扈海濱 王善軍 薛軍
【摘要】針對職業教育院校專業課程,以一段時期內的教學實踐為經驗,對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提出了一些看法和舉措,為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職業教育;專業課程;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改革
我國倡導的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以培養學生技能和職業崗位應用能力為主,具體體現為培養“基礎理論知識必需與夠用、專業技能應用能力強、知識面較寬、素質高”的專門人才。
改變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轉變傳統的相對封閉的知識教育和比較狹窄的專業教育思想,變“對口觀念”為“適應觀念”,變專業對口教育為增強適應性教育。
一、以“能力本位”觀為主導
課程體系以“能力本位”觀為主導,廣泛吸收多種課程的長處,結合社會、用人單位、職業、學生等因素的動態影響,最大限度地滿足用人單位對應用型人才的要求。“能力本位”觀的主導地位,主要體現在:
1、以用人單位崗位應具備的綜合能力作為配置課程和界定課程的依據,擺脫“學科本位”的課程思想,按能力需求精簡課程內容。
2、課程體系以能力培養為主線,以能力訓練為軸心,淡化公共基礎課、技術基礎課和專業課的界限,重新整合課程。
3、建立新的質量評價體系,改革考試、考核方法。
課程體系以崗位需要為考試、考核內容,包括綜合素質和行業崗位需求的知識和能力。評價體系由若干模塊組成。例如,在技能考核上,結合國家中級工技能鑒定的教學要求,確定專業的技能考核內容,要求學生畢業時獲得“雙證”,即畢業證書和中級工證書。
在改革考試和考核方法上,課程體系改變傳統的答卷試考核方法。采取理論考試與操作考試、答辯和現場測試相結合等多種方式。對基礎課程,重點考核學生對知識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對專業課程,重點考核學生任職能力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建立以素質為基礎,以能力為中心的人才培養模式。
依據用人單位的實際特點,以素質為基礎,以能力為中心,將理論教學體系與實踐教學體系相互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5、建立專業課程的能力培養模式。
以行業組織制定的職業能力標準和國家統一的證書制度為依據,根據產業需求、就業市場信息和崗位技能要求,確定專業課程的具體實施內容。專業課程體系由用人單位、專業管理和學校聯合調整、選定。
6、以專業技能培養為中心,建立實踐課課程體系。
以校內、外實驗、實訓基地為基礎,部分課程到用人單位去完成,學習環境與工作環境相結合,部分課程到實訓基地完成,學習環境模擬工作環境,提高學生實踐能力,走產學合作的道路。
二、實現課程結構的理實一體化和模塊化
舊課程結構不僅因門類多,加劇了教學學時的膨脹,進而擠占實踐教學的時間,還會造成不必要的“過度學習”,打斷了學科的聯系,難以形成解決問題所需要的綜合能力,造成“學而無用”。將相關學科適當綜合化,既發揮學科課程的特長,又克服了原有單科分段的弊端,可構建人才合理的知識結構和智能結構,培養更多應用型和創造型人才,以適應課程個性化的要求。
1、壓縮必修課,增加選修課,精簡專業課,加強和拓寬專業基礎課,開設本專業前沿的講座,使學生有較寬知識面和較強的適應能力。
2、課程設置采用兩種結構:一是模塊化,二是理實一體化。
3、課程設置要緊扣專業培養目標,滿足行業崗位對知識和能力的需求。一方面,課程要滿足行業崗位必備的能力;另一方面,課程要使學生具有知識內化、遷移和繼續學習的基本能力。
4、采取“學習—工作—學習”的方式提高學生實踐能力,重視實踐課程體系,走產、學、研合作之路,保征實踐課教學學時不低于理論教學學時。
5、課程設置要體現素質教育的理念。學生具備創造、創新能力。
三、將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改革與課程體系改革有機結合
建立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為中心的教學體系,真正轉變以課堂、教材為中心的傳統模式教學。教學內容由理論知識、職業技能和學習態度構成,對于職業學校,課程體系的合理構建決定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改革方向。
1、在知識領域,基礎理論以必需、夠用為度,以掌握概念、強化應用為重點,專業課教學強調針對性和實用性。
2、在職業技能的培養方面,提高創造性技能的比重。
弄清專業覆蓋的崗位應具備的能力,以突出應用型、技術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對學生進行更多如何解決問題的能力訓練。課程設計、生產實習、畢業設計改變以往按教師的思路完成的傳統模式,選擇創造性思維的設計課程,讓學生在生產和教學實踐中獲得理論和社會實踐知識。
3、熟悉行業的從業者應具備的工作和學習態度,轉變教與學的觀念。
教師應創造學習環境,遵循職業學校的特殊教學規律,讓學生在職業訓練中學習,在學習中進行職業訓練,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四、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舉例
1、實施實踐教學法。
維修專業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專業,教學主要采用實踐式教學。增加實踐課的學時,增加綜合實訓的內容,并對實踐內容進行考核形成一整套完整的考核體系,其內容安排大多數與工廠實際相連,讓學生感到學習既有壓力又有動力,使學生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這一教學方法受到了學生的歡迎,很多學生都說實踐教學法使他們在校的學習生活非常充實,而且感到學習有用也很有趣,效果非常好。
2、加強信息技術手段在教學中的應用。
加強本專業課程課件與精品課程的建設,利用課件進行多媒體教學,使現代化教學手段得到充分的運用,使課堂教學能夠給學生更多的信息。把教學時間主要集中于對重點問題的分析,不再是以照本宣科的方式來進行教學。鼓勵學生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查找一些疑難問題,學生通過上網查找資料,提升了學生通過網絡獲取學習資料的能力。
3、考試改革舉措體現的三個主要方面。
一是平時成績和卷面成績相結合。即平時作業、表現等成績占40%,期末卷面成績占60%。部分課程為平時作業、表現等成績占60%,期末卷面成績占40%。大大調動了學生平時學習的積極性。
二是開卷與閉卷相結合。部分課程考試同時采用開卷和閉卷,成績分別占60%和40%。其中閉卷部分主要考查學生掌握基本理論知識的能力,開卷部分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是增加實踐考核的內容。平時也進行實踐考核,學生學習的目的性更強,練習也更加認真,收到較好的效果。有些課程的實踐考核可以占到100%,主要精力放在實際應用,內容安排注意實用性,可明顯增強學生的適應能力,使其在工作中普遍感到得心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