應,構建新型的課程體系和培養計劃。依據這一思路,在具體指導課程體系改革和教學內容時,應重點進行課程結構的調整,整合優化課程資源,突出模塊化、應用性和個性化的特點。新的課程模塊應分為三大類:必修課程模塊(包括公共必修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職業技能課程)、選修課程模塊(包括專業選修課程和公共選修課)和實踐課程模塊,調整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比例,擴充應用課程、實踐課程、選修課程的比例,增加小型化、研究性、專題性課程,增強學生學習的選擇性。
高專美術教育必須及時調整現有的不合理的課程結構,擴大課程設置范圍,鼓勵學生跨學科、跨專業選修,改變學生單向思維方式,更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我完善的能力。我們在努力拓寬學生的就業渠道的同時,應積極地面向基礎教育、面向社會需求,構建與之相對應的課程結構,增設相關實踐性、應用性強的課程,培養學生多方面的專業技能,提高他們的就業能力。
3以人為本,拓展教學內容
在以往的高專美術教育教學中,藝術實踐和技法課程比重過大,專業基礎理論課比重不足,從而導致美術教育的畢業生不能適應社會需求。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中小學的美術教學也進行了改革,那么培養中小學教師的院校的教學內容也應進行相應的調整。應該在滿足社會需求的同時,也要滿足于學生個人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