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玉萍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9-0081-01
課堂提問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高教學效果起著很重要的作用,無論是哪一種教學方法,都離不開課堂提問。自古以來,優秀的教師總是善于在課堂上運用“提問”來啟迪學生的心智,引導學生獲得知識。由此可見,我們不能忽視“問”。高中思想政治課,因為其內容理論性較強,概念較為抽象,趣味性較少,如果教師僅僅在課堂上空洞說教,照本宣科,學生必然感到枯燥乏味,從而影響到教學效果,所以政治課教學過程中要更加注意課堂提問的技巧。
教師在思想政治課中能緊扣重、難點恰到好處地提出一些問題,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下面筆者結合高中政治課的教學實踐,就課堂提問談一些認識。
一、課堂提問的功能
1.通過提問可以提供教學反饋信息
通過教學提問活動,教師和學生可分別從中獲得對各自有益的反饋信息,以作為進一步調整教與學活動的重要參考。所以每次上新課之前我都會通過提問的方式來回憶前一節課的內容,這樣不僅會讓學生認真復習,也讓我了解教學的效果。
2.適時的提問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在課堂教學中,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學生往往注意力不集中,被一些與教學無關的事情所吸引。教師可以通過巧妙的提問,集中學生的注意,使學生認真聽講,提高教學效益。比如有一次上課時一個學生總是喜歡往外看,而我剛好在上矛盾的普遍性,針對這一現象我立即問這學生怎樣處理聽課與不聽課的矛盾,這學生在后面的課堂中注意力明顯集中了。
3.通過提問可以促使學生思考加深問題理解
沒有問題,就沒有思維。教師的每一次提問,都給學生一次思考的機會。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宜揣摩何處為學生所不易領會,即于何處提出問題,令學生思之。”教師的提問應該切中學生的疑惑之處,設置懸念,啟發學生積極思維,自然而然地深入到課堂學習中去。
二、課堂提問的類型
1.回憶性提問
回憶性提問是利用事實問題讓學生追憶所學過的事實和概念。主要目的是檢查學生的記憶情況。例如講到高一的經濟常識“債券和商業保險”時,我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①回憶我們已學過的投資方式有哪幾種?生答:股票、存款儲蓄。②假如你的父母有一筆暫時不用的錢,你將建議他們怎樣更好地處理這筆錢?之后將學生的回答寫在黑板上制成一張表格,從而分別比較存款儲蓄、債券、股票、商業保險的異同。這樣,既突出了本節課課堂內容的重點難點,又起到了承上啟下、導入新課的作用,互相呼應,相得益彰。
2.理解性提問
理解性提問是指教師為檢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理解的程度而提出的問題。理解性提問不僅可以培養學生洞察和掌握知識本質特征的能力,而且還可以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技能。例如,在講到“樹立正確的消費觀”一框內容時,我用多媒體展示我們身邊的一段兒子與爸爸關于買東西的對話。我借助學生身邊的對話,從學生內心出發,引出課本中種種消費心理的理論知識,并由學生自發地得出在不同消費心理的影響應該樹立怎樣的消費觀。
3.運用性提問
運用性提問它考查的是學生能否將學習所得運用于新的情境,此時的提問已達到了較高水平的理解。例如,在進行:《思想道德修養與科學文化修養》這一課教學時,為了引導學生探究科學文化修養的根本意義,我播放了一段感動中國人物的視頻,通過這個視頻和相關問題的設置,我成功的誘發了學生的思維和探究的積極性,不僅使學生掌握了知識要點,還提高了他們歸納運用知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他們的精神境界也得到了一次升華。使他們在切身體驗和感悟中達到“掌握知識,發展能力,陶怡品德”的三維目標,真可謂既啟智又悟道。
4.評價性提問
評價性提問主要是要求學生對給出的問題能進行一些分析和判斷,提出自己的見解和看法。這要求學生對知識有一個很好的理解和掌握,才能有自己的較準確的評價。例如,“中學生上網有何利與弊?”“經濟全球化給世界帶來了哪些利與弊?”“科技的迅速發展有弊端嗎?
5.綜合性提問
這類問題的作用是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通過對綜合提問的回答,學生要在腦海中檢索與問題有關的知識,并對這些知識進行分析和綜合,從而得出新的結論,有利于思維能力的培養。如:我們如何培養自己成為二十一世紀合格的新型人才?
三、課堂提問的要求
1.要目的明確,難易數量適中
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的來設計問題,要有明確的目的,使學生通過回答來掌握所學知識,不能為了提問而提問,如果離開了教學內容、教學目的而提問,就變成了形式主義,是不可能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的。 教師的提問,既不能太難,也不能太易,應該是讓絕大部分學生在認真看書、深入思考后才能回答出來。
2.要啟迪思維,講究實效
教師的提問應該能夠啟迪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教師提出問題后,不要馬上讓學生回答,而是要讓學生有一個思考的過程。
3.要面向全體,因材施教
我們的教學是面向全體的,要提高整個民族的素質,因此教師的提問應該面向全體學生,設計問題時要有一定的梯度,讓每個學生都有開動腦筋回答問題的機會,調動全體學生積極參與學習,切不要定人而問,不能總是讓少數幾個好生來回答問題,而剝奪了其他同學的學習權利。
4.提問后要給予恰當的評價
教師提問學生后,有一種現象應引起我們的重視,那就是對學生的回答沒有反應。學生回答完成后,不予評價指點,一句“坐下”,讓學生心涼了半截,把學生推向“愛與痛的邊緣”,積極性蕩然無存。當然,評價絕不是簡單地說“很好”、“錯了”等,特別是否定性評價,切實可行的辦法是在鼓勵中給予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