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士勝
摘 要:當代中學生,由于受到錯綜復雜網絡環境的影響和鋪天蓋地影視作品的沖擊,許多中學生在審美取向上迷失了方向,一味追求“奇”、“怪”、“畸”和“潮”之美,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健康成長。為了矯正他們的審美意識,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對于廣大語文教師來說責無旁貸。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好課堂教學的主陣地,通過對文本的朗讀、品味、想象和創造,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形成良好審美習慣。
關鍵詞:審美意識;中學語文;課堂滲透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5-061-01
隨著科學技術的現代化、網絡的迅猛發展,它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廣大初中生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特別是他們的審美意識和審美價值觀受到不良社會風氣影響,以及一些影視作品的強烈沖擊,出現了審美意識的缺失。這種審美的缺失主要表現在:穿著上追求超“時尚”,如乞丐服等奇裝異服;發型上趕“新潮”,如在頭上剪成“I live you”、“此頭出租”等字樣,更有甚者把頭發染成五顏六色,以此裝酷;打扮上追求影視明星的“范兒”;學習上把影視明星的照片貼在課本和課桌上等。總之,他們的審美追求是:“奇”、“怪”、“畸”、“潮”。這種不分精華和糟粕的畸形審美情趣不僅給社會、學校和家庭帶來危害,而且更嚴重地影響初中生的健康成長。如何解決這些難題?如何把他們引領到正確的審美情趣上來?這對我們廣大語文工作來說任重而道遠。根據本人的工作經驗,我認為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好語文課堂的主陣地,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從以下幾個方面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審美教育,樹立正確的審美觀,以便他們健康快樂的成長。
一、在朗讀中體會美
初中語文課本所選的課文,都是經過編者精心挑選的名人名家的經典作品,可讀性強。特別是詩歌、散文,易于朗讀,利于學生體會語文的美。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有感情地范讀給學生聽,讓學生對文本感情基調有一個整體把握。然后鼓勵學生嘗試有感情地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揣摩語氣、語調和感情。最后讓學生跟音樂聽讀,在聽讀中比較,在比較中體會,在體會中完善,在完善中把握作者情感美。通過以上“三讀”,既調動學生的朗讀欲望,又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體會語文美的魅力,從而培養他們正確的審美意識。例如在學習朱自清《春》最后三段的三個比喻句時,教師引導學生在理解文意和把握感情的基礎上,通過“三讀”可以體會語文的文本之美。朗讀第一句時,要抓住關鍵詞“新”,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春旺盛的生命力之美; 朗讀第二句,讓學生抓住關鍵詞“花枝招展”,體會春的形象美;朗讀第三句時,抓住“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體會春的力量美。總之,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讓他們體會到了語文美的藝術魅力,潛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利于學生審美意識的培養。
二、在品味中鑒賞美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從課文中尋找優美的詞句引導學生品味賞析,讓學生從品析中鑒賞語文美的魅力,從而讓學生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美。例如:“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一句,教師可引導學生品味“曲”、“幽”和“深”,讓學生去鑒賞破山寺的幽靜之美;學習《過松源晨炊漆公店》一詩時,可以從文意上著手,引導學生去品味“行人”翻山越嶺,克服重重困難的哲理之美;品讀郭沫若《雷電頌》時,引導學生品味戲劇語言的修辭(比喻、反復、排比)之美;讀《安塞腰鼓》時,品味鑒賞后生們打鼓場面的磅礴氣勢之美;讀《與朱元思書》時,從奇山異水之中品味詩歌的韻律和結構之美。總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積極引領學生去品析、鑒賞語文的美,讓學生在美文佳句的熏陶下學會鑒賞美,養成良好地審美習慣,樹立正確的審美觀。
三、在想象中感悟美
在想象中感悟文本之美,前提是“想”,結果和重點是“悟”。那么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結合文本精心創設情境,努力營造想象氛圍,構架“想”和“悟”之間的橋梁,積極引導學生通過想象感悟文本之美。例如在教魏巍《我的老師》一文時,文中有一個蔡老師假打學生的細節。對于這一個細節,教師首先通過想象在課堂上創設一個老師假打學生的情景,讓學生置身于其中,然后讓學生和老師結合文本進行情景模擬表演。最后再引領學生分析“好像要落下來”、“我用石板一迎”和“教鞭輕輕敲”等詞句,從中感悟蔡老師假打真愛的溫柔善良之美。同時,展開想象,揣摩孩子在這一細節中用石板迎老師教鞭的動作、神態和心理,抓住關鍵詞“迎”和“狡猾”去感悟孩子的淘氣、調皮和可愛之美。通過指導學生運用想象的手法去感悟文本之美,不僅調動了學生的思維,而且在感悟的過程中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審美教育。
四、在繪畫中創造美
通過朗讀、品味、和想象環節,學生循序漸進地接受了審美教育,逐步形成了正確的審美價值觀。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繪畫的形式對文本進行再創造,讓他們切實感受創造之美。例如教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教師首先不要急于講授,而是將這首元曲完整地呈現給學生,讓學生結合文本通過想象去體會其意境之美,然后以繪畫的形式表現出來。繪畫可以是一副、多幅或連環畫形式。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想象——感悟——繪畫,實現了文本內容的再創造,讓學生在繪畫的過程中不僅享受了創造美的樂趣,而且體會到“斷腸人在天涯”的凄苦愁楚之情;不僅讓學生受到了審美意識和審美情感教育,而且讓學生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美。
總之,美就像空氣中的氧氣,她滲透在人們生活之中,彌漫于天地之間,無處不在。當代初中生面對這錯綜復雜的成長環境,如何從這污濁的“空氣”中汲取真正的“氧氣”?如何去鑒別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哪是陽春白雪之美?哪是下里巴人之美?這就需要必須從小培養學生們正確的審美意識,樹立高尚的審美觀,用自己的火眼金睛去辨別。那么,火眼金睛的錘煉靠得是什么?靠的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審美意識的培養。讓學生通過體會、鑒賞、感悟和創造,潛移默化地接受審美教育,從而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只有這樣,廣大初中生才能“出淤泥而不染”,遠離庸俗之美,才能健康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