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擁軍 李愛民 嚴道南 耿曉文 張世中
【摘要】中醫耳鼻咽喉科學是中醫學臨床課程,是中醫學理論和臨床結合緊密的一門學科,對學生臨床能力培養是中醫耳鼻喉科學教學過程中的關鍵環節和主要目的之一,研究對中醫耳鼻咽喉科學教學中如何培養醫學生的臨床能力的具體做法進行了有效探索。
【關鍵詞】中醫耳鼻咽喉科學 教學 臨床能力
【基金項目】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B-b/2009/01/032。
【中圖分類號】R27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9-0256-01
現代中醫高等教育教學模式從傳統的以教師為主導、以知識傳授為中心的應試教育模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以能力和素質培養為核心的素質教育模式。這要求我們在教學中,更加注重學生臨床能力和學習能力的培養,更加注重醫德人文素養的提高。我們結合多年從事中醫耳鼻咽喉科教學和臨床實際工作,就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臨床能力,結合專業特點,總結出以下幾點建議,以供參考。
1.注重臨床能力培養,進行中醫耳鼻咽喉科學課程改革
中醫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良好職業道德,醫學人文、社會科學知識,較堅實的中醫學基礎理論,較強的臨床分析和思維能力,較熟練的專業實踐技能和較扎實的解決臨床實際問題能力的臨床中醫人才。中醫耳鼻咽喉科學也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教學中我們注重臨床能力的培養,我們遵循中醫臨床課程必須以“實踐為本”,進行課程結構改革,規范教材,更新教學內容,加強技能培養,設立臨床實驗技能課,幫助學生系統學習基礎性和普遍性的診療操作技能,并對學生進行規范的操作訓練,訓練內容可包括常見的診療技術、常見手術的基本操作等,從整體上提高學習中醫耳鼻咽喉科學學生的專業技術素質。
2.改進教學方法,嘗試開展PBL教學[1]、案例式教學
以臨床問題為中心,通過設計不同的問題情景,引導學習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來解決這些問題,從而習得隱含在問題背后的科學知識,形成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我們主張在中醫耳鼻咽喉科教學過程中要開展PBL教學、案例式教學改革,其教學過程分為3個階段,首先是知識準備階段,在這一階段,我們要求學生加強對于中醫耳鼻咽喉科領域的基本概念和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可以采用傳統的大班集中講授的方式。如對耳鼻咽喉各個器官的應用解剖與生理特點等章節內容進行強化學習,主要是幫助學生形成基本概念、理解工作原理,這是學生進入案例式學習階段所必需的基礎知識;其次我們采用案例式教學,根據教學內容選擇理想的、綜合性強的典型病案,提出有針對性的各種問題,選擇中醫耳鼻咽喉科臨床工作中真實存在的病例問題,問題涵蓋相關章節的全部知識點。盡早地把問題呈現給學生,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尋求問題解答方案。然后讓學生自己查找資料、自主分析討論、報告病例,教師即時指導解答疑難,并評定學生病例報告的質量。本過程要把大班教學分成不同的小組,實行小班化教學;最后在臨床實習過程中,通過病例分析、討論,強化課堂所學的知識,不僅對理論授課內容進行了領會、思考和再記憶,而且對中醫耳鼻咽喉科臨床工作獲得了較為全面的認識,訓練了中醫臨床診斷思維能力,掌握了正確的中醫思維方法,提高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效促進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中醫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提供可借鑒的理論指導依據。
3.學習上盡早引入學生標準化病人模擬教學
標準化病人又稱模擬病人或病人指導者,是從事非醫技工作的正常人或病人,經培訓后,發揮扮演病人、充當評估者和教學指導者三種功能。[2]我們在中醫耳鼻咽喉科課程教學過程中,有效引入學生標準化病人,既避免了標準化病人選擇、培訓以及不能完全適應教學時間等問題,又可在教學過程中強化鞏固作為學生的基礎理論知識學習掌握,還節約聘請和培訓社會上其他標準化病人所需的大量資金。中醫耳鼻咽喉科學具有生理器官體積小、解剖結構復雜等特點,其疾病的病理特點、臨床表現和診療方法均有別于其它臨床學科,學生常常覺得知識抽象,難以理解,在學習上容易產生厭學和抵觸情緒。為此,我們教師要充分利用教學模型和標本等教學工具,將難懂和難理解的知識點形象化,充分利用解剖實驗室和各種網絡視頻影像資源,而且可以借助實體標本和模型進行講解,并針對臨床專科實踐技能培訓與考核的需接受較全面的臨床綜合技能培訓,例如:中醫耳鼻咽喉科疾病的病史采集、癥狀體征演示演技及考核培訓等方面內容來培訓學生標準化病人,讓其感受某種耳鼻喉常見疾病,并通過模擬臨床教學場景,給學生以直觀印象,進行學習交流討論。在模擬教學過程中,標準化病人的角色扮演不是固定不變的,根據學習需要,可以安排標準化病人與其他學生角色互換,互相提問,熟悉相應部位和形態,不僅可以加深對中醫耳鼻咽喉科“三基”的理解和掌握,而且還可以培養學生的醫患溝通能力和對病人尊重和愛護的醫德人文素養。
4.開展形成性評價,調整考核側重點,注重臨床能力評價
課程考核評價方面,我們嘗試開展形成性評價在評價學生理論知識掌握的同時,強調對能力考核的評價,更加強調對學生知識能力素質改進提高的評價。[3]比如在課程PBL教學過程中,首先給同學多次首先學生根據問題已提供的信息(如病史、癥狀等),結合原有知識對患者的病因進行分析;然后提出假設和驗證假設的方法,列出待解決的問題和待收集的資料;再通過看書、上網、咨詢專家等多種途徑進一步收集信息和資源以完善假設;再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和探索得出結論,提出解決辦法;最后各小組陳述解決問題的方案。其中的評價與反思是在每一個問題完成之后和每個課程單元結束時,要求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小組評價。并回顧、討論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提出進一步改進的方案。最后總結所獲得的知識和所掌握的技能。在整個評價過程中,重在過程和環節的評價,輕結論、結果性評價;重在指出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問題與不足,并幫助分析原因和改進提高,輕直接給出優良中差這種結論;重在考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臨床思維能力,輕只注重理論和知識掌握的考查。
5.注重加強醫德醫風、醫學人文等綜合素質的培養
無論在課堂教學上還是在科室實習過程中,我們始終注重構建健全的教學管理制度,強調學生“三基”培養的同時,注意加強學生醫德醫風及專業思想教育。始終讓學生明白醫學是一個發展性的學科,而醫生職業是一項高風險職業,從事者必須具有較高的技術素質、醫德和人文素養,才能更好地為病人解除疾苦。作為一名醫生,必須牢記救死扶傷,終身踐行人道之義。恪守醫學道德的最基本原則,與人為善,與患者為善,虛心學習,團結同事,加強合作,這樣才能在工作中既贏得患者的贊譽,又贏得同行的尊敬。醫德培養的實質就是醫德語言修養、語言表達及醫生專業素質、道德素質、交際能力等的綜合培養。具備良好的醫德人文素養,是構建和諧醫患關系、避免或減少醫療糾紛的首要條件。因此,需要我們在教學中進行有效引導和教育,幫助他們認識到在當前社會經濟條件下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必要性,以及具備良好的醫德醫風和人文素養的重要性。
總而言之,現代醫學要求醫生應具備四個要素:精湛的醫術、良好的醫德、有效的溝通能力并熟知醫療法律法規。[4]因此,中醫耳鼻咽喉科學教學的任務在于通過優化教學模式、課程改革、改進教學方法、開展形成性教學評價、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和醫德人文素養的提高,來訓練學生掌握臨床知識的理論和技能技巧,同時注意培養其正確的臨床思維方法等各方面能力。
參考文獻:
[1]馬慧娟,袁芳,武宇明.PBL教學的開展條件和模式探索[J].教育戰線,2009,(7):93-94.
[2]劉亞偉,戴兵,姚定康,等.標準化病人在實習前基本技能強化訓練中應用初探[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9(7):94-95
[3]盧敏.形成性評估與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7(1): 130-131.
[4]Jan C. C. Borleffs, Eugène J. F. M. Custers, Jan van Gijn. Clinical Reasoning Theater: A New Approach to Clinical Reasoning Education [J]. Academic Medicine,2003,(78):322~325.
作者簡介:
吳擁軍(1973-),男,漢族,江蘇揚中人,現任南京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副教授,博士學位,主要從事中醫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的臨床、教學、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