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 敏 任春香 祝振軍
世界性的健美操熱傳入我國已有三十多年的歷史。隨著健美操運動在高校的不斷深入和發(fā)展,高校健美操教學中出現(xiàn)了多種不同風格健美操教學套路,其中包括 “adidas dance”套路和 “大學生大眾健美操”套路。健美操是集體操,舞蹈,音樂,健身,娛樂為一體的運動體育項目。成套健美操動作由單個動作組成,其動作來源于徒手體操,藝術體操和舞蹈等動作[1]。成套健美操的編排是根據(jù)練習者的需要進行創(chuàng)編的,因此套路的呈現(xiàn)是否完全符合練習者的心理追求,考驗著創(chuàng)編者的智慧。也關系到教學效果的體現(xiàn),關系到參與健美操運動的人數(shù),關系到健美操運動在高校的發(fā)展。符合練習者心理追求的健美操套路不僅能夠提高運動技能,身體協(xié)調能力,增強體質,增進健康,塑造體型,控制體重,更能愉悅心情,陶冶情操[2]。比較兩組套路的教學效果,探討兩種套路給學生帶來的不同心理體驗、運動體驗以及健身效果,歸納其利弊,為今后健美操套路的編排提供合理化意見和建議具有現(xiàn)實意義。
廣州大學2012級健美操選項班六個班的學生共186人,實驗前將六個班的學生隨機分配成3個實驗班和3個對照班,其中實驗班94人,對照班92人。所有課程由同一老師施教,保證教學時數(shù)和教學場地器材的一致,以實現(xiàn)實驗的客觀有效性。
1.2.1 文獻檢索法
查閱相關著作、文件和期刊等文獻資料。目前大多數(shù)高校健美操教學采用的健美操套路有: “大學生大眾健美操”;“adidasdance”以及 “nikedance”。有關這三種套路教學效果的對比研究較為欠缺,本文對 “大學生大眾健美操”與“adidasdance”健美操套路實際教學效果進行對比實驗研究彌補這方面的空缺。
1.2.2 問卷調查法
設計問卷,對相關問題進行調查,共發(fā)放問卷186份,回收186份?;厥章?00%。186份問卷經(jīng)效度和信度檢驗,均為有效問卷。
1.2.3 實驗法
實驗班采用 “adidasdance”套路授課;對照班采用“大學生大眾健美操”套路授課。
1.2.4 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對數(shù)據(jù)進行歸類統(tǒng)計整理,進行常規(guī)統(tǒng)計分析,采用t檢驗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P<0.05,P<0.01為顯著性水平。
1.2.5 邏輯分析法
對實驗結果及數(shù)據(jù)反映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討論,并得出結論。
“大學生大眾健美操”套路由 “國家體育總局體操中心中國健美操協(xié)會”組織編排推廣,推廣對象為高校大學生,共編排推廣四套,每一套有四個等級的健美操套路,每一等級套路難度逐一遞增,學生可以通過考級拿到相應等級。推廣周期大約每四年一次,編排以競技健美操徒手操的套路模式進行編排,體操動作所占比例較大,注重練習者健美操運動技能的培養(yǎng)。套路音樂多為節(jié)奏性音樂。 “adidasdance”套路由 “阿迪達斯運動市場部-訓練”組織編排推廣,推廣對象為高校大學生,共編排推廣五季,每一季有1-12組的套路動作,推廣周期每半年一次,編排以健身健美操的套路模式進行編排,舞蹈動作所占比重較大,套路動作有重復有疊加。注重練習者心肺功能的提升,注重練習者的心理體驗與情緒的釋放。套路音樂多為當今世界最流行音樂。
“大學生大眾健美操”每一套路由32×8個八拍的動作組成,每套動作大約一分半至兩分鐘左右,動作沒有重復疊加,動作節(jié)奏自始至終一拍一動,沒有快慢變化,以徒手體操動作為主,上肢與下肢動作配合多變,所包含的腳的步伐較多, 有 “一字步”, “并步”, “交叉步”, 各種 “邁步”,各種 “跳躍”、 “轉體”等,身體的方位及腳部的移動變化較多,肢體語言較為單一。 “adidasdance”套路由18×8個八拍至183×8個八拍不等的動作組成,套路時間一分多鐘至十一分多鐘不等,套路動作有重復有疊加,動作節(jié)奏有快有慢,以舞蹈動作為主,其中包含 “拉丁舞” “爵士舞”、“街舞”、 “RAGGAE”、 “肚皮舞”、 “電音舞” 等。 身體的方位及腳部的移動變化較少,肢體語言較為豐富。
學期末,遵照教考分離的原則,對兩組學生進行集體評分。根據(jù)學生完成成套的規(guī)范性、熟練性、力度、幅度、表現(xiàn)力、以及動作與音樂配合等因素進行評分,評分標準為90分以上;81~90分;71~80分;70分以下4個等級。從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期末健美操考試成績統(tǒng)計表來看 (如表1),對照組期末考試成績比較靠前,80分以上人數(shù)占全班總人數(shù)77.2%,比實驗組高出12.4%。這是因為 “大學生大眾健美操”套路以徒手體操動作為主,舞蹈動作較少,動作節(jié)奏單一,肢體要求較低,動作容易做到規(guī)范化。而實驗組期末考試成績兩極化現(xiàn)象較為明顯,90分以人數(shù)占總人數(shù)的19.1%,70分以下人數(shù)占總人數(shù)的4.3%,這是因為 “adidas dance”套路以舞蹈動作為主,包含的舞蹈元素較多,節(jié)奏多變,肢體語言豐富,對練習者身體各關節(jié)的靈活性和協(xié)調性要求較高,動作難度相對較大。

表1 兩組學生期末健美操考試成績統(tǒng)計表
從表2可以看出兩種健美操教學套路均可有效提高人體的速度與耐力,但實驗組較對照組提高更加顯著。這是因為“adidasdance”套路的編排是以健身健美操的套路模式進行編排,套路動作有重復有疊加,套路時間長,教學密度,教學強度高于對照組。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平均教學密度分別是78.2%與60.3%,平均教學強度分別是145次/分鐘,128次/分鐘。

表2 實驗組與對照組健美操教學前后50m、800m成績比較
經(jīng)過一學年教學實驗后對兩組學生進行情感體驗調查。認為目前教學套路符合自己心理追求的分別是實驗組93.7%、對照組是68.8%;認為通過教學在塑造自我,釋放壓力方面分別是實驗組為91.4%、對照組88.6%;認為通過教學對樹立自信心方面有幫助的分別是實驗組75,8%、對照組82.3%;認為教學能夠帶給自己全身心享受以及豐富的情感體驗的分別是實驗組95.3%、對照組55.9%;認為通過教學自我表現(xiàn)力得到提升的分別是實驗組84.7%,對照組79.3%。通過以上比較可以看出實驗組在學生精神追求方面優(yōu)于對照組, “adidasdance”套路將多種舞蹈融入其中,帶給學生豐富的角色體驗,時而優(yōu)雅內斂,時而性感自信,時而活潑可愛,時而叛逆自我,時而激情能量,極大地滿足了學生的心理追求,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優(yōu)美動聽的音樂帶給學生全身心的享受,大大地激發(fā)了學生們的運動熱情。
“大學生大眾健美操”套路的編排以競技健美操為模式。套路模式為成品套路模式,每一學期只能教授一套動作,教學中以傳統(tǒng)教學模式授課,即采用 “分節(jié)法”進行教學,教學步驟:示范講解——練習——復習。整個教學過程較為呆板機械,缺少新的刺激,學習過程缺少音樂的配合,只是在學會動作后再配以音樂,練習過程較為枯燥,學生情緒逐漸低落。最終影響教學效果。 “adidasdance”套路的編排以健身健美操為模式。套路模式為分解套路模式,每一學期教授若干套路,2-3次課教授一套動作,教學步驟減化為:學習——復習。分解套路模式是指,將成品套路動作的學習、練習編排進套路中,由簡單腳步動作開始,采用疊加方式,逐步加入手臂動作直至成品套路動作,節(jié)奏由慢到快。整個過程都在音樂的伴奏下完成。由于套路動作的不斷疊加以及不斷的節(jié)奏變化產(chǎn)生新的刺激,以及富有時代感的音樂伴奏,增加了學習者的興趣。
3.1 “大學生大眾健美操”套路編排以競技體育為基礎編排指導,造成教學過程過分片面追求運動技能的掌握,而忽視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和精神追求,導致學生學習興趣逐漸下降。
3.2 “大學生大眾健美操”套路動作以徒手體操動作為主,所包含的腳的步伐較多,上肢與下肢動作配合多變,對培養(yǎng)學生身體協(xié)調能力,動作節(jié)奏感方面有很好效果,由于對肢體關節(jié)的靈活性要求不高,動作多為徒手體操,動作較為簡單,容易使學生建立自信心等,因此建議第一學期學習 “大學生大眾健美操”套路,第二學期學習 “adidasdance”套路。
3.3 “adidasdance”套路編排以健身健美操為基礎編排指導,疊加式的編排方式以及不斷的節(jié)奏變化不僅給學生帶來新的刺激,提高了學習興趣。而且動作的多次重復,增強動作記憶以及動作的熟練度,動作的規(guī)范性得到了提高,運動時間的延長,教學密度和強度的增強,使學生身體機能得到提高,發(fā)展了身體素質。在 “adidasdance”套路編排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1、成品動作以2-4個八拍為宜,切忌過長影響動作的學習和記憶。2、動作編排由下肢到上肢逐漸疊加直至成品動作。3動作節(jié)奏由慢到快。4、成套動作以不超過8分鐘為宜。
3.4 “adidasdance”套路編排是一種較為人性化編排,將多種舞蹈融入其中,帶給學生豐富的情感體驗,滿足了學生對時尚的追求,符合現(xiàn)代大學生的心理追求,符合個性發(fā)展的要求,符合人的全面發(fā)展的要求,符合新時代的教學理念。“adidasdance”套路被廣大學生所接受和喜愛。它對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方面有顯著效果。
[1]張瑞林.健美操[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
[2]張桂梅.現(xiàn)代大學體育選項教程[M].人民體育出版社,2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