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兵
摘 要:新課程對初中數學教學結構的定位是以教師、學生、教學目的和教學方法為基本要素的多維結構,因此強調我們的教學要全面,尊重學生主體,加強教師的教學指導,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推進教學效率的提高。
關鍵詞:新課程;初中數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2.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7-126-01
新課程改革對當前的初中數學教學方法、教學模式、評價方式等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面對數學新課程改革,我們數學教師應盡快轉變傳統教學理念,努力創新自己的教法,確立適應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只有這樣才能夠走進一個全新的角色,來演繹一段全新的課程。新課程對初中數學教學結構的定位是以教師、學生、教學目的和教學方法為基本要素的多維結構,因此強調我們的教學要全面,尊重學生主體,加強教師的教學指導,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推進教學效率的提高。筆者在多年的初中數學教學實踐中對新課程背景下的數學教學感悟頗深,就新課程理念下的初中數學進行了如下思考和探析,以期與同行共勉。
一、新課改后對數學教學的新認識
新課程改革后,大力倡導以“學生為本,構建自主、開放、探究的學習方式”,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樹立學生是教學主體的思想,教學的參與者是教師和學生,其中學生應為主角。在對話的過程中,師生不僅是平等的,而且應凸現學生主體的地位。在課堂中,教師首先是參與者,與學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課堂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場所,學生應暢所欲言,自主互動,讓學生充分地說出他們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問題讓他們去提,問題讓他們去議,答案讓他們去辯,結論讓他們去得。只有這樣,學生才會享受到學習的樂趣,獲得成功的喜悅。這才是新課程下充滿生命活力的新課堂。今后的數學教師,不應是“授之與魚”,終年辛勞而收效甚微的塾師,而應是“授之與漁”,
二、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情景導入
隨著新課程的不斷推進,情境教學越來越多地被運用到數學教學中去,為新課程課堂教學增添了一道亮點,情景教學主要是以生動形象的情景激起學生學習情緒為手段的一種教學方法,通過設置情景,將知識放在真實、生動的情景中。數學最早起源于生產實際和日常生活,生活中的實例比較具體生動,可以利用生活實例去分析揭示事物的規律,其中也探索知識的重要方法。數學教學應該從學生熟知的感興趣的生活場景和事物出發,讓學生字身邊的事物中熟悉和理解數學,感受數學的趣味。領略數學的魅力。例如教學中的“不共線三點確定一個平面”的知識點,可以從身邊的建筑、桌椅等的基本構造了解起,讓學生觀察幾條腿的桌子比較穩,自行車的車梯等從生活中的實例總結出課本的知識,使學生深有體會。從實踐入手,尋找公式定理的突破口,憑日常生活進行設問,創設情境,達到喚起學生的激情,讓學生感受學習的樂趣。
三、加強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
在新課程標準下,數學教學過程的核心要素是加強師生相互溝通和交流,倡導教學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營造同學之間合作學習的良好氛圍,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創造有利的條件。教學要依照教學目標組織學生充分討論,并以積極的心態互相評價、相互反饋、互相激勵,發揮集體智慧,開展合作學習;強調教師與學生的真誠交流,不能與學生交心的老師將不再是最好的老師,真誠交流意味著教師對學生的殷切的期望和由衷的贊美。我們應該在數學教學過程的始終都要對學生寄予一種熱烈的期望。并且要讓學生時時感受到這種期望。要善于發現并培養學生的特長,對學生已經取得或正在取得的進步和成績給予及時、充分的肯定評價,從而激發學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進取心。
四、注重數學教學生活化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數學教學,要緊緊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要“以學生有所體驗的和容易理解的現實問題為素材”,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與動機,只有他們感興趣才能共同交流,交流可以幫助學生把直覺的觀念與抽象的數學語言符號之間建立起聯系,把實物的、圖畫的、口頭的以及心里描繪的數學概念聯系起來,發展和深化學生對數學的理解,拓寬和豐富學生的思維能力、數學知識,體會數學的優越性。例如,我們在教學概念時,就可以把學生引導到一個需要使用這個概念的背景境界中去。在他明顯地感到需要這個概念時,再來總結出這一概念。這樣做了以后,這個概念就會在學生心中留下突出而又很切實的印象。以后一遇到類似情況,他會立即想到運用這一概念的。所以,聯系生活學數學的本質就是,先產生對數學“用”的需求,然后再學數學,“用”數學。
五、注重評價多樣化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應建立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數學教學評價具有多重性。其一,在不同的教學環節有不同的評價目的,例如上新課前的評價和新課結束后的評價目的就截然不同。其二,對程度不同的學生體現不同的評價標準,做到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其三,評價方式與手段靈活多樣,體現多途徑、多方位、多形式。另外,要充分發揮評價的導學作用,以學生自評為主,培養自我評價和調節學習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以鼓勵評價為主,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
參考文獻:
[1] 陳興群.新課程下數學教師的新觀念[J]時代青年教育2012(03)
[2] 陸錦春.談初中數學新課的導入[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0(12).
[3] 劉海亮.初中數學教師如何應對新課程改革[J].中華少年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