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
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是當代數學教育的基本要求。在新課標下,小學數學閱讀教學越來越深入人心,為廣大數學教師所推崇,因為只有當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提高了,他們才能更加自主地探究,獨立地去發現數學問題,積極地分析問題,最終通過積極的思維活動去解決問題。而這些都是學生學好數學的基本要求。同時,小學生的主要知識來源是課本。所以,在紛繁復雜的學習方法中,閱讀方法依然是學生必須掌握的最基本的方法。教師要訓練學生閱讀數學的方法,讓小學生逐漸擺脫依賴性,慢慢養成自學能力,為終身教育打下基礎。只要學生良好的數學閱讀習慣一旦養成,他們就會積極主動地去獲取數學知識,探究數學的奧秘,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這正是新課程所倡導的理念。本文擬對如何訓練有效的數學閱讀方法和培養良好的數學閱讀習慣做以探討。
一、加強數學閱讀方法訓練
(1)學會咬文嚼字。我們都知道,數學具有高度的嚴密性和邏輯性,這要求我們不僅要對數學的概念和性質讀透,而且在解題過程中,還要注意閱讀每一個步驟,只有做到“咬文嚼字”,逐字逐句地搞懂數學學科的法則,我們才能對概念有全面的理解,解題時才能得心應手。例如,學習分數時,教材上對分數的基本性質有這樣的描述:“分數的分子和分母同時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數(零除外),分數的大小不變。”對于這句話,教師想讓學生閱讀,然后逐步推敲字句,引導學生來理解其深刻含義。教師可以這樣引導學生:此句話中為什么用了“同時”兩個字?如果去掉的話,分數的性質結果還成立嗎?此句話中說要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數”,你是怎么理解的?如果我們假設同時乘以或除以不相同的數,結果會怎樣?假如我們同時加上或減去相同的數,那么結果還是一樣嗎?這里的括號內為什么特別說明零要除外?教師通過引導,讓學生細細琢磨,解決了學生的困惑,更主要的是對這個性質有了完整的理解。
(2)學會融會貫通。數學知識具有很強的連貫性,舊知和新知之間有很多的內在聯系,不少都保持著一致性。數學閱讀時,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融會貫通,這樣就能減少認識的片面性,有利于學生的認識從平面化向立體化轉變,提高了理解的層次。例如,學習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時,教師經常會出示例題:計算1/2+1/3。而且例題后面附上這樣的提醒文字:它們的分母不同,也就是說分數單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只有當我們把它們轉化成同分母分數才能計算。許多學生都會對這里的 “分數單位不同”很迷惑。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系學過的整數的加減法中“數位對齊”和小數加減法中“小數點對齊”的含義來幫助學生理解。其實這里的意義就是指相同單位的數才能直接相加減,然后教師演算,師生一起來驗證。這樣的閱讀,才能讓學生在新知與舊知之間真正地建立起實質性聯系,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題能力。
(3)學會提綱挈領。在數學學習上,提綱挈領就是把每個知識點做個歸納、整理,上升到用數學知識的基本規則層面來合成零散的知識點。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時,主要是從整體閱讀入手,然后讓學生精簡要素,抓住重點。例如,教學 “十進制計數法”的內容。書本上對這個內容有具體的描述。教師可以讓學生通讀這些描述,然后讓學生討論這些文字有幾層含義,概括出每層的含義是什么。通過這樣的閱讀,學生先分析,然后概括,經過一系列的思維活動過程,學生自然會全面地弄懂了 “十進制計數法”的準確含義。
二、培養良好的數學閱讀習慣
數學閱讀的方法訓練其實在本質上來說就是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當學生的自主學習成為了一種習慣后,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就會發生根本的改變。因此,數學教師要培養學生數學閱讀習慣。
(1)養成預習的習慣。預習是學習的一部分,閱讀是預習的工具。良好的預習習慣能夠幫助學生自覺地獲取新知,也能讓學生對不懂的地方提出疑問。預習要明確閱讀的內容和要求。根據需要教師可以設置一些新知的帶有代表性的習題,讓學生根據習題來預習,這樣有預習的目標。教師在授課前也要適當地檢查學生預習的情況。例如,預習 “一個數除以小數”的內容。教師可以設置這樣的要求:認真閱讀教材上的相關內容,初步弄懂一個數除以小數是如何計算的?然后提出一些相關問題:除數和被除數如何變化,商才能不變?如何把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轉化為除數是整數的除法;假如被除數的小數位數比除數少該怎么辦?
(2)養成復習的習慣。復習要及時,要有針對性,這樣就能達到強化舊知,鞏固新知的要求。什么樣的復習才算正確?我認為在數學復習中應該做到回憶、解題與閱讀思考的有機整合。因此,教師要對學生提出一些復習的閱讀要求和有益的指引。例如,學會了什么?不會的在哪里?疑惑的有哪些?新知和舊知有何聯系?學過的重點和難點是什么?等等。
總之,培養學生數學閱讀能力,能提高學生理解、運用數學語言的能力,促進數學素養的提高。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劍湖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