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畢業創作是藝術類學生在高校期間學習、實踐和研究成果的集中呈現和全面總結,是對自己四年來所學專業基礎知識和各方面能力的綜合性訓練。是實現本科生教育和培養目標的重要環節之一。然而,各高校美術專業學生的畢業創作存在著通病和不足,針對這樣的現狀,筆者以一個從教者的身份粗談美術類畢業創作教學的創新實踐經驗總結。
關鍵詞:畢業創作 繪畫 教學 創新
[本文為南通大學教務處教改課題成果之一,課題編號13050957]
一、美術類畢業創作中存在的不足
(一)繪畫基本功不夠
畢業創作,對于一個即將畢業的學生,尤其是對于一個學繪畫的同學來說,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的。美術學院學生的畢業創作是學生在高校期間學習、實踐和研究成果的集中呈現和全面總結,是對自己四年來所學專業基礎知識和各方面能力的綜合性訓練。但是,他們在進入高校之前,因中學對美術、音樂等副科的不重視,經常被所謂的主科課程如語文、數學、英語等占領,導致學生接受藝術素質教育的時間甚少,參加藝術類高考的學生只知道一點有關素描、色彩和速寫的簡單知識,進入高校后,又因為美術學專業開設的科目較多,尤其是美術師范類的課程更多,而專業課程學時較短,一般在50到80課時之間,學生剛剛進入繪畫狀態和感覺,課程就已結束,造成學生專業基本功不扎實,且前三年基本未涉足創作課,導致大部分學生在正式進入畢業創作的時候顯得力不從心,無所適從,腦子里一片空白,不知從何入手,這樣的狀況甚至每年都會遇到,有些學生想法很好,也很有創意,很多同學甚至是雄心壯志,對自己充滿信心,可從最終創作的畫面效果來看,與他們最初的想法和所想要達到的效果差距很大,歸根結底是學生的基本功還不夠,因為學生如果繪畫基本功差的話,就是再好的想法也很難在畫布上自由地表現,尤其是學油畫的同學,對繪畫基本功的要求更高。可想而知,繪畫基本功在畢業創作中的重要性。
(二)模仿抄襲現象嚴重
如今,隨著網絡的不斷發展,很多美術類學生形成了這樣的壞習慣,就是動不動網上搜圖片,隨意利用網上的現成圖片作為創作素材,這種快速的創作方式是近些年來美術類畢業創作中出現的一個很突顯的問題。另外,學生在高校學習美術的階段中,多少從老師的繪畫理念、繪畫創作,以及從一些書本、展覽中汲取一些養料、一些基本的技法和風格流派,如若期間,指導老師引導不當,學生會陷入無端的模仿,這樣會無形地限制學生創作思維的擴展,學生們只會對著畫冊和照片做形式上的簡單修改和拼湊,導致每年在畢業展廳上看到模仿痕跡嚴重和類似題材的創作作品。當然,如果創作主題的需要,適當的模仿和借鑒是可以的,但是必須要有自己真實的想法。如果教師對這種現象視而不見,不加以正確引導,任由學生一味地模仿抄襲,不注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實踐能力,勢必對學生今后的創作發展道路會帶來很大影響,當然也是嚴重偏離美術教育的最終目的的。因為從教學和培養人的角度看,學生最終創作的畫面效果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讓我們的學生能對整個創作的方法、規律有一個親自體驗的過程,通過畢業創作認識以及進一步掌握美術創作的基本規律,為他們今后的創作奠定基礎。
(三)脫離現實,對生活的理解和感悟不深
無論是作為一名美術家,還是一名學藝術的學生,僅僅具備一定的專業基本功和書本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擁有豐富的切身體驗。我們說繪畫創作不同于生活的復制,但它來源于生活。記得法國畫家巴爾蒂斯說過一句話,“畫家離開了生活,就等于在泉邊渴死。生活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然而,現在很多美術系的學生不注重平時的積累,雖然每一學年也安排學生出去寫生,但是,真正認真考察、搜集素材的同學并不多,等到大四畢業創作了就開始手忙腳亂,才真正意識到搜集素材的重要性了,只圖省事網上找幾張照片便開始速成創作了,有些同學明明沒去過西藏等地,卻創作以西藏為主題的作品,我們試想這種創作態度,這種完全脫離現實,對生活的理解和感悟不深的作品何以打動觀眾?我覺得只有多關注人、關注生活才是一種正確的創作態度。只有平時做一個細心人,多去關心身邊的人和事,并從審美的角度加以體察,才有可能創作出有內涵的藝術作品,才可能不枉對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二、美術類畢業創作教學的創新實踐
以上三點現狀很令人擔憂,它不僅僅反映出了美術類學生的繪畫功底和綜合表現能力,相對地也對我們任課教師的專業水平提出了很大的質疑。針對這些問題,如何使學生的創作作品更加接近生活,并有所突破和個性化呢?筆者就這些問題淺談自己在從教十多年中總結出的美術類畢業創作教學的創新實踐。
(一)寫生教學創新實踐
寫生教學就是到大自然中去深切感受大自然的美,捕捉自然中那種充滿生機活力的東西,然后通過畫筆,用色彩、水墨將之轉化為創作的一種繪畫方式,如若沒有這個過程,藝術生命也會枯竭,創作出來的作品也就缺乏生動性和真實性。我院美術系的學生在大學四年中至少三次安排外出寫生,但是教學效果并不如人意。如果我們能將畢業創作貫穿于整個外出寫生過程當中,并且把外出寫生作為教學的主要內容,想必這是非常好的教學方法,因為深入到大自然中,能讓人徹底放松心情,發揮無窮想象,能讓學生在寫生過程中體察表現技法與地域特點的關系,去訓練造型、色彩和體味筆墨的樂趣,所有的這些都是課堂教學所無法獲得的。我們只有從自我感受做起,從身邊的人和環境作為切入口,其最后完成的作品才更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這種寫生式的教學可謂是一種更能夠體現和實現自我的繪畫表現方法,使學生在自然與社會中得到了鍛煉和美的熏陶。
(二)主題教學創新實踐
主題教學是確定一個教學內容為主要目標的教學方式,可以是一個課題,也可以是一個主題。在高校美術系課程中,每學期都安排有基礎課和專業課,可以每門課最后兩周穿插主題式的創作,也可以是任課老師布置課題性的創作,首先讓學生了解創作的概念,然后根據課題要求完成相應的創作,比如油畫靜物課,可以在課程結束前安排同學自己擺放靜物進行命題創作,首先擺靜物也是一項藝術創造,擺放得好與丑也能看出一個人的藝術造詣和修養,從構思到搜集素材,到擺靜物,再到構圖,最后到創作,這整個過程能讓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的發揮,也能讓學生可以切身感受到整個創作過程的艱辛與樂趣。在這個過程當中,教師不可以任意主旨或強制學生刻畫某一題材繪畫,要充分根據每個同學的個性和潛能來挖掘他們的優點所在。顯然,通過這樣一種主題教學方法進行畢業創作,能達到學生獨立解決、獨立藝術創作的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繪畫的主體者,以致全身心地投入到這個創作實踐中去,而不是被動式的、漫無目的地去創作。
(三)創意教學創新實踐
創意教學是引導學生進行跨專業的具有創新性、開拓性的一種教學方式。所謂的跨專業就是在各藝術門類之間,例如國畫、油畫、裝飾畫、版畫等專業之間互相融匯貫通、交叉和借鑒的一種教學形式。例如,國畫與油畫之間的相互借鑒和交叉,使國畫兼具了西畫的厚重感和空間感,使油畫更具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在我國就有一些畫家的油畫獨具中國特色和文人氣息。如林風眠的學生蘇天賜先生,是較早將東方繪畫巧妙運用于西畫中的一名杰出畫家,他用他獨有的線條和色彩開創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貌。《春水》是他作于2003年的油畫,是他最具風格特色的代表作之一,是他用油畫語言對江南風情所特有的一種概括。不僅西畫與國畫可以融合和交叉,另外,也可以是版畫與裝飾畫的結合,版畫與國畫的融合和交叉,相信只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嘗試,會得到驚人的藝術效果。當然,也可以是學科之間的交叉,例如人文與藝術的融合、交叉,人文藝術原本就是一家,學繪畫的人應該多閱讀有關文學方面的書,甚至是宗教、哲學等方面的書籍,這樣創作出來的作品才更有內涵和底蘊。當今,又很多藝術家就是學文學理論出身的,例如南京藝術學院副院長劉偉東,他是讀理論出身的,學識非常廣博,讀過很多的書,在他一本散文集中,所涉及的就有美術、文學、歷史、政治等。而他的油畫作品,如《雪湖》,筆觸大膽、自由,從畫面中的色彩、線條又能感受到他內心充滿著感情色彩,同時極具內涵和底蘊,相信這與他平時博覽群書是分不開的。所以,在平時的課上,我們教師也會經常引導同學們多看一些有關文學、藝術、政治、歷史等方面的書,相信對自己的專業會有很大幫助。顯然,創意教學方法相比較其它教學方法更為靈活,從而促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敏捷、更加活躍,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造能力。
三、結 語
以上三種創新實踐教學方式是通過筆者從教十多年來的教學實踐總結,對高校美術類畢業創作教學的教法實踐研究,對于培養美術教育人才和有效提高學生畢業創作水平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當然,要解決當前高校美術畢業創作存在的問題,除了嘗試以上三種創新實踐方式以外,教師自身也要提高自己的專業水準,博覽群書,努力創新實踐,在具體的教學課堂中,教師只是起到一個宏觀調控的作用,要多注意啟迪、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創作,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從教學和培養人的角度看,學生最終創作的畫面效果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讓我們的學生能對整個創作的方法、規律有一個親自體驗的過程,通過畢業創作認識以致進一步掌握美術創作的基本規律,為他們今后的創作奠定基礎。同時,從一個美術教師的角度看,認真帶好學生的畢業創作也是為我們藝術院校培養優質藝術人才的關鍵環節,是符合高校藝術教育的本質規律的。
參考文獻:
[1] 蔣躍.繪畫構圖與創作[M].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12
[2] 李澤厚.美學三書[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
[3] 魯道夫·阿恩海姆.藝術與視覺[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4] 尹少淳.美術及其教育[M].湖南:湖南美術出版社,1995
[5] 盧靜.高師美術專業基礎課教學中的創作能力培養[J].藝術教育,2008
作者簡介:
陸正虹,南通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美術學,美術教育與油畫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