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衛東 王靜宜 吳瑩雪 吳成亮
摘要基于面板數據進行分析,研究發現我國森林公園數目不斷增加,面積不斷增大,基礎設施也不斷完善。對影響森林公園旅游收入的因素進行計量統計分析。研究結果表明:森林公園接待游客數量、職工人數以及餐位數對森林公園旅游收入有正向影響;森林公園總個數對森林公園旅游收入有負向影響。最后提出適當增加森林公園職工人數,增加對基礎建設的投資,加強森林公園的宣傳工作,有效整合森林公園資源等建議。
關鍵詞森林公園;旅游收入;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S181.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09-02638-02
作者簡介王衛東(1992- ),男,河南開封人,本科生,專業:農林經濟管理。*通訊作者,副教授,博士,從事環境經濟、林業經濟、技術經濟研究。
近年來,隨著中國旅游業的大力發展和林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森林公園日益成為居民旅游的重要場所。森林公園是我國林業生態文化體系建設的重要陣地,也是森林旅游發展的基礎。為了促進森林旅游進一步發展,2011年國家林業局和國家旅游局聯合編制了《全國森林旅游發展總體規劃(2011~2020年)》,力爭到2020 年,森林旅游人數達到14 億人次,社會綜合產值達到 8 000 億元[1]。森林公園旅游收入的增長為自身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資金支持,有利于森林公園更好地發揮生態效益、經濟效益以及社會效益,改善我國旅游產業結構,增強我國旅游產業競爭力。
1文獻綜述
中國森林旅游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經過30多年的發展,森林旅游發展體系初步形成、森林旅游產業規模日趨壯大。目前,我國森林旅游人數正以每年18%左右的速度遞增,森林旅游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而推進作為森林旅游載體的森林公園建設與經營管理,可以加強森林資源保護,促進森林旅游發展,服務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實現興林富民和興旅富民[2]。
鑒于旅游業在經濟中所占的重要地位,眾多學者對旅游業發展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實證研究。王占祥(2008)以我國居民國內旅游消費收入的實際數據為依據,證明人均GDP、旅游人數和國內物價水平與國內旅游收入呈顯著正相關[3];孫根年(2009)等采用CobbDouglas生產函數和對數直線模型,分析了人均收入驅動下的我國城市和農村居民國內旅游客流量及出游率的變化,為定量預測城市和農村居民國內旅游提供了科學依據[4];田琪等(2011)認為,國家投資、森林公園提供的餐位數、周邊省市人均消費水平對影響我國森林公園的旅游收入呈顯著正相關影響[5];王夢君等(2012)通過逐步回歸分析,認為森林公園數量及國內游客人次影響森林公園旅游收入[6]。具體到對各地森林公園的分析,張紅(2011)認為影響江西省森林公園旅游收入的主要是社會經濟、自然環境條件和政府產業政策等的影響[7],且不同結構的森林公園,影響其旅游收入的因素各不相同,主要有產業競爭力、服務質量、生態特色等[8];何丹(2012)認為遼寧省森林公園旅游業收入彈性較大,市場需求強,主要受旅游資源、政府支持、市場競爭等因素影響[9];趙翠麗(2012)認為浙江省森林公園的旅游收入逐年增加,區域經濟發展、旅游產業與產品的發展、旅游景區生態環境優化是主要影響因素[10];鄭正(2013)則認為影響大圍山森林公園的主要因素有旅游資源、產品、設施、環境及市場需求等[11]。
可見,當前關于森林公園的研究大多從宏觀層面,即全國角度進行分析,缺少對森林公園旅游收入影響因素的定量研究;在樣本資料影響因素的選擇上也有所偏差,大部分集中在森林公園自有條件,缺少系統分析。因此,筆者采用國內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均旅游消費支出、公園投資額、基礎設施等因素的統計數據,通過建立計量模型,具體分析我國森林公園旅游收入的影響因素,以期為我國森林公園的開發與建設提供建議。該研究主要從我國森林公園發展現狀、變量選擇及變量描述統計、實證分析、結論建議方面進行闡述。
2我國森林公園發展現狀
根據國家林業局的統計,截至2012年底,全國共建立森林公園2 855處,規劃總面積1 738.21萬hm2。2012年森林公園旅游收入453.31億元,年度環境建設投入資金47.99億元,森林公園職工人數達到16.04萬人,床位78.31萬張,餐位14149萬個。可見森林公園的建設取得了較大進展,但同時也存在著缺少政策扶持、資金投入欠缺及基礎設施建設落后等一系列問題[12],森林公園旅游收入增長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約。
3變量選擇及變量描述性統計
3.1變量選擇考慮到研究數據獲取的便利性以及以往關于影響我國森林公園旅游收入因素的定量研究很少,根據相關政策特征、相關學者研究文獻以及森林公園自身的經營特點,選取我國林業系統森林公園旅游收入(Y)作為被解釋變量,來反映各地區森林公園經營狀況。選取主要解釋變量是:①森林公園個數(X1),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各地區資源稟賦。②旅游接待人數(X2),接待人數多少是影響旅游收入的直接因素。③年度投資總額(X3),反映財政對森林公園的支持力度。④職工人數(X4)、餐位數(X5),用來反映森林公園人員配置及基礎設施狀況。⑤人均旅游花費(X6)用以反映居民旅游支出水平。研究所采用數據來源于2009~2012年的《中國林業統計年鑒》,研究對象為我國(除香港、臺灣以及澳門以外)的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3.2變量描述性統計在選取的31個地區中,各地區旅游收入均值為115 649.5萬元,森林公園個數差異大,省均森林公園個數達87.38個,數量較多。居民年人均旅游支出176.08元,支出水平較低,這也說明居民生活水平及質量有待提升,對相關變量的描述詳見表1。
4實證分析
4.1模型構建研究采用面板數據模型對影響森林公園旅游收入的因素進行分析。設定計量模型如下:
4.2估計方法與結果分析
4.2.1估計方法。對于面板數據的估計方法,常用的有兩種:固定效應和隨機效應。當樣本數據滿足隨機變化的個體影響與解釋變量不存在相關關系的假設時,使用隨機效應估計方法更為有效;但如果不滿足假設,只能采用固定效應估計的方法,且需要通過Hausman檢驗來判定是采用固定效應方法,還是隨機效應方法。Hausman檢驗的原假設認為固定效應和隨機效應的估計結果是系統一致的,如果檢驗結果接受原假設,那么就應該采用隨機效應估計;反之,原假設若被拒絕,就需要采用固定效應來進行估計。利用stata10.0,通過對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數據進行Hausman檢驗,得出P值為0.84,故接受原假設,認為個體影響與解釋變量不相關,采用隨機效應估計方法,估計結果見表2。
4.2.2結果分析。第一,從表2可以看出,區域內森林公園總個數對森林公園旅游收入有顯著負向影響,森林公園數目每增加1處,旅游收入就減少487.57萬元。這與預期并不相符,說明森林公園個數多少并不能直接反映吸納旅游人數的多少,更不能反映轉化為旅游收入的多少;反而,由于森林公園分散等一系列因素,導致森林公園個數越多,對森林公園旅游收入的增長卻起著一定的制約作用。
第二,年接待旅游人數越多,森林公園旅游收入也就越多。這是由于接待旅游人數越多,一方面帶來的是門票收入的增長,另一方面代表著更高的消費可能性,帶來的是森林公園其他服務收入的增長。
第三,森林公園職工人數以及森林公園餐位數目對森林公園旅游收入有顯著正向影響。這兩個變量反映的是森林公園人員配置及基礎設施建設情況。森林公園工作人員以及餐位數的不斷增長,可以為游客提高更好的環境與服務,能夠提高游客滿意度,延長游客在森林公園游玩的時間,并且增加游客再次游玩的可能性,從而增加游客在森林公園的消費,提高森林公園的旅游收入。
5結論與建議
研究利用中國31個省份面板數據,對影響我國森林公園旅游收入的因素進行計量分析,發現森林公園接待游客數量、職工人數以及餐位數對森林公園旅游收入有正向影響;森林公園總個數對森林公園旅游收入有負向影響。基于以上結論,為促進我國森林公園旅游產業的發展,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適當增加森林公園職工人數,加強森林公園基礎設施建設。森林公園職工是森林公園管理與提供服務的踐行者,只有增加森林公園職工人數,緩解當前森林公園人員配備不足的現狀,才能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務,從而提高游客滿意度。另外,森林公園基礎設施建設是影響旅游收入的重要因素,應加強森林公園基礎設施建設,增加餐位數以及住宿床位數,合理布局游道,為游客提供良好的旅游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