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益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學習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要注重為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的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樂于學習,通過有效的學習活動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因此,在師生共同參與的“互動”式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突破禁錮,創設開放、有效、生動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動”起來,在主動求知的同時展現自己的個性,獲得能力的提升。在“語文課堂活動化”的教學實踐中,我作了如下嘗試。
一、引導參與作圖和計算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興趣非常重要,有了濃厚的興趣,才能不斷激發學習熱情,產生主動學習的欲望,提升學習效果。平時,我嘗試讓他們邊讀讀邊畫畫,不失為一個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例如,教學《蛇與莊稼》時,為了弄清“蛇、田鼠與莊稼”“貓、田鼠、土蜂和苜蓿”之間的復雜聯系,我大膽放手,引導學生畫示意圖。學生們分組進行討論學習,個個興致勃勃,人人積極參與,邊讀邊談,邊想邊畫。有的主筆作圖,有的出謀劃策,有用三角形、四邊形表示的,也有用圓形表示的,有用文字標識的,還有用卡通圖形標識的。上臺展示時,圖意一目了然、受到大家夸獎的,小組成員皆大歡喜。偶有標錯了箭頭或寫錯了文字的,粗心失誤給他們留下了深刻印象,也給大家提了個醒。通過變文為圖,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更準確的理解,并且明白了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是非常復雜的,只有不怕麻煩,透過外部現象,仔細觀察分析,掌握內在規律,才能把事情辦好。
同樣,數學計算在語文課堂上的妙用,也能極大地激發學習情趣,激活思維,啟發想象,提高自讀能力。例如,教學《赤壁之戰》時,讓學生計算周瑜和曹操的兵力之差,可以更好地體會東吳的“以少勝多”。在《草船借箭》一課中,通過自編應用題“十天造十萬枝箭,一天該造多少?三天造十萬枝箭,一天該造多少?”并計算出結果,學生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周瑜的陰毒,更贊佩諸葛亮的從容大度和神機妙算。學生們在主動參與與課文、與教師、與同學“對話”的過程中情緒亢奮,學得輕松又扎實、活潑又愉快。
二、引導參與提問和板書
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學生的學習是伴隨著系列問題而不斷成長的。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啟發,鼓勵學生多思考,發現問題,大膽提問。這樣學生才能真正進入學習角色,在“問”中求主動,獲發展。
教學中,面對學生的質疑,教師要持包容、客觀的態度,一方面鼓勵學生多問,另一方面對于學生說錯的問題,不苛責,應肯定勇氣,呵護其積極性,這樣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才會真正做到敢想敢問,思維的火花得到綻放。例如,在《鳥的天堂》中有這么一句話:“‘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初讀課文之后,就有學生發現并提問:“為什么文中前面‘鳥的天堂加了引號,而后面卻沒有加呢?”看似表面的問題,實際上一下子問到了文本的關鍵處,我在肯定學生善于觀察和思考的同時,引導學生就這個問題進行討論,讓他們自主探究,解決問題。
有時,教師可以有目的地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而后圍繞提出的問題自學課文,自悟其意。與此同時,還可讓他們根據課文思路,主動參與板書,甚至索性由學生自己完成板書,而教師只在學生爭執不休一籌莫展時稍加點撥即可。這樣,學生在比較充分的時間內有效地參與學習,能夠獲得比較理想的效果。
三、引導參與回顧和延伸
要把語文課教活,除了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外,還要抓住事物之間的聯系,進行回顧總結和拓展延伸,把課內外的學習有機結合起來,拓寬教學內容,升華思想感情。在學習重點導讀古詩《贈汪倫》后,引導學生搜集一組“送別詩”,并合作探究這組以“送別”為主線的詩的特點。《贈汪倫》以“歌”送別,《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以“目”送別,《渭城曲》以“酒”送別;還可以通過課外查找有關李白以及桃花潭的相關資料,把凝練的古詩改寫成情節生動感人的故事,或者根據自己對詩意的理解畫成卡通供大家欣賞。這樣新穎有趣的作業形式,使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不再是閱讀的最終目的,既開闊了他們的眼界,又培養了他們主動參與學習的意識,激發創造性思維,效果明顯。
新課標指出:“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這給“語文課堂活動化”教學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理論支撐。語文教學活動中,要以教會學生學習為出發點,以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為歸宿,教師起到的是引領和導向作用,為學生創設條件,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有效學習。讓每個學生在課堂上盡情展示自我,感受成功的快樂。只有這樣,我們的語文課堂才是生機盎然的,才是厚重而豐滿的。當然這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需要我們在今后的教學中持之以恒地努力,不斷探索,奮勇前行!
(江蘇省張家港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