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媛
【摘要】本文以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為視野,從1930年左翼電影運動發端以來的主旋律電影的發展脈絡出發,重點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主旋律電影的審美特色和發展過程進行剖析和探討。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在現當代中國的傳播與發展,是中國政治領域和文藝領域的一個偉大變革,它對于主旋律電影的發生和發展的影響尤為重大。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主旋律電影;中國電影發展
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從20世紀初期進入中國,就已經在中國傳播開來,到20世紀30年代已經呈現蓬勃發展的趨勢。而從1987“主旋律”電影概念的首次提出,它針對“媚俗、庸俗”的電影作品的一次呼聲,經歷了復雜的演變過程。可以說,主旋律電影的發生和發展是與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在中國的傳播過程密不可分的,它對于主旋律電影的形成和演變起到了舉足輕重的影響。
一、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與主旋律電影的發生和內涵
電影歷來被認為是中國承載著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精神的核心陣地,同時作為主旋律電影,更是具有強大宣傳功能的文藝樣式和傳播載體。自30年代開始的左翼電影時期,一些文化政策的制定和推廣對中國主旋律電影都有所促進,“1949年底,電影局制定了‘爭取進步片優勢,保證工農兵電影主導的方針。”[1]
鄧小平同志對于主旋律的概括十分簡約:“一切宣傳真善美的都是主旋律電影”。追溯到1987年的全國故事片廠長會議上,當年時任中共宣傳部部長的賀敬提出:“凡是反映出‘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思想,都應該成為我們時代的‘主旋律”。
1994年,江澤民同志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第一次完整的提出了“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的文化政策。從江澤民同志的論述來看,官方對主旋律的理解較為寬泛,他指出:“在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旗幟下,一切有利于現代化建設和改革的優秀之作,一切有利于激發人們奮發圖強、開拓創新、積極進取的優秀之作,一切有利于陶冶人們的道德情操的優秀之作,都應該成為當代主旋律。”[2]
進入 21 世紀之后,隨著科學發展觀的提出,主流學界仍然延續了之前對主旋律電影寬泛的表達電影的優秀“‘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的提出是堅持‘二為和‘雙百方針的具體體現,由此確立了與主旋律電影相關的文化政策,在當代中國文化政策體系中的重要地位。”[3]
二、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影響下的中國早期主旋律電影(1930-1976)
1、左翼電影中的主旋律色彩(1930-1937)
左翼電影是中國共產黨在1930年于上海發起的,這是一次由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電影運動,其主要引領精神是翻地反封建以及反國民黨專制這樣看來,主旋律電影在很大程度上是對于左翼電影有所繼承的。左翼電影中有當代主旋律的影子,無論是影片反應的時代價值、核心理念、審美特征、拍攝手法、內容題材等多個方面都有所相似。
左翼電影中不乏優秀影片,類似《漁光曲》、《馬路天使》、《桃李劫》等影片,都反應了反抗階級壓迫、爭取民族獨立、階級解放、建設新社會等價值觀念,“左翼電影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后的電影發展,具有很深的影響,直到今天也還沒完全失去它的影響,不管人們怎樣看待這些作用,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是有利于電影發展,還是不利于電影發展;或者在一定條件下起過積極作用,到后來又走向了自己的反面。”[4]
2、“十七年”時期主旋律電影創作(1949-1966)
新中國建國后,中國電影伴隨著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傳播以及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發展迎來了嶄新的局面,這一時期更是主旋律電影的細化和成長關鍵時期。“從價值范疇看,十七年電影對社會主義價值觀從潛在提倡上升為顯性要求,它經過曲折探索后建構起的基本敘事模式,為主旋律電影提供了前導性經驗;十七年電影確立的基本電影美學形態和主要審美范疇,仍為主旋律電影所繼承。”[5]
“十七年”時期比較著名的主旋律電影有根據文學劇本《上甘嶺》改編的、描寫戰爭歷史的《上甘嶺》;這一類型電影還有《趙一曼》和《紅色娘子軍》等;有些主旋律電影是對于國慶十周年的獻禮,例如影片《青春之歌》和《萬水千山》等,這些影片繼續集中表現革命人物的“高、大、上”的形象,人物塑造比較單一化、扁平化,藝術特質較為薄弱。
3、“文革”十年的主旋律電影發展(1966-1976)
文革時期,中國電影走向了一種極端,主旋律電影作為主要宣傳和教化工具而趨于形式化、正式化。如果從社會發展的脈絡對于藝術的影響作用來看,這個時期的主旋律電影可以說是繼左翼電影和十七年時期電影的一種極端化呈現,不僅僅是對于人物的塑造、故事的講述方式、題材的選取、拍攝手法等各方面都走向了一種刻板化,以“八個樣板戲”為代表的劇目為被推廣甚至也被改編成了電影。這一時期可以說是中國主旋律電影的冰封時期,一老三片《南征北戰》、《地雷戰》、《地道戰》散步電影作為代表。在文化大革命后期,主旋律電影的數量和質量都有所回升,其中在1974年上映的以少年英雄視角拍攝的影片《閃閃的紅星》可謂這一時期主旋律電影的上乘之作。
三、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引領下的新時期主旋律電影(1978-2013)
1、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的中國主旋律電影(1978-2008)
隨著十一屆三中全會于1978年勝利召開,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開始全方位變革,市場經濟體制進程的建設開始。中國開始從十年浩劫中恢復生機,主旋律電影的創作又開始復蘇,主旋律影片開始不得不面向市場、面向以觀眾為主體的嶄新時代。
2006年,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上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推向了中國。而就是在改革開放的30年時期,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與中國主旋律電影進行了新的結合。“20 世紀 70 年代末以來,隨著馬克思主義文藝人學思想不斷得到主旋律電影工作者的重視,英雄模式和英雄觀念產生了新的變化。”[6]
與此同時,傳統類型的中國主旋律電影也有了革新,例如以清官焦裕祿的一生為主線的電影《焦裕祿》、張藝謀導演的表現質樸善良鄉村教師掠影的影片《一個都不能少》,鄉村好人《被告山杠爺》,制作精良氣勢宏大的電影《紅河谷》等等,都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的典范之作。
2、馬克思唯物史觀與新新時代共同奏響的主旋律之歌(2009-2014)
2009年是國慶60周年獻禮影片百花齊發、大放異彩的一年,同時也是主旋律電影的重要轉折年。這一年,《天安門》、《鐵人》、《南京南京》、《建國大業》、《風聲》等影悉數登場。其中《建國大業》可謂主旋律影片的標桿之作,該片繼續堅持了平民化、人情化的創作手法,并對中國建國歷史進行了畫卷般的回溯和刻畫。自2009年至今的這5年以來,主旋律電影將內核把握不斷平移到“和諧”這一重大主題上來。一直以來,“中國電影的多元性被主流政治意識形態所主導,主旋律不僅作為一種口號,而且作為一種邏輯支配著中國電影的基本形象。”[7]
在經典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藝術生產”的概念指出藝術生產也是生產,并且是一種精神層面的生產過程。主旋律影片既要完滿實現主流意識形態的要求,又要滿足對受眾的觀影需求和審美需要,那么這類影片的創作過程不是要將文化政治化,而是將政治文化化。在主旋律電影與市場因素抗衡的過程中,出現了大批經典影片。2010年馮小剛導演的電影《唐山大地震》、2011張藝謀導演的《金陵十三釵》、2012年上映的電影《1942》等,都是從小人物的視角出發,展現大時代的命運和變遷。
四、結語
主旋律電影的發生和發展是與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在中國的傳播過程密不可分,它對于主旋律電影的發生、發展和進步都起到了舉足輕重的影響。主旋律電影不僅肩負著弘揚中國主流意識形態、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等重大任務,更在當今新媒體發展、文化產業大蓬勃的現代社會展現出多元化的中國百態,體現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伴隨著改革開放和中國市場化進程的主旋律電影,又面臨著商業競爭、流行文化的沖擊和挑戰,堅守主旋律電影特有的人文精神和核心內涵,同時以市場化運作為主要陣地,主旋律電影仍能繼續蓬勃發展,展現出新的活力和生機。
參考文獻:
[1]胡菊彬,新中國電影意識形態史[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23
[2]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3]張凌燕,轉型與突圍——新時期以來主旋律電影創作研究,內蒙古師范大學碩士論文[D].2009
[4]李少白,電影歷史及理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107-108
[5]彭濤,中國電影史鏈條上的主旋律電影及其未來走向,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N].2013(2)
[6]毛政,新中國主旋律電影發展研究,長安大學碩士論文[D].2012
[7]尹鴻、凌燕,新中國電影史:1949-2000,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