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曉茜
【摘要】新課標對學生學習目標和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學生認知情緒也發生變化,焦慮心理越發普遍。因此,在課堂中調劑、激發學生學習情緒,培養樂學、好學的學習習慣則尤為重要。在外語教學中,教師應依據學生生理、心理,采取靈活策略來調節學生情緒,把學生的焦慮情緒調整到適宜水平,以提高語言教學活動的效能,促進學生認知能力和情感能力的發展。
【關鍵詞】課堂 焦慮 調節
【中圖分類號】G63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9-0134-01
現代教學中,往往只重視課堂教學設計、方法的研究,忽視學生情緒研究在教學中的作用。只重視向學生傳授知識、發展智力,而對非智力因素重視不夠。忽視具有動力作用的情感,過度強調競爭,致使一些學生出現焦慮、恐懼、厭學等情緒。根據教育心理學理論,人的認知活動受到情緒支配,它既能促進亦能破壞人的認知過程。正面情緒能協調、組織認知活動;負面情緒則延緩、阻斷認知活動。焦慮就是一種負面情緒。研究焦慮和學習效率的關系以及如何有效調控焦慮, 對外語教學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主要探討情緒調節策略的內涵及其對外語學習的影響,并力圖尋求調控外語課堂焦慮情緒的策略,旨在消除焦慮對語言學習產生的負面影響,促進學生語言學習,提高外語教學質量。
1.情緒調節的深層含義
情緒調節是從學生心理現狀出發,采取人性化探索方式,以激發學生學習情緒,把學生培養成樂學、好學的自主性個體的教學模式,其理論基礎是人文主義教學觀和情緒心理學 。教學難度、家長期望、就業壓力等方面都給學生情緒投上陰影。因此,情緒調節頗為重要。情緒調節模式實質——教師引導、調節學生的情感因素,克服消極影響并將其轉變為積極情緒,培養學生學習自豪感,提高教學活動效能。
2.焦慮情緒及控制
2.1 語言焦慮及其影響
語言焦慮是學習者在學習一門語言時產生的不良情緒。它屬于特定環境下產生的焦慮反應,是語言學習常見現象, 產生于語言學習過程中,是影響外語學習者情感的主要因素,起因主要是語言水平測試成績。高中階段考試頻繁,學生總是擔心自己的成績,這種焦慮無時、無處不在。
焦慮情緒分為促進性焦慮和退縮性焦慮。前者激發學習者提出新目標,挑戰新任務,克服焦慮感,;后者導致學習者逃避學習任務。促進性焦慮有助于調動學習者的認知動力, 使其不斷向目標接近;而退縮性焦慮則阻礙學習者積極主動參與學習。研究表明,焦慮程度與解決問題的效率二者間的關系呈“倒U型曲線”——焦慮程度過高或過低,效率都很低,而中等焦慮時的效率最高。高三期間有些學生成績波動大,主要因為焦慮過度,阻礙思維的正常進行, 偏離學習活動本身而去關注令人煩惱的緊張情緒,在復讀生中表現更明顯。而考試超水平發揮者則是焦慮情緒較適度者,其心理不懼不怕,情緒平穩。因此, 適度焦慮對語言學習是一個積極因素,可使學習者保持一種活躍而敏捷的狀態, 這種輕度的、不能完全放松的情緒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外語學習,并取得優異成績。作為外語教師,積極研究學習者在外語課堂上的情緒狀態,并把學生的語言學習焦慮調節到適宜水平,以提高外語教學質量。
2.2 外語學習中情緒調節具體策略
2.2.1創建安全環境,緩解退縮性焦慮
教師是課堂情境中師生情感互動的主導力量。教師要創造一種師生間真摯的理解關系,從而緩解學生退縮性焦慮。教師應對學生信任、欣賞和鼓勵,而非一味批評;應允許學生在語言學習中犯錯誤, 讓其充分認識到語言錯誤是語言學習過程中的自然現象, 而無需感到焦慮;應通過對錯誤的分析幫助學生找出錯誤根源, 有策略地加以糾正。讓學生自己實現行為自我與批評自我之間的和解,取得兩個自我之間的和諧一致,在愉悅的環境中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并積極地改正。在這種安全、和諧的氣氛中,學生會得到完全放松,進而消除過高焦慮,促進語言學習。
2.2.2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調控焦慮水平
根據學生的年齡、性別、智力、個性、學習方式及認知風格等調控學生情緒。在語言教學中只有充分了解自己的教學對象, 從而 “因材施教”, 有針對性地調控學習者的焦慮情緒,才有可能達到“教”、“學”雙贏的目的。對低焦慮者, 宜用激將法、熱處理, 促使其提高焦慮水平。可營造一種必要、適當的緊張氣氛來實現, 如課堂上對其進行提問檢查,問題難度不大,使其有適度的壓力, 而一旦表現較好,就要不失時機地表揚,這樣有可能把退縮性焦慮轉化成促進性焦慮。而對高焦慮者,則需冷處理,以消除其退縮性焦慮。教師有針對性地調控學生的語言課堂焦慮不僅能使每個學生在外語學習中保持最佳焦慮水平而且為學生內在精神世界奠定了穩定基礎,促其身心素質全面和諧發展。
3.結束語
總之,外語教師應在具體語言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有效的焦慮調控策略,運用情緒調節教學模式調控外語課堂焦慮,提高外語教學活動的效能;倡導以情促知、以知增情、情知并茂,促進學生情知素質的和諧發展,并最終達到大面積提高學習成績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高中英語新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
[2]范琳. 認知方式差異與外語的因材施教[J]. 外語教學, 2002, (2): 8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