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子芳
摘 要:本文首先詳細介紹了工程教育環境下,工程教育認證的意義以及我國專業教育認證的具體情形,重點分析了此過程對環境工程專業教改的影響和意義,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改革探索,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師資隊伍、產學研模式、管理制度等方面進行探索,最終目的是大幅度提高人才素質。
關鍵詞:工程教育 教學改革 環境工程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3(a)-0001-02
采用合理的工程教育認證體制,不僅能有效提高我國工學教育質量,而且也能促進我國工程教育的和諧、可持續發展。實施合理規范的教育制度認證,提高職業管理的規范化和科學化具有重要的意義,也是業內人士的一致觀點。同時,工程教育認證需要通過一系列的努力或者改革才能實現。我們可以通過建立質量控制體系,加強教育與現實企業界的合作,加強國際化的交流和溝通,強化改革,提高實踐過程等措施,來實現工程教育,準確的說是環境工程專業教改,質的飛躍。
吉林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環境工程專業于2013年參加并通過了全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試點。通過本論認證,學院不僅對環境工程專業學科的發展有了清醒的認識,而且也拓寬了與國際化教改模式的對比,使其在進一步提高教改和建設方面有了更為深刻的體會和收獲。
1 中國工程教育改革
我國工程教育認證體系最早于土建類專業試點,考核體系均根據各自標準體系、程序與方法、相關的指南和規范等具體規定進行操作和實施。首次試點得到了中央部委的高度重視,要求認證要結合國際標準,高水準的進行。截止到2007年,已有50多家高校的土建類專業通過了此認證。
事實上,大范圍的開展工程教育認證開始于2006年,由教育部和科協牽頭進行。通過工業界和教育界專家的聯合,成立專門的認證委員會。通過制定相關的標準、程序等來實施具體的認證過程[1]。而我國環境工程專業認證在之后的一年成立,通過專家的討論和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的標準和規范,逐漸開展教育認證工作,最先完成認證的高校有哈工大、同濟、南大、吉大等著名高校。
2 環境工程專業教改
環境工程專業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的學科,囊括了化學、生物、建筑以及材料等學科門類,在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只有環境和諧發展了社會經濟才能持續健康發展[2]。
環境工程專業認證對于環境學科的發展至關重要,從體系外部來說,需要建立一系列的標準、制度等,進一步的說,我們需要成立獨立于學校外部的非政府行為的權威機構來實施認證,建立一種第三方的、獨立的體系制度。就高校本身而言,我們要把專業認證作為提高自身的契機,找到自己學科的不足,吸取認證專家的建議,從內部挖掘缺陷,進行培養目標、課程體系、教師隊伍、產學研合作、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深度改革。
2.1 強化目標建設
設置一個合理的目標,是我們進行教學改革的出發點。環境工程教育體系建設就是要求我們培養出具有雄厚知識基礎、較強實踐操作能力以及綜合素質過硬的復合人才。為了達到這個培養目標,我們要緊密結合社會發展需求進行合理的課程設置、引進和自我培養結合的方式進行人才配備,確定環境工程的具體培養目標,是學生不僅能很好的掌握水、氣、固體廢物處理處置等方面的專業技能,而且具有很好的設計和綜合規劃能力,最終具有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獲得家長和老師期望的畢業生標準。
2.2 強化課程體系建設
合理的課程體系是學生掌握專業基礎知識的最好途徑,我們在制定教學計劃時,也要結合社會需求和專業領域的發展動態,才能更好的滿足社會對我們環境工程專業需求的期望。
對于研究生而言,不僅要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而且也要就有良好的動手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我們的專業課程教師首先要具有雄厚的知識功底,具有較強的傳授知識的能力,最關鍵是要開發研究生學以自用的思路,使其掌握解決實際環境問題的能力。根據學院關于環境工程教育改革的要求,我們將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與水利工程一級學科中共性部分融合,進行一體式培養。比如,可以將水污染控制工程中的基礎知識部分與水利工程相關部分進行結合,成立水基礎知識教研小組,合理安排師資力量。同時,將當前環境工程專業的發展前沿與水利工程方向的技術前沿相結合,呈現出交叉教學的優勢,進一步的改進和提高我們的課程體系建設。
2.3 強化師資建設
教育水平的高低取決于師資隊伍的建設,強化教師隊伍的工程實踐經歷,則能有效的提高環境工程專業工程教育的質量。根據工程教育認證標準,我們需要通過本院教師強化工程實踐經歷或者引進具有高級職稱的工程師來校任教。同時,強化人才引進工作,招聘一些具有較強工程實踐背景和經歷的高級人才,同時,也聘用一些在企業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之類的高級技術人員來校任教。
2.4 強化產學研模式
產學研合作對促進工程教育教學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重要意義。產學研合作不僅拓展了社會資源,而且也有效的體現了工程教育的內涵。在互惠互利、相互促進的前提下,通過有效地建立高校或科研單位與企業之間的合作,不僅有利于企業解決實際的問題,而且也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堅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校外實習、實踐基地的建設,使學生開拓了視野,增長了知識,提高了素質。
其次,強化教學實踐,有意識的將科學方法的培養和實際動手能力的提高相結合。通過專家、學者的講學和匯報提高學生對環境工程專業前景的向往,開啟環保之路的大門。通過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現場實習、科技創新以及不同類型的知識和技能競賽進行眼界的拓寬,形成立體的、多維的、課堂內外的教學模式。
2.5 強化體制建設
目前,我院環境工程教育教學已經從原先的重理論,轉變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培養模式,雖然與工程教育認證的標準還有差距,但是通過進一步的改革和制度的完善能夠有效的達到或超過認證標準。首先,要強化實驗室和實習基地的建設;其次,要增加實踐環節的學分制度,積極主動的引導學生向此方向轉移;最后,設置激勵機制,開展創新競賽等,實施獎勵制度。工程教育認證是提高高校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之一,起到積極的引導和調控作用。同時,我們也要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完善環境學科的再認證。
參考文獻
[1] 陳文松.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及其對高等工程教育的影響[J].高教論壇,2011(7):29-32.
[2] 張學洪,張軍,曾鴻鵠.工程教育認證制度背景下的環境工程專業本科教學改革啟示[J].中國大學教學,2011(6):37-39.