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歡
語文是一門語言的藝術,它是旨在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審美能力,語言感悟能力。
閱讀是學生通過感知書面語言材料,進而通過對所感知的書面語言材料進行編碼重組解析破譯,再現作者借助語言材料提供的完整信息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強調閱讀主體運用分解、剝離手段,對閱讀對象的信息進行識別區分、判定、篩選、組合,達到正確感悟的效果。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課外閱讀用形象的話來說,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也是鼓帆,是帆前進的風,沒有閱讀就沒有帆,也就是沒有風。閱讀就是獨立地在知識海洋里航行。”可見,閱讀對于語文學習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究竟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呢?
談到閱讀,往往會有種錯誤的認識,以為只有自由讀書才叫閱讀,以為只有課外書才叫閱讀,其實構成閱讀的材料,可以是課內的,也可以是課外的,可以是教材上的作品,也可以是非教材上的內容。課外閱讀只是課內閱讀的延伸的補充,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補充我們在閱讀教學中的不足。因此,我們應該既注重對教材的閱讀欣賞,同時也應該放開視野,去了解一些中外名著以及時下優秀范文,讓學生對各種文學樣式均有所涉獵,對世界各地的自然風貌及風土人情有所了解。這樣既能有效地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又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和寫作能力。
閱讀是一種復雜的思維過程,它是閱讀者對材料進行篩選,進行加工的過程,在閱讀中如果缺乏系統性指導,就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因此我們在指導學生進行閱讀時,一定要注意閱讀的目的性和恰當的閱讀方法。
目的性是閱讀的前提。在閱讀時,我們要尋找一個思維的突破口。這種突破口常在于作品的內容和形式兩個基本角度。閱讀時,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閱讀需求,或從內容(含思想感情)來理解感悟作品,也可以從作品形式(含文學樣式、組材方式、語言特色)來理解作品,獲取信息。總之閱讀的目的性明確,使不同檔次的學生都能夠有所得,不至于使閱讀變成一種散漫無邊的行為活動。
方法是閱讀效果的保證。不同作品會有不同的側重點,記敘文有“六要素”閱讀法,說明文有“四要點”(說明對象、說明方法、說明順序、說明的語言)閱讀法,小說有“三要素”閱讀法,散文有“形神兼備”閱讀法。這些基本閱讀方法是我們在指導學生閱讀時應該注意的,我們應該努力尋找最佳的閱讀方法來指導他們的閱讀,充分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能力。
以讀帶說,提高口頭表達能力。現代中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尤其是口頭表達能力欠佳。這一方面表現在詞匯的比較貧乏,另一方面表現在語言組織缺乏嚴密邏輯思路,語言材料顯得凌亂不堪。通過閱讀,尤其是大量的課外閱讀,能夠獲取并積累豐富的語言素材,使學生的語言變得生動活潑。通過閱讀,感悟作品的思路,可以有效地規范學生的邏輯思維,使語言條理清晰,發現祖國語言文字的優美,真正感受到每一個字,每一個音節都是一個優美的音符,形成良好的語感。在教學過程中,我一貫主張以讀帶說,充分使每個學生“站出來”、“說開來”,采取多種形式,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如要求學生每天堅持適量的閱讀,然后根據閱讀的內容,談談自己的看法,可以就整篇、也可以就其中的一兩句來說。另外,還可以根據教材的情節編寫故事,自編自演,還可以結合時事展開辯論、討論、演講比賽,使學生在不斷的閱讀訓練中,砥礪自己的語言,使之趨向完善。
以讀促寫,提高寫作水平。南宋大詩人陸游有句名言:“工夫在詩外”強調指出寫詩方法、技巧之外的生活積累,對于我們指導寫作尤為重要,而讀書是寫作的基礎,生活的源泉。學生通過廣泛的閱讀可以開拓自己的視野,豐富自己的學識,培養創作的靈感。也唯有博覽群書,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而我國目前中學生的學習任務普遍過重,沉重的考試壓力使他們根本沒有心思和精力去涉獵課外知識。有些學校盡管開設閱讀課,也是形同虛設。如此,學生知識面狹窄,思維僵化,語言干癟枯燥、索然無味,也是不足為怪的事了。我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指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意識地擴大他們的閱讀面,不失一條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有效途徑。如在講授散文時,向學生推薦朱自清、魯迅、巴金等人的名篇,并指導學生洞悉其中的美質,達到了美育的目的;在學習詩歌時,除了介紹傳統的經典名篇之外,還向學生推薦徐志摩、聞一多、臧克家等人的詩篇,體會詩歌的意象和音韻之美。此外每年的寒暑假,介紹兩到三部世界名著給學生,并提出適當的閱讀要求等。通過這些有目的的閱讀訓練,學生一方面積累了不少語言素材,同事也促使學生努力摹仿,不斷創新,形成自己的語言風格、寫作特色,大面積提高學生寫作水平。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學生徜徉在閱讀的海洋里,就會汲取到知識的能量,充分展示自己的理解、分析、欣賞的能力,并且完善語言、寫作的能力。祝福孩子們撐起生命的小舟,蕩起興趣的小槳,鼓起求知的風帆,在閱讀的海洋中自由地游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