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化學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對于學生正確認識生活中不同現象有著非常大的幫助。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是現代教育技術發展的重要成果,本文從相關理論基礎出發,重點研究高中化學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與運用。
【關鍵詞】高中化學 高效課堂教學建設 模式 構建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8-0165-01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制度的不斷深化改革和新課程標準的順利實施,我國高中化學教學狀況已經發生了較大改變。但傳統教育模式和評價標準依然深刻的影響著當前人們對于教育教學的態度,社會評價學校教育教學情況最重要的一個指標依然是學生的學習成績,對于其他的如個性特點發展、能力培養和綜合素質提高則僅存在于表面關注。
一、高效課堂研究理論基礎
1.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理論是由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所提出的,他個人認為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由“情境”、“協作”、“會話”、“意義建構”四大要素所組成。實際上建構主義理論的核心思想就是將個體知識的掌握歸結為個人思想的建構,一個個體對某個事物的領會主要是由人的思想自我形成的。也就是說,新知識的學習效果取決于個體原有的知識經驗背景,教師教學過程并不能把新知識“強塞”給學生,必須由學生自己主動的對知識進行接收并由其個人來建構。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更應該扮演的是一個引導者和輔助者的角色,幫助學生對以最佳的方式對新知識加以構建。
2.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屬于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一個研究分支,它是從全人教育的角度來對具體學習者的全部學習經歷加以分析,重點研究如何提供學習者的自我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如何引導其更好地自我發展。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強調的是通過給學習者營造更好地環境來幫助他們尋找合理科學的角度來感知世界,認識世界,進而實現自我價值。高效課堂的重點在于班級和小組建設,對教師教學方法要求較高,強調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條件。
二、高中化學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與運用
1.“高效課堂”背景下的班級建設
環境對于學生學習效果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一個健康積極向上的班級環境肯定會對學生的學習效果有著非常大的正面影響。構建高效課堂的關鍵就在于班級環境的建設,如何能夠給學生營造一個適宜學習的環境,如何提高班級凝聚力是當前每一個一線教育工作者都應該深入考慮的問題。筆者個人認為,班級環境建設可以從以下幾點來具體開展:
第一,集全體學生思想精華,共建班級標語。雖然說現在這種方式很難以勾起學生的興趣,但畢竟作為一個班集體,標語還是能夠起到凝聚作用的。
第二,學校要統一給學生配備學習設備,保證整齊劃一。同時要盡可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逐步形成學生自己認可的自我激勵方式。
第三,給學生營造一個積極向上的班級環境,從教室衛生到教室激勵語,力求時刻提醒學生學習的重要性,在不給學生造成過大壓力的前提下,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高效課堂”背景下班級學習小組的建設
(1)組建原則
第一,“同組異質,異組同質”原則。所謂組內異質就是指根據異質形態理論進行小組劃分,不同學習小組的成員在性別上、學習成績上、基礎上等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而且教師要對這些差異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盡可能的保證小組成員之間存在互補性。所謂組內同質就是要求教師所劃分的小組成員之間力求實力均衡,不能有過大過明顯的差距,以保證小組內能夠在公平競爭的前提下,相互合作去學習去解決具體問題。
第二,“指定組長,雙向選擇”原則。通過對學生平時學習生活的長時間觀察,確定各小組組長的最佳人選。結合小組成員的意見,保證確定出來的組長小在小組成員中可以起到一定的帶頭作用。這種做法不僅有利于對小組進行監督管理,同時也極大的縮短了組內成員之間的磨合時間。
(2)組建方法
第一,學習小組類別。根據不同班級實際情況,可以將學生劃分為不同類別小組,承擔高效課堂教學建設的不同部分。這里建議將班級按照行政小組和學科小組兩種類別來劃分,所謂行政小組,主要是負責對學校和班級的日常管理情況進行評價,并提出相應的改善方式;所謂學科小組,主要是對學科建設進行分析與研究,該小組基本是有各科的任課老師組成,同時也結合學生對不同學科內容所提出的改善意見。
第二,學習小組設置。通常情況下學習小組以6-8人為宜,而且要根據不同學生興趣愛好、知識基礎、學習能力等因素制定不同的學習目標和學習方法。雖然在形式上是將一個班級的學生劃分為不同組別,但要特別注重不同小組之間學生的交流與溝通,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自己相互幫助著去尋找具體問題的解決方式。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知識面,同時也能夠營造一個非常融洽和諧的班級學習環境。
三、實踐調查結果分析
為了能夠檢驗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對于高中化學教學的實際效果,我們進行了小范圍的實際調查研究。結果顯示,大多數學生對于化學這門學科的學習還是比較感興趣的,基本都能夠主動的去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并能夠積極的參與到教師的課堂展示環節中。受訪學生認為高效化學課堂教學模式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能夠深切的感覺到自我在化學課堂中的存在感。但畢竟這是一個新型教育教學模式,在大范圍推廣上還存在著很多需要完善的細節。
四、《氣體摩爾體積》課堂教學模式案例
《氣體摩爾體積》屬于高中化學課程中的重要內容,這里我們就結合課堂教學模式來簡單描述一下具體的實施措施。課堂教學模式的第一學習時間屬于自主預習階段,是基于一定學習興趣,按照導學→獨學→對學→組學→反饋的順序開展具體的學習過程;第二學習時間屬于展示交流階段,每個學習組可以根據具體的學習方案來開展組內自組預習,并制定出相應的學習方法,對發現的問題進行組內討論解決。教師在第二學習時間階段的主要任務是點評和展示各個小組的學習效果,并制定符合本班實際情況的學習環境。
參考文獻:
[1]李慶濤. 高效課堂背景下高中化學教學設計的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3.
[2]陳海榮. 高中化學高效課堂教學過程設計探析[J]. 赤子(中旬),2013,10:87.
[3]婁延果. 化學課堂“教學行為對”及其組合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
[4]吳偉豐. “152010”化學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與體會[J]. 化學教與學,2012,06:8-10.
作者簡介:
張美玲,1975年3月生,女,民族:漢,籍貫:山東莒縣,學歷:本科,職稱:中學一級,研究方向:高中化學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