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
【基金項目】本文為蘇州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高中歷史課程PBL智慧導向實踐研究》(第130902266號)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9-0036-02
最近在人教版必修三《美術的輝煌》這一課教學時,由于美術功底極為有限,好不容易利用教參備好課試著上了一堂課,可教學效果卻很難滿意。課后找其他歷史老師好好地探討了一下,又去找美術老師探討了一番。本文結合教學實踐闡述PBL美術史教學設計。
19世紀以來的美術的資料非常豐富,教學中布置學生提前預習,通過網絡和圖書館查詢有關資料,并充分利用計算機、投影或幻燈等進行名畫欣賞,既增長知識又陶冶情操。本課以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曾說過的“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這句名言導入,同時介紹一下羅丹的地位和代表作《思想者》。由此引出第一個問題,我們今天要講的是美術的輝煌,怎么一上來先著重介紹雕塑家和雕塑作品呢?看似矛盾的導入其實是希望加深學生對美術之概念的理解。同時也讓學生了解到本課主要是介紹美術中的繪畫作品,投影顯示欣賞繪畫的基本技巧。
(1)注意表現內容:時間、地點、人物、背景、事件、藝術特色等等;
(2)把握表現形式:掌握繪畫的線條、畫面、形體、色彩、明暗、筆觸等概念。
一、新古典主義美術
通過法國大衛代表作《馬拉之死》的欣賞,了解新古典主義美術。
馬拉是法國大革命中雅各賓派的領導人之一,為了革命工作他常常躲在地窖里,患上嚴重的皮膚病,每天只有泡在灑過藥水的浴缸中才能緩解痛苦,于是,浴室就成了他最經常呆著的辦公場所。1793年7月11日,一位持不同政見的女士借口商談事宜,進入馬拉的浴室,并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行刺,使這位革命領導人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死去。《馬拉之死》是大衛的一幅名畫,在畫面上表現的是馬拉被刺殺在浴缸里的情景。匕首拋在地上,鮮血從馬拉的胸口流出,他的左手仍握著便箋,臉上露出憤怒而痛苦的表情。學生們從整幅畫面呈現的內容中,可以了解到地點、人物、事件等要素,并體會到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法國大革命前后的劇烈動蕩中人們對古代希臘羅馬英雄主義精神的追求。同時學生還應該注意到這幅畫作的線條、畫面、形體、色彩、明暗、筆觸等等的變化。畫面上沒有繁多的色彩,力求單純。構圖中無情的水平線只用無力下垂的右臂作突破,似乎失去任何挽救的希望。馬拉工作的木臺有如紀念碑一般,使畫面產生了一種凝重、莊嚴的氣氛;尤其是木臺的立面畫家精心安排的法文:“獻給馬拉·達維特。”有如石碑上的銘文。“木臺”之上有墨水、羽毛筆、紙幣和馬拉剛剛寫完的一張便條:“請把這5法郎的紙幣交給一個有5個孩子的母親,他的丈夫為祖國獻出了生命。”從這些簡潔、嚴謹、明晰、理智的表現手法以及這深入、具體、真實再現細節的刻畫中讓學生體會到新古典主義美術所具有的顯著特征:
(1)內容上:強調理性,以古代歷史和現實重大事件為題材;
(2)形式上:強調素描;
(3)結構上:注重畫面的嚴整與和諧,注重細節。
二、浪漫主義美術
拿破侖統治結束后,人們對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推崇的“理性王國”感到失望,尋求新的精神寄托。這種情緒反映在美術創作領域中,就產生了浪漫主義美術。19世紀前期,法國浪漫主義畫家德拉克洛瓦的代表作《自由引導人民》,典型表現了這一畫派的風格特征。
作品整體展示了硝煙彌漫的巷戰場面。畫面近景是兩名政府軍的士兵倒斃在地上,左側躺著一位為自由而獻身的起義者。一名受了重傷的青年工人正抬頭仰望,期待著自由的來臨。他的上衣、露出來的一角襯衣和腰帶正好是三色旗的顏色。畫面中景是一個象征自由的女神形象為主體,她高擎三色旗,領導著革命者奮勇前進。畫面的遠景是巴黎市中心的標志——巴黎圣母院,但在彌漫的硝煙中已經看不太真切。強烈的光影所形成的戲劇性效果,與豐富而熾烈的色彩和充滿著動力的構圖形成了一種強烈、緊張、激昂的氣氛,使得這幅畫具有生動活躍的激動人心的力量。學生通過近景,中景和遠景三個層次來欣賞《自由引導人民》,把握其對色彩的注重,畫面整體的完整和統一,但不拘于局部和細節。同時學生還可以結合法國的《馬賽曲》感受這幅畫所體現的英雄浪漫主義,并且可通過對比來進一步了解新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美術的各自特點。
浪漫主義美術與新古典主義美術在表現方式上有何不同?
浪漫主義 新古典主義
(1)重感情 重理性
(2)畫面統一,但不拘于局部和細節 畫面嚴謹,注重細節
(3)重色彩 重素描
三、現實主義美術
19世紀中期,興起了注重表現社會現實的現實主義美術,俄國的列賓的《伏爾加河上的纖夫》是其典型代表。
在19世紀60年代,俄國國內的農奴制殘余依然嚴重阻礙著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有平民知識分子參加的強大的民主解放運動,終于使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在1861年宣布了廢除農奴制的法令。可是,根深蒂固的封建剝削勢力絲毫沒有讓步,俄國農民的悲慘境遇也沒有得到改善。1869年,還在學生時代的列賓去涅瓦河野游,看到了以上一幕使他吃驚的景象,并用真實的筆觸記錄下這一苦役般的勞動景象,控訴俄國當時黑暗的社會現實。列賓在反映現實的同時,還通過人物的神態和姿態來充分體現人民身上所蘊藏的巨大能量,給人以激勵、震撼。
四、印象畫派
印象畫印象派是19世紀后半期法國興起的一個畫派。因法國畫家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而得名。該畫派反對當時學院派的保守思想和表現手法,采取在戶外陽光下直接描繪景物,追求光色變化中表現對象的整體感和氛圍的創作方法,主張根據太陽光譜所呈現的赤橙黃綠青藍紫七種色相去反映自然界的瞬間印象。其前后期的繪畫又有著各自的顯著特點。
(1)早期印象派特點:用色彩變化反映客觀自然。
通過兩張圖片的對比,讓學生了解到《日出·印象》中淡紫色的海水,暗紅的天空其實就是對自然界客觀現象的真實反映,正是這種色彩的變化讓瞬間的印象得以永恒。
(2)晚期印象派特點:反映主觀個性,線條粗獷。
通過兩張圖片對比,注意色彩和線條,我們不難發現,后期印象畫派與早期印象畫派的特點有著顯著不同,后期印象畫不再特別注重畫面的寫實,而是更注重寫意,注重借物抒情。
五、現代主義美術
情景假設:一群學生去參觀一次大型的美術展覽。一進展廳,就被這幅畫給吸引了!假如你們是美術館講解員,我成為了學生中的一員,你們如何滿足我對知識的無盡的渴求。誰想當解說員?
通過一系列的問題的引導,學生擔任的講解員闡述該幅畫的背景、特點。
問題:(1)畫中被踐踏的鮮花、斷裂的肢體,號啕大哭的母親、仰天狂叫的求救,斷臂倒地的男子主要為了表現什么?
(2)畫中公牛、受傷的馬忽然閃亮的燈火分別象征著什么?
(3)畫面的構成有何特點,會給人帶來怎樣的感覺?
(4)該畫反映的主要內容是什么,作者為什么這樣來表現這一主題?
通過對畫面的講解,再結合書本正文內容的介紹,學生就不難得出以下結論了。
背景:(1)兩次世界大戰給人們的心靈造成巨大的創傷。
(2)工業化帶來的快節奏生活加劇了人們的緊張感。傳統藝術表現形式已無法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
(3)科技的發展拓寬了藝術家認識世界的視野,不滿足傳統的藝術表現形式。
特點:反對傳統和反理性,重視藝術家內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現”,流露出藝術家各式各樣的復雜心理。
歷史教育中的美有著豐富的內容,它涵蓋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和科學美,形成一種具有綜合性特點的歷史美。歷史教育中的美育過程是和智育過程同步的,要實現美育,必須美化智育教學過程,使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同時,能從中發現美、欣賞美。通過名畫的鑒賞,我們不僅可以了解繪畫本身,而且可以了解繪畫所反映的時代背景、社會歷史。歷史教師的任務之一就是要通過問題導向,讓學生在歷史教育中善于發現美、欣賞美,學會主動尋找美。如果一個人能夠主動向“美”,那么他同時向“真”、向“善”的可能性就會提升。如果一個社會中人人都能夠主動向“美”,那么“和諧”也就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